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上大学后好像变了”
惟一的朋友猜测,让李征改变的可能有两件事:他妈妈去世了,他家里经济基础不行。
始终在人们注意力之外的李征,安静,内向,从不惹事生非,谁也没想到,他会成为杀人案的主角。
“我不敢相信李征杀了人。”同村的李占海,在村民们眼里是李征惟一的朋友,“他从不跟别人吵架,也不打架。”
李占海和李征是高三复读班同学,“第一年高考,李征上了专科线,但没去上,他想读本科。”
2003年,李征在高复班级开始时成绩一般,“他很用功,就那一年,李征的进步比我们俩都大,挺羡慕他。”同学宋坤说,“李征家境穷,他知道,上大学是他惟一的出路。”
为了开小灶学习,李征和李占海、宋坤一起在学校附近合租了一个房子。他们一般是早上5点起床去上课,中午休息一会,下午继续上课,晚上在学校上完自习,再回到出租房里开台灯学习到11点左右睡觉。
李占海印象比较深的是李征对自己要求颇高,“比如考试时遇到本来会做的题,时间不够没做出来,他考完就会埋怨自己,自己跟自己生闷气。”
“复读时心理压力肯定大,不过李征很少表露。”宋坤说,“他心理素质还好些,倒是李占海,高考前紧张坏了,去打了好几次点滴。李征只打了一次。”
宋坤说,那几年本地农村学生高考前都流行打点滴,打消炎或者镇静的药,比如青霉素。“都说能在考前把身上的炎症消除,其实是心理安慰。”
在李占海眼里,高中时代的李征,诚实、认真、值得信任,善良,温和,隐忍,不斤斤计较。宋坤也赞同这个评价,“用他的东西,也不会介意,不是那种报复心很强的人,有事忍一忍就过去了。”
在高三复读班近90个学生中,班主任李老师刚开始竟想不起来有这个学生,直到警察拿出李征的照片。李老师只对李征的一件事情印象很深刻,“高三排位置,谁都不想坐后面差生边上,但他主动要求过去坐,挺懂事的。”
案发后,所有李征身边的人几乎都想起了李征后来的改变。“他上大学后好像变了,脾气变坏了,往邻居屋顶扔石头,以前他应该做不出。”李占海说。
李占海猜测,让李征改变的可能有两件事,一是,“大一下半学期,2005年3月,他妈妈48岁脑溢血去世,像天塌了一样。”另一个巨大压力是,他家里经济基础不行,“他们家劳动力主要是他妈妈,他爸有点驼背,身体不好,不能干活。他妈妈只能靠种玉米、小麦、花生等七八亩地挣钱,年收入几千到万把,遇上旱涝就更不能保证。”李占海说,“这还不够他一年学费加生活费。”
同在南昌上大学,李征常来找不同校的宋坤玩,“有一次放假,我们呆在一起3天,去学校附近的小市场逛,李征很节约,买衣服一般花二三十块左右。”
宋坤慢慢感觉李征在大学里似乎并不是很如意。“刚上大学时,李征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对将来毕业出来当医生充满了憧憬。”宋坤说,“后来听他发过一次感叹,‘社会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
宋坤在QQ上知道了李征妈妈去世的消息。大二开始,也就是2005年8月之后,李征几乎不再和李占海和宋坤联系了。
他最害怕的事
“要告到南阳去,一直告到李征学上不了。”这句威胁话,是否让二十出头的李征的大学生活从此陷入梦魇?
