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很厚的一本哈7两天就看完了,突然发现是不是有点短啊,不过没关系,这本书已经完美的诠释了死亡,解释了死亡,从而可以不再畏惧死亡。哈利波特是一本大人小孩都应该看看的书,我以前很想写一个完整的书评,从一到七,现在终于有机会了,可最近自己没写过什么文章,写文章的水平已经退化的差不多了,前几周写的那个仙4的评价后读起来就及其的平淡无味,也没有写出真正的东西(当然,其实本人心里窃以为我要说的和大众软件上的那篇评论差不多,所以实在没啥可写的才影响了我的发挥),这次决定认真一些,有条理一些,严肃一点,恩。
还记得当年自己是在看了电影版之后才开始疯狂的喜欢上了这本书的,读了之后更是爱不释手,差点耽误我高考(幸好我读书速度很快),前面那几本都最少读了两遍,那个时候真的是沉浸其中了,也很期待着后续的电影和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思想变得越来越复杂,电影也越来越让人失望,完全无法体现原作的感觉,于是就只盼着书快点出,可等到书真的出了买了,又开始害怕起来,读完就没了啊,没的看了,可该完的总会完,就像仙剑,不知道为什么今年夏天看到了这么多的无奈,这么多的遗憾,而我努力用语言的表达又总是那么无力。等到看完这最后一本,我觉得自己获益匪浅,就像我开头说的那样,它在诠释死亡,思考人最惧怕的东西,可以让你明白一些事情。当然,现在觉得我自己的文学水平哪里够得上评论的资格,感想,或说是体会吧,说点自己想说的,说点自己能说的。
看过很多长篇小说就会发现一个特点,这些作者都是越写越复杂,罗琳阿姨也不例外。哈利波特的语言,从一开始的简练生动,到后来的有点罗唆但注重细节,它的情节从一开始的轻松多彩,到后来的沉重压抑谜团重重,最后一本更是人一个接一个的死掉,它的人物从比较单一,有点脸谱化的形象,到后来一个个的回忆揭示复杂的心理来形成一个个丰满真实的人物,书的厚度也在逐渐增加好像来证明这一特点。但越来越复杂,不一定意味着越来越好。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能够增加真实感,增加带入感,但也会使人觉得有点罗唆,说了半天没啥实际内容,不如以前那样简单而生动。但单纯的小孩子心理在随着年龄而逐渐变得复杂,这样的现实特点恐怕也使得作者没有办法不详细,所以在这一点上也不应该太过苛责了。而且语言这个问题还要考虑中文翻译者的水平,我个人觉得后几本的翻译没有头三本的好,太过口语化,语言风格太一致了,要知道,同一个意思,有的人说出来是文邹邹的,而有的人说起来就比较直白,可后几本的翻译里,所有人说话都是非常俗气的,非常汉语式的口语化的,很罗唆,感觉和人物形象不符,斯内普说话一般比较简洁,他那句Always书里翻译成“一直都是这样”,就会觉得很罗唆,而翻译成“一直如此”,就会简洁而有力的多,所以我觉得后几本翻译的不够好,起码对于正版书来说,不够到位,不见得是罗林写的不好的问题。
情节呢,复杂,谁都知道。刚开始的时候还行,比较符合孩子的心理过程,可后面我觉得有点过了,让一个17岁的孩子去讨论死亡的问题还是有点早了吧,虽然是情况所迫。情节这东西吧,不好弄,太简单了,故事不吸引人,太复杂了吧,自己想要圆谎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觉得罗林在这方面做得还可以,大部分是能自圆其说并且比较完整的,不是特别生硬偶然性很大的那样,对于这个主题也给出了很完整的诠释,最后的三分之一我觉得写得很好,很有气势,像在看大片,激情澎湃伴随着深深的悲伤,很感人,也达到了结尾应有的效果。但相比之下,前面就显得很墨迹,有点无病呻吟的感觉,像是在凑剧情,所以总的来说,整体感觉中等偏上。但我很欣赏它所讨论体现的东西,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爱可以战胜死亡,Love is beyond death,爱可以超越死亡,就像书前的诗所说的那样,就像哈利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字那样,人会死亡,但爱不会,那些名字像是一种轮回,超越时间,超越了一切。感动于斯内普对莉莉的爱,感动于韦斯莱一家的亲情之爱,感动于铁三角的友情之爱。什么时候明白了这些,什么时候才算是真正的超脱,用一句很俗的话来说,爱的力量是最伟大的。
