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三中吧 关注:20,158贴子:1,042,224
  • 2回复贴,共1

几道虚词的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分别几十年的骨肉重逢了,老姐妹俩彼此看了再看,都在从对方的身上寻找儿时的影子。 
  B.对于这些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C.这么重大的问题,你事先既不请示,事后更不及时报告,这样做不符和党的组织原则。
  D.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精简机构,压制编制,裁减多余人员,是我们厂提高生产效率、扭亏为盈的最经济不过的办法了。
  2.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的天资并不算聪颖,但是平时学习很刻苦,所以,这次竟然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同学们知道后纷纷向他表示祝贺。
  B.要激发深层的阅读动机必须着力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哪怕很忙也要坚持读书,即使读几页也好。
  C.有些彩民拿出月工资的三分之二来买彩票,只由于寄希望于中一次大奖,这种做法不值得效法。
  D.对于古迹或者文物要保护,但是做到“整旧如旧”,而不能整旧如新,后者不是保护,而是破坏。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虚词,正确的一组是( )
  ①去看腊梅, ——你是智者还是仁者,以腊梅为襟,你都会从严寒中体会出热情,从冷酷中体味到倔强。
  ②池水沉默,树枝忸怩,——时有飞鸟来朝,仍透出一股股孤寂。
  ③. ——谁搞哲学,都可能像泰利受到那位女子责备那样遭到申斥,说他看不到自己面前的东西。
  A.尽管 不论 无论 B.不论 尽管 无论
  C.无论 不管 不 D.不管 无论 不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虚词,正确的一组是( )
  ①国外有种说法,“人的一生中只有两件事逃不过去,即纳税和死亡。” ——纳税是和生活消费密切相关的。
  ②当您依法交纳了税款后,您自然就会享受到应有的权利,——您在接受教育、乘车、去公园休闲等日常生活中,——已经享受了作为纳税人应该享受的权利了。
  ③北京地方那么大,——你又不知道他的隹址,一下子怎么能找到他呢?
  A.因为 因为 就 同时 B.因而 其实 都 同时
  C.因而 因为 就 况且 D.因为 其实 都 况且
  5.下面这段话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虚词,正确的一组是( )
  世界各国发展水平之间的不平衡,——表现为一种经济差距——技术差距,同时——表现为一种知识差距、教育差距,——两者之间日趋表现出互为因果的关系。
  A.不但 或 更 并且 B. 既 和 更 因为
  C.既 和 又 并且 D. 不但 或 又 因为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他遇事不够冷静,甚至流于意气用事,使他的看法不能被对方接受,而这些看法本来可能是正确的。
  B.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
  C.其实,细究起来,“华夏汉民族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稳定的范畴。
  D.小男孩吃力地推着车,但无论如何也推不上那个土坡。我上前帮了他一把,趁机向他聊了起来。



1楼2007-10-31 23:14回复
     答案:
      1.B(A项应为“又”,C项应为“又”,D项应为“再”)
      2.D(A项“竟然”表意外,不合句意,应删去;B项应为“再”;C项“由于”不应用于补述原因)
      3.B(“无论”表示全包括,“尽管”表示有一定条件,“无论”书面色彩浓)
      4.D(“因为”表原因,“因而”表结果;“其实”有揭示真相作用,“因为”没有;“就”表示两者连接较紧,“都”无此作用;“况且”表补充,“同时”只表并列)
      5.C(“既”与下面的“同时”相照应,表示并列,“和”表示两者并列连接,“或”表选择;“又”表同样,“更”表程度进一步;“并且”表示上文并列)
      6.A(B项“至少”和“以上”重复;C项的“并非是”应改为“不是”或“并不是”;D项的“向”用错了,应改为“同”)
      7.C(第二句与第三句之间应为转折关系;“只有”和“才”搭配,“只要”与“都”搭配;“不管”和“无论”均可;最后一句与上文是转折关系)
      8.A( 对尚未实现的自然现象的推测,用“能够”;“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以致”表示上述原因所造成的不良结果;“不免”只用于肯定句式)
      9.B(根据:把某事物作为结论的前提。按照:提出某种行动标准。上下句是一种推论关系,宜用“根据”。进而:进一步。从而:上文是原因,下文是结果。原文是一种因果关系。自然:理所当然。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原文是转折关系)
      10.A(“还”有“尚且”的意思,符合原句“还……何况”的语境。“似乎”也有“好像”的用法,但“似乎”还可表示商量语气。逐渐:表示程度、数量的依次增减,可用于人的活动或自然客观事物的演变)
      11.C(何况:表示意思进一层,带有前后对比的意味。况且:也表示意思进一层,但只表进一步说明,没有前后对比的意味。“历来”后面一般不用否定式。终于表示已出现的结果。终究:表示将出现的结果。)
      12.D(A“对于”引出对象,“关于”引出涉及的事物或范围。“言论”是对象,故宜用“对于”。B“尽管”的后面应用确定的词语,如“许多”。C“既然”不能与“因此”搭配。)
      13.A (“如果”和后一个分句中的“那么”呼应,不能省。)
      14.C(A“然而”改为“那么”,B“和”应为“或”,D去掉“都”。)
      15.B(A“但是”应为“即使”,C“也”应为“就”,D“经过”应删去。)


    3楼2007-10-31 23:15
    回复
      2025-08-23 11:02:0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辛苦,谢谢!


      5楼2013-04-04 08: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