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8吧 关注:271贴子:775
  • 5回复贴,共1

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从玉字旁。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其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 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到了秦始皇时,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八体,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书时,称为“缪篆”,从此便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而此治印之学也有人直接称为“刻印”、“铁笔”、“铁书”、“刻图章”等。
在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端午节、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妈祖信俗、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格萨(斯)尔、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呼麦等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楼2013-11-28 09:11回复
    金石文化并非指黄金玉石之价值,而是指镌刻在铜器、碑石、竹简、甲骨、玉器、陶器、砖瓦、 封泥等上面的文字及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与金石文化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叫做金石学, pic_ext="jpeg" 它从西汉起便开始萌芽,到了北宋时期才正式形成,清代鼎盛,民国后便衰落,于是有人认为金石学就是篆刻学。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金石文化才开始走上复兴之路。但是当代金石文化的复兴脚步并不是那么快,这与其他迅速兴起的文化事业相差甚远。


    6楼2013-11-28 13:27
    回复
      2025-08-24 18:42: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一、金石学的发展
      从西汉开始,就有人开始从事金石的研究。但是研究者很少,且无专著问世。到了唐代,传统的金石学得以形成。唐代韦述等人已经开始收集、著录金石碑版,并运用于史学著述,如《两京新记》。到了北宋,由于北宋政府奖励经学,提倡恢复礼制,以及墨拓术及印刷术的发展,人们对古物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出现热潮,而金石学也成为了一门学科。元明时期金石学成就较少,但是到了清朝时期,金石学和语言文字学复兴,在末期的时候,金石学达到了鼎盛。当金石学到达鼎盛时期之后,由于八国联军侵华、日本侵华,金石学迅速衰落。民国时期,金石学有所好转。新中国建立后文化大革命时期,金石学再次衰败。金石学的复兴走上正轨是从文革结束之后。


