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声jun影吧 关注:1贴子:92
  • 2回复贴,共1

【1010】◆转文◆黛玉之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黛玉之美

话说红楼梦中人-沈治钧
林黛玉具有诗人的气质,就是多悉善感,
可谓”终日以泪洗面”.像连绵的阴雨天一样忧郁.
从写实角度讲,
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与她的瘦弱多病互为因果,共同塑造她的诗人气质.
多愁添病,善感伤身,不消多讲.
反过来说,瘦弱留住了她的脚步,限制了她的视野,
使她更习惯于沉思默想,显得落落寡合,郁郁寡欢.
多病所带来的身体上的痛苦,极易内化为心灵上的挫折感,
使她更善于体验孤独,寂寞,颓丧,哀伤之类的悲伤情绪.
明媚的阳光不易穿透潇湘馆的竹林,
和煦的春风难以温暖金闺绣榻上的衾枕,
而清冷的月色却可以在无眠的长夜里静静陪伴着她,
淅沥的秋雨也能够轻而易举地滴入她那紧闭着的心扉.
谁都不愿意痛苦,
但痛苦却能造就出一位卓越的诗人.
三十七回她写<咏白海棠>道: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三十八回<咏菊>: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同回<问菊>: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同回<菊梦>: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哀草寒烟无限情.
多么美妙的诗句.所谓怨恨而歌,蚌病而珠,林黛玉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她的诗与泪,再次印证了诗人的经验之谈—
“最甜美的诗歌就是诉说那些最忧伤的思想的.”
“最美丽的诗歌就是最绝望的,有些不朽的诗篇是纯粹的眼泪.”
为什么跟薛宝钗比起来,林黛玉的诗篇既多且好?
现在有了答案:林黛玉多愁多病,天生就是块当诗人的材料.
与多愁善感相关,林黛玉还十分聪明.
“心较比干多一窍.”聪明极了.
就算聪明是天生的吧,那多愁善感也增添了她的智慧.
除去效颦的东施,没有哪个多愁善感的女孩子竟是个傻大姐.
加之她受过良好的教育,在潇洒馆里坐拥书城,
知识渐多,悟性也高,痛苦便随之加深了.
由此说来,林黛玉越聪明也就越痛苦,多愁善感便如影随形了.
一个忧郁的聪慧的女孩子,对外界的感知比较容易倾向于主观武断,
时常伴随着情绪化的臆测,那就是敏感了.
换言之,多愁既善感,善感既敏感.
此种禀赋有助于她领悟与欣赏优美的文艺.
比如二十三回: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偶然飘入耳中的戏文演唱也能打动她的心,因而感慨缠绵,浮想联翩.
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
都一时想起来凑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此情此景,知识与与痛苦,慧质与兰心,忧愁与敏感,
全都交融在一起.难分彼此.
林黛玉能写出好诗,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于此种禀赋.
从积极的一面讲,敏感给了黛玉神奇的直觉,
使她能够锐利地觉察到某些潜在的危机.
暮春时节,别的女孩子都在嬉戏玩笑,
她却从一片片落花上看到了自己的不幸,越发顾影自怜,
流着泪筑起了香冢,并吟唱起无限悲凉的<葬花吟>.
低回婉转,哀感顽艳,
只有敏锐的嗅觉才能呼吸到春风中的杀气,
只有细腻的心灵才能领会到草木中的玄机.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超强的敏感让她对肮脏的社会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与邪恶的人性拉开了最大的距离,
从而最终自绝于悲惨世界,毅然决然地杀死了她自己.
林黛玉实现了那个圣洁的愿望—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浊臭的社会不能玷污她,就连死亡也不能扭曲那颗高傲的心灵.
不妨把“木石前盟”这段神话的寓意理解为天赋人权,
它引领林黛玉走向爱情,现实却不允许她把爱情兑换成婚姻,
这是一出社会悲剧,也是一出性格悲剧,
归根结底,则是一出人生悲剧.
林黛玉死了,跟晴雯一起做芙蓉花神去了.
我们的芙蓉花神“出污泥而不染”, “质本洁来还洁去”
凄凉地流干了全部的泪水,孤独地走了--“冷月葬花魂”.
她带走了美,带走了诗,带走了爱,
带走了天然率真,纯洁热情,自尊正直……
她带走了一个美丽的梦.
多么幸运,曹雪芹把她留住了,<红楼梦>把她留住了,
永远地把她留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心中.
面对林黛玉,倘若谁还能无动于衷,
那就说明,他还没有真正明白,什么是文明.





1楼2007-10-10 18:51回复
    偶滴PS:
    深谙世故却不弄世故
    心有城府却不耍心


    2楼2007-10-10 18:52
    回复
      2025-08-15 00:33:2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神话与红楼一样有着让人痴迷颠狂的魅


      3楼2007-10-10 18: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