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城头默客:
关于马战之优劣,目前没听过前辈详细分析过,只能说下个人的浅显理解。
优势:马奔跑起来时有助于提高攻击速度和力量,威慑力强,步战者不能硬迎之。如马不跑时与地面上的人对战,优势就小了很多。好在可以居高临下,更有利于观察对手动作。像对手还要抬头,万一马将的后面有个太阳什么的,还不方便。如果马将的器械比较长,有利于拉开距离,对手无法接近的话,自己也就无限安全。再就是,马将对步将时,本身被攻击的危险性也会减小。如果对方的武器是刀斧之类的,马将的头首先就安全了。如果对方的兵器是枪,那要扎马将的要害,起码也要往斜上方刺,这一来距离又变长了,防守的难度相对小些。如果采取枪杆平行于地面或接近平行的最快速刺法,那马将最可能被击中的要害就只剩大腿了,而且还只有一根,还不如直接攻击马更好。实际上步将打马将,普遍都是攻击马,因为相对而言马的可攻击面积就大得多。如果对手攻击目标以马为主,那马将本人自然就更安全。当然,马被攻击到了就另当别论。
劣势:马毕竟是生物不是战车,在奔跑时如有意外或者被攻击,比方说失蹄或被军器击中,骑将会因为惯性摔倒,如果力道太大往往会跌个七荤八素直接丧失攻击力。马在奔跑时,如果步将一闪到马的一侧并施加攻击,马将往往转身不及。倘若是在不跑时与敌将交手,也有不利之处。一是万一有破绽被敌人逼近到马边,自己几乎无法攻击,尤其是器械比较长的情况下。比方说马将拿枪,步将站到鞍边一尺远这样,那用枪捅很难了,用杆扫太近也没力,转杆来打时间未必够,还可能不顺手。更糟糕的是,下半身几乎固定,脚又不能踢,还不能后退不能闪,很危险。二是对斜后方和正后方防御较低,因为马转身远没有人转身快,如果敌人一直往马后绕,因为马转不了身,就只有人转身以应对,那就麻烦了。回马枪瞬间使用还可以,倘若长时间保持这个姿势就多有不便,更何况腰扭成那样,扎枪时腰部发力也会大打折扣,那时只恨自己的腰不是擎天柱的腰——可以转360度了。如果敌人边打边转,从马左侧经马屁股转到马右侧,马转不及的话,人的腰先是逆时针跟着转,到一定程度也转不过了,只能顺时针来个大转,才能重新保持与敌人的器械对峙。那万一敌人大就趁你大转的时候逼过来攻击马后腿怎么办?最后,有的马足够警觉,一但有人在身后转,那它也会转,始终保持屁股对着人,以方便它后蹬腿。那这个状态下,马将的姿势也就始终保持在回马枪的姿势,仍然多有不便。
具体到施主提到的例子,孙立下马后一心想回阵换马,心未必在方琼身上,一旦无心也就难胜了。虽然方琼控制了距离,但也未能找到破绽伤到对方。如果双方阵营都没有动作,他们继续打下去结果也难说。
至于黄信,倒不怪他,一打三能保住他的马就已经不错了。
李逵、武松、鲍旭等,无论是遇到狂奔的马将还是不跑的马将,逼近对方的时机和速度都拿捏得很好,手上的兵器又短,袭击马起来更方便,对方往往动作都来不及做。如果时机不对,要么敌人跑了,要么就有反应招架住了,那就很难速杀。这个全凭灵性,教都没法教。有些甚至不是他们有预判,而是他们身体细胞在一瞬间的本能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