还记得当年自己是在看了电影版之后才开始疯狂的喜欢上了这本书的,读了之后更是爱不释手,差点耽误我高考(幸好我读书速度很快),前面那几本都最少读了两遍,那个时候真的是沉浸其中了,也很期待着后续的电影和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思想变得越来越复杂,电影也越来越让人失望,完全无法体现原作的感觉,于是就只盼着书快点出,可等到书真的出了买了,又开始害怕起来,读完就没了啊,没的看了,可该完的总会完,就像仙剑,不知道为什么今年夏天看到了这么多的无奈,这么多的遗憾,而我努力用语言的表达又总是那么无力。等到看完这最后一本,我觉得自己获益匪浅,就像我开头说的那样,它在诠释死亡,思考人最惧怕的东西,可以让你明白一些事情。当然,现在觉得我自己的文学水平哪里够得上评论的资格,感想,或说是体会吧,说点自己想说的,说点自己能说的。
看过很多长篇小说就会发现一个特点,这些作者都是越写越复杂,罗琳阿姨也不例外。哈利波特的语言,从一开始的简练生动,到后来的有点罗唆但注重细节,它的情节从一开始的轻松多彩,到后来的沉重压抑谜团重重,最后一本更是人一个接一个的死掉,它的人物从比较单一,有点脸谱化的形象,到后来一个个的回忆揭示复杂的心理来形成一个个丰满真实的人物,书的厚度也在逐渐增加好像来证明这一特点。但越来越复杂,不一定意味着越来越好。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能够增加真实感,增加带入感,但也会使人觉得有点罗唆,说了半天没啥实际内容,不如以前那样简单而生动。但单纯的小孩子心理在随着年龄而逐渐变得复杂,这样的现实特点恐怕也使得作者没有办法不详细,所以在这一点上也不应该太过苛责了。而且语言这个问题还要考虑中文翻译者的水平,我个人觉得后几本的翻译没有头三本的好,太过口语化,语言风格太一致了,要知道,同一个意思,有的人说出来是文邹邹的,而有的人说起来就比较直白,可后几本的翻译里,所有人说话都是非常俗气的,非常汉语式的口语化的,很罗唆,感觉和人物形象不符,斯内普说话一般比较简洁,他那句Always书里翻译成“一直都是这样”,就会觉得很罗唆,而翻译成“一直如此”,就会简洁而有力的多,所以我觉得后几本翻译的不够好,起码对于正版书来说,不够到位,不见得是罗林写的不好的问题。
情节呢,复杂,谁都知道。刚开始的时候还行,比较符合孩子的心理过程,可后面我觉得有点过了,让一个17岁的孩子去讨论死亡的问题还是有点早了吧,虽然是情况所迫。情节这东西吧,不好弄,太简单了,故事不吸引人,太复杂了吧,自己想要圆谎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觉得罗林在这方面做得还可以,大部分是能自圆其说并且比较完整的,不是特别生硬偶然性很大的那样,对于这个主题也给出了很完整的诠释,最后的三分之一我觉得写得很好,很有气势,像在看大片,激情澎湃伴随着深深的悲伤,很感人,也达到了结尾应有的效果。但相比之下,前面就显得很墨迹,有点无病呻吟的感觉,像是在凑剧情,所以总的来说,整体感觉中等偏上。但我很欣赏它所讨论体现的东西,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爱可以战胜死亡,Love is beyond death,爱可以超越死亡,就像书前的诗所说的那样,就像哈利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字那样,人会死亡,但爱不会,那些名字像是一种轮回,超越时间,超越了一切。感动于斯内普对莉莉的爱,感动于韦斯莱一家的亲情之爱,感动于铁三角的友情之爱。什么时候明白了这些,什么时候才算是真正的超脱,用一句很俗的话来说,爱的力量是最伟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