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通常特指岩溶洞穴, 即洞穴内经常充满水或形成地下河、地下湖等。洞穴鱼类概念的发展是和洞穴生物研究的发展相关联的。自Schiödte1849年首次尝试对洞穴生物进行生态学意义的划分以来, 研究者们一直努力寻找一个既切合实际又易于理解的关于洞穴生物的概念和分类方法, 但早期的研究缺乏对洞穴生物的全面了解和认识, 难以实现这样的目标(Vandel, 1964)。1854年Schiner将出现在洞穴或地下水体中的生物分为典型洞穴生物(troglobite或stygobite)、非典型洞穴生物(troglophile或stygophile)和偶入生物(trogloxene或stygoxene)后, 才形成了对洞穴鱼类界定和分类的统一标准, 为多数学者所接受(Romero, 2001a)。
我国学者曾将洞穴鱼类划分为真洞穴鱼类、洞穴鱼类和拟洞穴鱼类。认为真洞穴鱼类眼睛完全消失, 洞穴鱼类眼睛退化但程度不一(周解, 1984①, 1985)。但以眼睛性状作为唯一划分标准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困难, 如无眼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anophthalmus)种群内多数个体眼睛完全消失, 但也有很少一部分个体还具有眼点。周解(1985)所提出的真洞穴鱼类和洞穴鱼类都完全营洞穴生活, 且都具不同程度的适应特征, 所以属典型洞穴鱼类; 而拟洞穴鱼类营不完全的洞穴生活, 适应特征不明显, 属非典型洞穴鱼类。
冉景丞和陈会明(1998)、冉景丞(2000)等将洞穴鱼类划分为真洞穴鱼类(全洞居鱼类)、好洞穴鱼类(半洞居鱼类)和外来性洞穴鱼类(洞栖鱼类), 他们将鱼类离开洞穴水体是否可以自然存活作为一项重要的衡量标准, 但这点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可操作性。我们曾将在野外采集的典型洞穴鱼类带回实验室中饲养观察, 多数实验观察种类虽不能完成整个生活史, 但在实验室条件下可长期饲养。
基于前人对洞穴生物的定义(Romero, 2001a), 结合我们的工作经验(张春光和赵亚辉, 2001; 张春光等, 2003; 蓝家湖等, 2004), 我们提出如下洞穴鱼类定义: 在自然状态下, 其生活史的全部或部分阶段必须在洞穴或地下水体中完成的鱼类; 缺少洞穴或地下水体环境时其生活史不能正常完成。据此可以将在洞穴中出现的鱼类归为典型洞穴鱼类、非典型洞穴鱼类和偶入洞穴鱼类3种类型, 而偶入洞穴鱼类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洞穴鱼类。
典型洞穴鱼类: 生活于洞穴或地下水环境中并表现出一系列适应性特征的鱼类, 这些特征可能(但不是必须)包括眼睛的退化、色素的消失、鳞片数目的减少、感觉系统的高度发达等。
非典型洞穴鱼类: 生活中经常频繁出现于洞穴或地下水环境中并利用这一环境和资源的鱼类, 它们在形态上没有出现明显的适应性变化, 体形正常。例如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北的多鳞白甲鱼(Onychostoma macrolepis), 在其生活史中存在周期性的洞穴生活时期, 每年都有近6个月的时间需要在洞内生活(张春光, 1986)。
偶入洞穴鱼类: 因为偶然因素进入洞穴或地下水体的鱼类, 在离开洞穴或地下水体环境后, 其生命过程不受影响, 形态上更没有因洞穴生境而产生特化。例如曾在洞穴水体中发现的虹彩光唇鱼(Acrosscheilus iridescens)、异华鲮(Parasinilabeo assimilis)、小口华缨鱼(Sinocrossocheilus guizhou- ensis)、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等(冉景丞, 2000)。
我国学者曾将洞穴鱼类划分为真洞穴鱼类、洞穴鱼类和拟洞穴鱼类。认为真洞穴鱼类眼睛完全消失, 洞穴鱼类眼睛退化但程度不一(周解, 1984①, 1985)。但以眼睛性状作为唯一划分标准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困难, 如无眼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anophthalmus)种群内多数个体眼睛完全消失, 但也有很少一部分个体还具有眼点。周解(1985)所提出的真洞穴鱼类和洞穴鱼类都完全营洞穴生活, 且都具不同程度的适应特征, 所以属典型洞穴鱼类; 而拟洞穴鱼类营不完全的洞穴生活, 适应特征不明显, 属非典型洞穴鱼类。
冉景丞和陈会明(1998)、冉景丞(2000)等将洞穴鱼类划分为真洞穴鱼类(全洞居鱼类)、好洞穴鱼类(半洞居鱼类)和外来性洞穴鱼类(洞栖鱼类), 他们将鱼类离开洞穴水体是否可以自然存活作为一项重要的衡量标准, 但这点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可操作性。我们曾将在野外采集的典型洞穴鱼类带回实验室中饲养观察, 多数实验观察种类虽不能完成整个生活史, 但在实验室条件下可长期饲养。
基于前人对洞穴生物的定义(Romero, 2001a), 结合我们的工作经验(张春光和赵亚辉, 2001; 张春光等, 2003; 蓝家湖等, 2004), 我们提出如下洞穴鱼类定义: 在自然状态下, 其生活史的全部或部分阶段必须在洞穴或地下水体中完成的鱼类; 缺少洞穴或地下水体环境时其生活史不能正常完成。据此可以将在洞穴中出现的鱼类归为典型洞穴鱼类、非典型洞穴鱼类和偶入洞穴鱼类3种类型, 而偶入洞穴鱼类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洞穴鱼类。
典型洞穴鱼类: 生活于洞穴或地下水环境中并表现出一系列适应性特征的鱼类, 这些特征可能(但不是必须)包括眼睛的退化、色素的消失、鳞片数目的减少、感觉系统的高度发达等。
非典型洞穴鱼类: 生活中经常频繁出现于洞穴或地下水环境中并利用这一环境和资源的鱼类, 它们在形态上没有出现明显的适应性变化, 体形正常。例如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北的多鳞白甲鱼(Onychostoma macrolepis), 在其生活史中存在周期性的洞穴生活时期, 每年都有近6个月的时间需要在洞内生活(张春光, 1986)。
偶入洞穴鱼类: 因为偶然因素进入洞穴或地下水体的鱼类, 在离开洞穴或地下水体环境后, 其生命过程不受影响, 形态上更没有因洞穴生境而产生特化。例如曾在洞穴水体中发现的虹彩光唇鱼(Acrosscheilus iridescens)、异华鲮(Parasinilabeo assimilis)、小口华缨鱼(Sinocrossocheilus guizhou- ensis)、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等(冉景丞,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