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谛是佛教四圣谛中第二圣谛,在有的经卷中,集谛也译作习谛。集和习,都是意译,也许集这个字更准确些,不过,知道它还可以翻做习谛,两相对照,对于更深理解集谛的含义,仍然是很有助益的。什么是集谛呢?集之不倦,就是集谛。是什么在集之不倦呢?是六识。通过六根进入的信息,使人产生六识,这六种识不停地积聚,就是集谛。说白了,集谛就是来自六根的各种信息不断地对人产生刺激,这种刺激的积累,使人的生命产生轮回,在生死海中苦苦泅渡无法靠岸。
有个词叫做“积习”。集之不倦,越积越多的那些乱识,藏在心底,藏在神识之中,使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个性,这就是习性。每个人,每个生命,都生而不同。
六根中的前五根很直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里的根,可以理解为器官。最后一根叫意根,可以理解为神经系统,它是用来传递和整合前五根收集输送过来的信息的。当然,意根的这个系统很复杂,既包括与前五根相接触的神经末梢,也包括主要用来整合加工信息的中枢神经。
古天竺的圣与俗的概念,区分点就在生命个体对于集谛的掌控能力上。能够控制六根的人就是圣人,不能控制六根的人就是俗人。见景生情这个现象明显就是俗人的境界。前面有什么景象,传入作为视觉系统的眼睛,瞬间通过神经传导到脑神经中枢,于是产生相应的感受、思维、情绪。这个过程,就是俗人的过程。俗人之所以俗,之所以境界低,就在于俗人不能控制这个过程,而是被这个过程控制。 就像水受地心引力的控制,总是流向低处。
如果一个人有能力控制六根了,那么这个人就是圣人了。实际上控制六根的能力,是有大有小的。从俗到圣,是有一个很长的过程的,也就是说,控制六根的能力,可以划分出很多的层次。也就是说,修行人大多都是在半俗半圣的道路上前进的人,能达到阿罗汉,可以彻底摆脱轮回的左右的境界,才是究竟意义上的圣人,至于佛的境界,则是至高境界的圣人。
在修行人来说,遏制外部刺激通过六根对生命体的身心产生影响,就是修行。摄根就是修行,摄,就是控制。这个控制力,也叫做摄力,从来没修行过的人,摄力是非常微弱的,几乎感觉不到。经过长期努力练习的人,摄力往往非常强大,他所到达的境界,也是俗人所完全不能体会和想象的。好比狗的眼睛只能接受光线明暗的刺激,无法感受色彩。它天生不具备这个能力,那么无论如何努力,你也无法让狗领会色彩世界的瑰丽。因为圣人境界并非意根的逻辑思维所能到达,所以,修行人的境界“不可思议”,其实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可是,摄根,怎么样才能摄根?具体怎样操作,才能达到摄根?循序渐进的努力,又是从何入手呢?其实,这些,已经不是集圣谛的范畴,已经是道圣谛的范畴了。
对治集谛的方法,就是止。佛所教之方法,据说有数万种,其中,用数字表达的修行方法,有一法、二法、三法、四法、五法、六法...乃至十法。而这些用数字表达的比较常用的方法中,其中的“二法”就是止观。止观,又称止与观。止和观是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一起使用,就是止观。
止是什么?很简单,止就是停止接受外部信息。一个生命好比一座城,五根犹如处于不同方位的五个城门。五个城门都可以有人流车流流出流入,人也是一样,通过五根,接受外部信息,又向外部传达信息。城门可开可闭,开的时候,人流车流就可以自由出入,闭的时候,人流车流就被隔绝,无法出入。人其实也是一样,人的对外开放的五根其实是可以自由开闭的,内在的第六根,也可以自由开闭。只是,俗人从生到死,城门一直开着,没有能力闭,关键还是不知道有有这扇门,不知道可以关闭。俗人好比只知道有五个城墙上的豁口,不知道有门可以关闭和开启。
圣人其实也是可以视听闻嗅的,经过摄根锻炼的修行人,其六根往往远比俗人更敏捷、更强健。关闭城门的止,其实只是一种锻炼。当圣人的城门开启之时这道门更加壮丽完整,路桥平整完好,而关闭之时,则固若金汤,没有出没有入。俗人无论醒着还是梦中,这个豁口一直任其自然,生命也就由生到死,卑微一生。在这个意义上来讲,不管贵贱贫富,俗人的境界都是很卑微可怜的。
修止的方法很多,止是停止对外部刺激的感受,以及停止神经系统对旧有信息的不自觉的加工整理。人的心念从生到死一直在流转忙碌,不知道停歇,就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五座城门是可以开闭的,不知道城内各个街衢的门也是可以关闭的,一辈子放任自流,是一种悲哀,而刚刚开始尝试关门开门练习的人,往往不得要领,事倍功半。所谓万事开头难。
