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只讲一个故事
新闻午报 2005-07-31 09:10:15
王家卫——一位鼻端上永远架着一副墨镜的导演,一位在过去的若干年里只带给我们九部电影的少产导演。一位令无数影迷醉心于他所营造的迷离光影世界的独特导演,一段时间里他几乎成了“小资”的代名词。他的作品永远充满着争议,一方面受到极力追捧,一方面遭到如潮恶评。然而,无论如何,王家卫是一个奇迹,王家卫是一种文化现象。《王家卫的映画世界》由多位香港资深和新晋影评人、文化评论人编写,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王家卫作品的文化性和艺术性,进而呈现的是香港电影文化的特质。
来来去去只说一个故事
从来都有一个说法,就是:“一个创作人(可以是导演、作家,任何形式的创作人)的一生,来来去去,都不过在说一个故事。”
这对于王家卫,至少是某一阶段的王家卫,原来,竟是一个很确切的形容。由《阿飞正传》开始,王家卫的一个特色就是他常常起用一套很类似的阵容——不只是一个演员,而是同一班主要演员阵容;至多是有时你做我有时我做他——去演绎王家卫世界中不同的故事。这群到现在已经很有王家卫色彩的演员,包括:男的是(已故的)张国荣、梁朝伟;女的总离不开张曼玉、刘嘉玲。再数下去,就是张学友(在《阿飞正传》和《东邪西毒》,戏份都不算多但却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让人难以忘怀)、林青霞(在《重庆森林》和《东邪西毒》)。刘德华暂只出现过一次,就是《阿飞正传》里的警察。然而这个身为警察的男人却成为了王家卫日后感情世界中的两大类型之一。到了《春光乍泄》,就回归到张国荣和梁朝伟——不过这次二人是情侣,而这也是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男男之间的同志爱情故事。
这种处理,更有意无意地加强了有时我们也不过是掉乱角色,但其实来来去去都是同一班人做着同一个故事的人生情境的意味。王家卫在《春》片的制作特辑《摄氏零度·春光再现》里也这样说:“《春光乍泄》可以说是一个句号。好像生命里某一个阶段的结束。每个人都有个日历,这部分就像一个分水岭,你会很记得,有这样的一件事。”
到了《花样年华》,已经是王家卫的另一个阶段了。
如果世上只有两种男人……
如果世界上只有两种男人,我们首先想到的大概会是:
一种,是“放浪”的。(其实这里,“放浪”也许只是一个大概意思,在我们熟知的词汇内选一个简单而比较接近的。但它背后所代表的一切,它的自由它的迷人它的摧毁性它的创造力,却让我们面对着语言系统仍感到词穷。)
另一种,是“约束”的。(而“约束”,也包括专情的、规矩的、不敢去爱的这些特质在内。)
“放浪”与“约束”,也就是《阿飞正传》里的张国荣和刘德华。
这部电影之所以这么经典,其中一个原因是:它就是那么classic(经典)地说了两种那么classic(经典)的男人,或其实是两种最基本的、相反的——人性。就正如你随便问一个女人:“《阿飞正传》里的张国荣和刘德华,你会选哪个?”她一定明白你在说什么。
另一个让《阿飞正传》如此经典的原因是它的主题。很简单,一是爱;二是identity(寻找自我身份)。世界上有什么电影,什么文学,什么艺术作品,不是关于这两个主题?它里面的爱也已经涵盖了一切最基本的形态——相爱、三角、专情、背叛、单恋。除了男女的爱情它还有友情——张国荣与张学友;萍水之交的缘分——张国荣和刘德华;还有张国荣和潘迪华之间那种既是母子但也暧昧的感情关系。至于寻根(寻找生母)——寻到?寻不到?自我的身份。没有脚的鸟儿。关于identity的一切,它的精辟、简单、代表性——一切都不言而喻。
而接下去的三部作品:《重庆森林》、《东邪西毒》以至《春光乍泄》,其实都不过是提取上述部分题材再独立延伸、繁衍、变化。《阿飞正传》中规矩、专情、被辜负的警察角色,派生了《重庆森林》。刘德华变成《重》片的金城武和梁朝伟。神秘的、负心的,交由女人去做(王家卫似乎对警察和好人,是甚有好感的)。然后由时钟、时间,到房子、空间、认知、拥有——让王菲慢慢去发掘和占有她心仪的男人,延续刘嘉玲那双拖鞋牵引出来的“我进得了这间房子,这里什么都是我的!(所以你也是我的!)”这关于拥有的母题。而这“房子”的一章也派生了《春光乍泄》,一部关于两个男人却天天困在“房子”内对着耗着的最吊诡的公路电影。
