爆照出游吧 关注:36贴子:797

回复:汶村古城探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为什么十年才能做一次福呢?”
“这个具体原因我也说不上来。也许是因为做福的规模实在太大,耗费的人力物力太多,而没有办法坚持每年举行。现在,每一年,汶村人都会在村里巡游,规模相对较小;而每隔十年,才会做福,各项仪式就会非常正式、隆重。”


19楼2014-02-01 09:21
回复

    做福包括哪些仪式?经历近200年后,这些古老的传统仪式还有多少保留至今?
    陈吉星老人一生曾经经历了三届做福,分别是1947年,1987年和1997年。(新中国成立后,曾停止了三届做福。)
      陈吉星说,做福,是一种非常神圣而庄重的仪式。“做福的前几天,村里的各家各户都要开始大扫除,把家里的晦气都扫出门。就好像过年一般,在门口贴上新对联,在他们看来,只有这样才能开始迎接福气。”
    陈启良同时也是汶村村第二十届民间文化艺术节筹委会的副组长。他告诉我,原来,确定日期举行做福也是要经过一番“程序”的。做福的日子一般定于农历二月。村里一些老资格的老人经过讨论,先选出该月几个比较合适的日子。然后,老人就会到村里的三圣堂,询问菩萨的意见。
    “那位老人到了庙里,就会跪拜在菩萨前,默默地祈祷、询问,然后就‘掷杯’,掷出‘双阳’、‘双阴’都不行,只有掷出了‘一阴一阳’,就代表菩萨同意了。”


    20楼2014-02-01 09:23
    回复
      2025-08-04 03:28:3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做福的重头戏,就是菩萨巡游。
        菩萨一般由六人抬着。菩萨前方由七星旗开路,下面燃着沉香,后方紧跟着龙、凤、狮子等。据说,妖魔鬼怪见到七星旗就会自行避开,闻到沉香气味就会跑开,为菩萨让路。
      巡游之时,村民都会涌至村道,把汶村村的大街小巷围得水泄不通。他们争相抚摸龙身、狮身,祈求沾上福气。很多小孩也会争相拔龙须、龙鳞,回家后把龙须、龙鳞做成“符”带在身上,可以保佑平安。巡游过后,龙的鳞、须往往被拔个精光,变得“光秃秃”的。


      21楼2014-02-01 09:25
      回复
        过去,村民还会用纸扎出一个驱鬼的神仙。这位神仙2米多高,腿高臂长,头戴冠帽,胡须虬扎,甚是严肃。
        这位“仙公”是何方神圣?汶村人也说不清楚。他们都称之为“大山佬”。
        做福前四天,“大山佬”的嘴巴是封死的。在最后一天,村民才把“大山佬”的嘴打开,喂其进食,下面铺上一块干净的布,“大山佬”吃的食物就会掉在这块布上。“大山佬”吃过的食物都是带有福气的,村民会争抢这些食物,小孩吃了会健康成长,老人吃了会多福多寿。直至第五天子夜,村民才会把“大山佬”烧掉,代表整个做福完成。


        22楼2014-02-01 09:27
        回复

          传承
            当代做福与过去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力量让做福延续了近200年?
            从1987年开始,做福改名为汶村村民间文化艺术节。
            2007年,汶村村举行了第二十届民间文化艺术节,从3月24日至28日,持续了5天。
            70岁的陈松练是当时艺术节筹委会的另一位副组长。他回忆,随着社会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做福的规模、形式也变得不一样了。2007年的巡游表演有近5000名村民参加,包括3支女子舞龙队、5支男子舞龙队、19支飘色队、几十头狮、鼓乐队、音乐队,同时汶村4个牌门各一支龙牌、凤牌、罗伞、帅旗、大旗、水旗、花篮队等,排成千米长龙,热闹非凡。巡游队伍在汶村村内游经每一个自然村,历时近6个小时,是这么多年来,规模最为盛大的。


          23楼2014-02-01 09:28
          回复
            我们的村民就是如此一代一代地把做福传承下来。近200年来这一传统从没间断过。”
            “现在的做福除了请菩萨、舞龙、飘色,还有粤剧表演、书画展览、烟花晚会。整个村子的大小巷子、地上树上、房屋牌坊、河渠池塘,都摆放着大型花灯,或挂满彩灯。”陈松练感叹。或许在他看来,做福早已跨越了当年的意义,成为了一个节日,一个陈氏家族团圆的盛会。
            如今汶村共有11座祠堂,3座庙堂。每一座祠堂都有上百年历史。过去,祠堂是村民最喜欢聚集的地方。逢年过节,村民可以到供奉自己祖先的祠堂里领取猪肉、田租。可是,祠堂现已荒废,祭祀的用途也已经改变了


            24楼2014-02-01 09:31
            回复
              如今汶村共有11座祠堂,3座庙堂。每一座祠堂都有上百年历史。过去,祠堂是村民最喜欢聚集的地方。逢年过节,村民可以到供奉自己祖先的祠堂里领取猪肉、田租。可是,祠堂现已荒废,祭祀的用途也已经改变了
              “陈氏后人遍布海内外,多不胜数,希望后辈能保护祠堂,把祖先重新供奉起来,让所有的后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根。在往后的做福,我们后人都能走进祠堂,好好地纪念我们的祖先。”眼看自己年迈,陈吉星老人无限感慨,做福的这一根棒子始终要交到后人手上。


              25楼2014-02-01 09:33
              回复
                2007年,汶村举行了第二十届民俗文化艺术节,由海内外乡亲筹资300多万元,从3月24日至28日,举行了4天。



                26楼2014-02-01 09:37
                回复
                  2025-08-04 03:22:3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汶村村委会主任陈建唐说:“物质的,包括古城墙、古巷、古祠堂的维修、保护;非物质的,包括飘色队、舞龙队的运营。通过多方面的措施,把古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好好地保护起来,并且传承下去。”


                  27楼2014-02-01 09:37
                  回复
                    纵观全国,从周庄到丽江,不少古镇古村都成了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不过鲜为人知的是,在台山也有这么一个村落,还保存着很多原来的民居,建筑一点不逊色丽江。村子里的祠堂也记录了很多村子曾经发生的历史故事。台山汶村古村落,已经存在了700年,从明朝开始兴建,至今仍然保存了大部分建筑,连护城河都是原来的模样。每年大量的文俗活动,这个村子焕发出独特的光彩,持续了200多年的“做福”活动让古老的风俗得以保存。
                    台山汶村——晓晓的家乡!欢迎您~


                    28楼2014-02-01 10:20
                    回复
                      我的家乡也是台山汶村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0楼2014-02-14 22:09
                      收起回复
                        [真棒] 南宋时期,立村始祖陈恺举家南迁,由南雄沙水村珠矶巷来此立村。从此,陈氏一族在汶村繁衍生息。陈氏兄弟相约“逢涌则止,近水而居”,便于以后的相聚。为了纪念陈氏入粤始祖陈文和南雄沙水村之源,故定村名为“汶村”。
                        700多年的古老村子,经历了多重战火洗礼。
                        明末清初,它目睹了一段段关于战争的悲惨壮烈故事。


                        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4-03-11 19: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