不过明白了集谛的道理,明白了止的含义,应该是有助于俗人了解自己所不知道的这条看似神秘其实很朴素很真实很光明的道路。
有个词叫做“积习”。集之不倦,越积越多的那些乱识,藏在心底,藏在神识之中,使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个性,这就是习性。每个人,每个生命,都生而不同。
六根中的前五根很直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里的根,可以理解为器官。最后一根叫意根,可以理解为神经系统,它是用来传递和整合前五根收集输送过来的信息的。当然,意根的这个系统很复杂,既包括与前五根相接触的神经末梢,也包括主要用来整合加工信息的中枢神经。
古天竺的圣与俗的概念,区分点就在生命个体对于集谛的掌控能力上。能够控制六根的人就是圣人,不能控制六根的人就是俗人。见景生情这个现象明显就是俗人的境界。前面有什么景象,传入作为视觉系统的眼睛,瞬间通过神经传导到脑神经中枢,于是产生相应的感受、思维、情绪。这个过程,就是俗人的过程。俗人之所以俗,之所以境界低,就在于俗人不能控制这个过程,而是被这个过程控制。 就像水受地心引力的控制,总是流向低处。
如果一个人有能力控制六根了,那么这个人就是圣人了。实际上控制六根的能力,是有大有小的。从俗到圣,是有一个很长的过程的,也就是说,控制六根的能力,可以划分出很多的层次。也就是说,修行人大多都是在半俗半圣的道路上前进的人,能达到阿罗汉,可以彻底摆脱轮回的左右的境界,才是究竟意义上的圣人,至于佛的境界,则是至高境界的圣人。
在修行人来说,遏制外部刺激通过六根对生命体的身心产生影响,就是修行。摄根就是修行,摄,就是控制。这个控制力,也叫做摄力,从来没修行过的人,摄力是非常微弱的,几乎感觉不到。经过长期努力练习的人,摄力往往非常强大,他所到达的境界,也是俗人所完全不能体会和想象的。好比狗的眼睛只能接受光线明暗的刺激,无法感受色彩。它天生不具备这个能力,那么无论如何努力,你也无法让狗领会色彩世界的瑰丽。因为圣人境界并非意根的逻辑思维所能到达,所以,修行人的境界“不可思议”,其实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可是,摄根,怎么样才能摄根?具体怎样操作,才能达到摄根?循序渐进的努力,又是从何入手呢?其实,这些,已经不是集圣谛的范畴,已经是道圣谛的范畴了。
对治集谛的方法,就是止。佛所教之方法,据说有数万种,其中,用数字表达的修行方法,有一法、二法、三法、四法、五法、六法...乃至十法。而这些用数字表达的比较常用的方法中,其中的“二法”就是止观。止观,又称止与观。止和观是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一起使用,就是止观。
止是什么?很简单,止就是停止接受外部信息。一个生命好比一座城,五根犹如处于不同方位的五个城门。五个城门都可以有人流车流流出流入,人也是一样,通过五根,接受外部信息,又向外部传达信息。城门可开可闭,开的时候,人流车流就可以自由出入,闭的时候,人流车流就被隔绝,无法出入。人其实也是一样,人的对外开放的五根其实是可以自由开闭的,内在的第六根,也可以自由开闭。只是,俗人从生到死,城门一直开着,没有能力闭,关键还是不知道有有这扇门,不知道可以关闭。俗人好比只知道有五个城墙上的豁口,不知道有门可以关闭和开启。
圣人其实也是可以视听闻嗅的,经过摄根锻炼的修行人,其六根往往远比俗人更敏捷、更强健。关闭城门的止,其实只是一种锻炼。当圣人的城门开启之时这道门更加壮丽完整,路桥平整完好,而关闭之时,则固若金汤,没有出没有入。俗人无论醒着还是梦中,这个豁口一直任其自然,生命也就由生到死,卑微一生。在这个意义上来讲,不管贵贱贫富,俗人的境界都是很卑微可怜的。
修止的方法很多,止是停止对外部刺激的感受,以及停止神经系统对旧有信息的不自觉的加工整理。人的心念从生到死一直在流转忙碌,不知道停歇,就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五座城门是可以开闭的,不知道城内各个街衢的门也是可以关闭的,一辈子放任自流,是一种悲哀,而刚刚开始尝试关门开门练习的人,往往不得要领,事倍功半。所谓万事开头难。
不过明白了集谛的道理,明白了止的含义,应该是有助于俗人了解自己所不知道的这条看似神秘其实很朴素很真实很光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