新闻午报 2005-07-31 09:10:15
王家卫——一位鼻端上永远架着一副墨镜的导演,一位在过去的若干年里只带给我们九部电影的少产导演。一位令无数影迷醉心于他所营造的迷离光影世界的独特导演,一段时间里他几乎成了“小资”的代名词。他的作品永远充满着争议,一方面受到极力追捧,一方面遭到如潮恶评。然而,无论如何,王家卫是一个奇迹,王家卫是一种文化现象。《王家卫的映画世界》由多位香港资深和新晋影评人、文化评论人编写,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王家卫作品的文化性和艺术性,进而呈现的是香港电影文化的特质。
来来去去只说一个故事
从来都有一个说法,就是:“一个创作人(可以是导演、作家,任何形式的创作人)的一生,来来去去,都不过在说一个故事。”
这对于王家卫,至少是某一阶段的王家卫,原来,竟是一个很确切的形容。由《阿飞正传》开始,王家卫的一个特色就是他常常起用一套很类似的阵容——不只是一个演员,而是同一班主要演员阵容;至多是有时你做我有时我做他——去演绎王家卫世界中不同的故事。这群到现在已经很有王家卫色彩的演员,包括:男的是(已故的)张国荣、梁朝伟;女的总离不开张曼玉、刘嘉玲。再数下去,就是张学友(在《阿飞正传》和《东邪西毒》,戏份都不算多但却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让人难以忘怀)、林青霞(在《重庆森林》和《东邪西毒》)。刘德华暂只出现过一次,就是《阿飞正传》里的警察。然而这个身为警察的男人却成为了王家卫日后感情世界中的两大类型之一。到了《春光乍泄》,就回归到张国荣和梁朝伟——不过这次二人是情侣,而这也是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男男之间的同志爱情故事。
这种处理,更有意无意地加强了有时我们也不过是掉乱角色,但其实来来去去都是同一班人做着同一个故事的人生情境的意味。王家卫在《春》片的制作特辑《摄氏零度·春光再现》里也这样说:“《春光乍泄》可以说是一个句号。好像生命里某一个阶段的结束。每个人都有个日历,这部分就像一个分水岭,你会很记得,有这样的一件事。”
到了《花样年华》,已经是王家卫的另一个阶段了。
如果世上只有两种男人……
如果世界上只有两种男人,我们首先想到的大概会是:
一种,是“放浪”的。(其实这里,“放浪”也许只是一个大概意思,在我们熟知的词汇内选一个简单而比较接近的。但它背后所代表的一切,它的自由它的迷人它的摧毁性它的创造力,却让我们面对着语言系统仍感到词穷。)
另一种,是“约束”的。(而“约束”,也包括专情的、规矩的、不敢去爱的这些特质在内。)
“放浪”与“约束”,也就是《阿飞正传》里的张国荣和刘德华。
这部电影之所以这么经典,其中一个原因是:它就是那么classic(经典)地说了两种那么classic(经典)的男人,或其实是两种最基本的、相反的——人性。就正如你随便问一个女人:“《阿飞正传》里的张国荣和刘德华,你会选哪个?”她一定明白你在说什么。
另一个让《阿飞正传》如此经典的原因是它的主题。很简单,一是爱;二是identity(寻找自我身份)。世界上有什么电影,什么文学,什么艺术作品,不是关于这两个主题?它里面的爱也已经涵盖了一切最基本的形态——相爱、三角、专情、背叛、单恋。除了男女的爱情它还有友情——张国荣与张学友;萍水之交的缘分——张国荣和刘德华;还有张国荣和潘迪华之间那种既是母子但也暧昧的感情关系。至于寻根(寻找生母)——寻到?寻不到?自我的身份。没有脚的鸟儿。关于identity的一切,它的精辟、简单、代表性——一切都不言而喻。
而接下去的三部作品:《重庆森林》、《东邪西毒》以至《春光乍泄》,其实都不过是提取上述部分题材再独立延伸、繁衍、变化。《阿飞正传》中规矩、专情、被辜负的警察角色,派生了《重庆森林》。刘德华变成《重》片的金城武和梁朝伟。神秘的、负心的,交由女人去做(王家卫似乎对警察和好人,是甚有好感的)。然后由时钟、时间,到房子、空间、认知、拥有——让王菲慢慢去发掘和占有她心仪的男人,延续刘嘉玲那双拖鞋牵引出来的“我进得了这间房子,这里什么都是我的!(所以你也是我的!)”这关于拥有的母题。而这“房子”的一章也派生了《春光乍泄》,一部关于两个男人却天天困在“房子”内对着耗着的最吊诡的公路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