在医学院的同学眼中,李征的变化同样发生在2005年8月以后。“他很少来我们这玩了。”而大一时,李征的同学们并未发现他有何不同,他爱去隔壁寝室打牌或看电视,
“如果有人进来,他也不理你,只管自己看书。他挺用功的,我总看见他在背英语单词,为了过四级。”
李征平常不怎么运动,体育课上偶尔踢足球,“他不怎么会踢,但用劲很大,总是一个人带球,不传给别人,我们就让他守门,守门不需要合作。”
“他这么沉默压抑的人,心理问题积累多了,就成了火药桶。”后来有同学猜测。“有时候在QQ上遇到陌生人就开骂来发泄。”有同学还发现,他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生闷气掰铅笔,“竟然把铅笔掰断了”。
惟一的朋友猜测,让李征改变的可能有两件事:他妈妈去世了,他家里经济基础不行。
始终在人们注意力之外的李征,安静,内向,从不惹事生非,谁也没想到,他会成为杀人案的主角。
“我不敢相信李征杀了人。”同村的李占海,在村民们眼里是李征惟一的朋友,“他从不跟别人吵架,也不打架。”
李占海和李征是高三复读班同学,“第一年高考,李征上了专科线,但没去上,他想读本科。”
2003年,李征在高复班级开始时成绩一般,“他很用功,就那一年,李征的进步比我们俩都大,挺羡慕他。”同学宋坤说,“李征家境穷,他知道,上大学是他惟一的出路。”
为了开小灶学习,李征和李占海、宋坤一起在学校附近合租了一个房子。他们一般是早上5点起床去上课,中午休息一会,下午继续上课,晚上在学校上完自习,再回到出租房里开台灯学习到11点左右睡觉。
李占海印象比较深的是李征对自己要求颇高,“比如考试时遇到本来会做的题,时间不够没做出来,他考完就会埋怨自己,自己跟自己生闷气。”
“复读时心理压力肯定大,不过李征很少表露。”宋坤说,“他心理素质还好些,倒是李占海,高考前紧张坏了,去打了好几次点滴。李征只打了一次。”
宋坤说,那几年本地农村学生高考前都流行打点滴,打消炎或者镇静的药,比如青霉素。“都说能在考前把身上的炎症消除,其实是心理安慰。”
在李占海眼里,高中时代的李征,诚实、认真、值得信任,善良,温和,隐忍,不斤斤计较。宋坤也赞同这个评价,“用他的东西,也不会介意,不是那种报复心很强的人,有事忍一忍就过去了。”
在高三复读班近90个学生中,班主任李老师刚开始竟想不起来有这个学生,直到警察拿出李征的照片。李老师只对李征的一件事情印象很深刻,“高三排位置,谁都不想坐后面差生边上,但他主动要求过去坐,挺懂事的。”
案发后,所有李征身边的人几乎都想起了李征后来的改变。“他上大学后好像变了,脾气变坏了,往邻居屋顶扔石头,以前他应该做不出。”李占海说。
李占海猜测,让李征改变的可能有两件事,一是,“大一下半学期,2005年3月,他妈妈48岁脑溢血去世,像天塌了一样。”另一个巨大压力是,他家里经济基础不行,“他们家劳动力主要是他妈妈,他爸有点驼背,身体不好,不能干活。他妈妈只能靠种玉米、小麦、花生等七八亩地挣钱,年收入几千到万把,遇上旱涝就更不能保证。”李占海说,“这还不够他一年学费加生活费。”
同在南昌上大学,李征常来找不同校的宋坤玩,“有一次放假,我们呆在一起3天,去学校附近的小市场逛,李征很节约,买衣服一般花二三十块左右。”
宋坤慢慢感觉李征在大学里似乎并不是很如意。“刚上大学时,李征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对将来毕业出来当医生充满了憧憬。”宋坤说,“后来听他发过一次感叹,‘社会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
宋坤在QQ上知道了李征妈妈去世的消息。大二开始,也就是2005年8月之后,李征几乎不再和李占海和宋坤联系了。
他最害怕的事
“要告到南阳去,一直告到李征学上不了。”这句威胁话,是否让二十出头的李征的大学生活从此陷入梦魇?
在医学院的同学眼中,李征的变化同样发生在2005年8月以后。“他很少来我们这玩了。”而大一时,李征的同学们并未发现他有何不同,他爱去隔壁寝室打牌或看电视,
“如果有人进来,他也不理你,只管自己看书。他挺用功的,我总看见他在背英语单词,为了过四级。”
李征平常不怎么运动,体育课上偶尔踢足球,“他不怎么会踢,但用劲很大,总是一个人带球,不传给别人,我们就让他守门,守门不需要合作。”
“他这么沉默压抑的人,心理问题积累多了,就成了火药桶。”后来有同学猜测。“有时候在QQ上遇到陌生人就开骂来发泄。”有同学还发现,他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生闷气掰铅笔,“竟然把铅笔掰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