      10楼2013-11-28 13:39
      回复
        二、金石学复兴的之路
        考古在当今时代越来越热,为了弄清金石学的复兴,首先得要弄清考古学和金石学的关系。其实,金石学是传统的考古学,而现代的考古学是受到西方学术影响从金石学发展过来的。金石学以古代铜器和石刻以及竹简、甲骨、玉器、砖瓦、封泥、兵符等文物特别是其上的文字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主要作用是考证历史;而现代意义上的考古学除了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还包括建立在科学手段上的田野发掘。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现代的金石学是学科细分的结果,其研究目的和作用也更加明确了,而它的基础是考古的来的古物,即金石学是利用考古获得的古物进行考证历史和研究字体。所以,这就说明了在考古越来越热的
        1 当代金石文化也在复兴。
        考古的复兴为金石文化的复兴奠定了物质基础,正是基于这一基础上才有金石文化发展的可能。现在随着探测技术的快速进步,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带有铭文的文物出土。国家文物局每年也都会公布去年的十大考古发现,这既是对考古工作的一种肯定,也极大地推动着人们对古代文化的探求的精神。譬如作为2003年的重大考古发现陕西青铜器,也是21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此次发现中出土了27件西周晚期铭文青铜器,其中有的铭文长达350字。这些文物出土后,金石学家们就有新的线索去考证历史。又如近一两年炒的很热的曹操墓最终被发掘了。虽然里面的不少文物都被盗墓贼洗劫,但是那些留下刻有铭文的石碑、石像可以作为珍贵的考证材料。金石学家们通过对这些文物的考订,就能验证三国的历史,并有可能揭开有关曹操不为人知的历史。可是相比这一股股的考古风来说,金石风有些过于微弱了。处于传统,由于考古热,更多的人投身考古行业。但是,投身金石文化的却是不多。因而出土的文物越来越多了,但是真正被用于考证过的文物却相对越来越少了。这无疑是对金石文化复兴非常不利的。相对于考古,金石文化的工作更加难一些。需要考证的资料并不都是齐全的,很多是残缺的,需要用先进的科学手段来恢复。即使恢复了,考证历史时还得结合大量的历史资料仔细考证。这些工作都不是一般学历的人能够做的,只有金石学家才能胜任。而真正地金石学家却是很少。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考古更多的是体力活,大量的脑力活在金石工作里。一种评价某种文化或学问的方法是看学者出版的书籍的数量和质量。在十九世纪末期和二十世纪早期,金石学者们出版了许多金石文化的书籍,很多可以说是集大成之作。如罗振玉编成《三代吉金文存》20 卷,著录铜器4835 件,皆以原拓影印,是一部资料丰富、印刷精良的商周金文著录之巨著;又如王国维的《宋代金文著录表》、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所以当时的金石文化十分盛行。相比之下,当代出版的有关金石文化的书籍却不多,很难有以前的水平。其原因之一是投入研究金石文化的人还不够多,之二是很多金石学者对金石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入透彻,学术氛围较为浮躁,因此很难有集大成之作。由此看来,金石文化在当代的复兴之路上走的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快。
        虽然现状如此,但是在如今以高科技为核心的新经济时代下,金石文化的复兴之路迎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但是人们还需要多金石文化的热情。这种热情的实现需要金石学家以及有关部门大力宣扬金石文化,更多的举办有关金石文化的知识讲座以及学术研究讨论会。如果人们的热情更高了,投入金石文化研究的人多了,那么将无疑对金石文化的复兴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所以,当代金石文化复兴之路任重而道远。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3-11-28 13:42
        回复
          三、金石文化的复兴对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
          人们对古代的社会生活有着极强的探究欲望,而金石文化正是用实实在在的证据向我们展示历史。在一切都与经济有挂钩的当代,金石文化与经经济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一是金石文化通过博物馆等方式的展览为媒介而与经济相联系。金石文化的逐渐复兴会引起人们对金石的热情,如此一来,与金石文化有关的博物馆就会受到人们的青睐。以此拉动内需,带来的经济效益对我国的经济注入新的活力。除了博物馆的展览外,还有许多的展览会上都可以以金石文化为主题。当金石文化步入人心之后,它所带来的收藏价值就非常可观了。人们不仅仅是在单纯的收藏古董了,而是具有金石文化价值的古物;二是金石文化与旅游经济的联系。在旅游越来越热的当代,旅游胜地的打造成为各旅游景区的首要任务。而旅游胜地不仅在于自然风景,人文风景也非常重要。历史胜地在当代的旅游中占得比重越来越多,人们在欣赏风景的同时,精神上也得到了释放。而历史胜地的鉴定无疑就与金石的工作密切相关了。因此,金石文化的复兴便有很大的机会促进旅游经济的增长。除了对经济的促进之外,金石文化对文化的促进也非常之大。金石文化的复兴,可以给篆刻文化等注入新的活力。铭文、碑文等将会被更多的人认识和研究。


          12楼2013-11-28 13:43
          回复

            帛书、竹简、木简
              在战国时期,有一种用帛作为书写材料的书体——帛书,帛是白色的丝织品,汉代总称丝织品为帛或缯,或合称缯帛,所以帛书也叫缯书。中国目前现存最早的帛画是20世纪30年代在长沙的楚墓中发现的。还有以竹质或木质书写的简牍。如1951年湖南长沙五理碑,1954年长沙仰天湖古墓,1954年长沙杨家湾古墓,1957年河南信阳台古墓,1975年湖北云梦睡地秦墓,1980年四川青川郝家坪土墓,发掘了大量的战国时代的竹木简。另外还有1942年长沙楚墓出土帛书(1945年流入美国),又山西侯马盟书等。无论是写在竹木简还是丝织品上的书体,都是战国时代的手迹。这些简与帛书墨迹,不仅是珍贵的文物,尤其对于研究书法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13楼2013-11-28 14: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