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子婴吧 关注:3,767贴子:290,767

赵国四将的终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白吧找北大


1楼2013-11-27 19:22回复
    人人有才,白廉大战
    营房岭在县东十里,廉颇屯军于此,背峰面泽,有险可守。
    米山在县东十里,赵将廉颇积米于此,土人名大粮山。
    空仓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秦白起诡运米,置仓于此,以绐赵括。
    ———《山西通志·山川·高平县》
    长平故城在泽州高平县西二十一里也。
    赵鄣故城一名都尉城,今名赵东城,在泽州高平县西二十五里。又有故谷城。此二城即二鄣也。
    赵西垒在泽州高平县北六里是也。即廉颇坚壁以待秦,王龁夺赵西垒壁者。
    赵壁今名赵东垒,亦名赵东长垒,在泽州高平县北五里,即赵括筑壁败处。
    ———《史记正义·白起王翦列传》
    长平城在郡之南,秦垒在城西,二军共食流水涧,相去五里。秦坑赵众,收头颅,筑台于垒中,因山为台,崔嵬桀起,今仍号之曰白起台。城之左右,沿山亘隰,南北五十许里,东西二十馀里,悉秦、赵故垒,遗壁犹存焉。
    长平城在郡南山中。
    ———《水经注·沁水》


    2楼2013-11-27 19:22
    回复
      2025-11-26 19:17: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公元前260年初,哪位将领最具威名?答案十有八丶九是白起。因为除了白起没有任何一个将领能凭借自己的威名影响其他国家对重大事件的态度。
      长平之战前其他诸侯和悲剧里主角的关系:
      韩国在上党降赵起便退出影响上党战事的行列。
      魏国在上党降赵前,被秦国打的凄凉无比,自己的亲族保护不了可以忍,国都常在抗战一线可受不了。安厘王可不想重蹈友邦楚的经历。再者,当初魏国被秦国攻击时,合纵军开到秦军边上都不进攻,吃过合纵亏的魏国没理由当那个挨羽箭的出头鸟。
      燕国,这是个和赵国关系不错的国家。可惜那已经是老黄历了。武成王上位后,赵关系上升的速度就是燕赵关系下降的速度齐。赵奢费了半天劲没说服平原君,让虞卿一竿子撇到合纵军的行列里救魏去了。上党降赵前燕赵的新仇还没平,让燕国怎么救赵?
      齐国和赵国的关系很“好”!五国伐齐里的两大主力之一是赵国,抑制齐国复兴之势的绝对主力是赵国,在北方牵制齐军导致南部领土失于楚国的主力还是赵国。燕赵合对齐国不利,于是田单去了邯郸,齐国多得城邑,郁闷的赵奢去了天国找先王,意气风发的虞卿当了孝成王的高参。在田单出色的指挥下赵军大胜,得三城。燕赵散伙,齐军调头南下找楚军拼命去了。
      楚国在在上党降赵前发展的不错,“改邪归正”的老楚王确立了西边被秦国夺取多少就从东边拿回多少的国策。霸气十足的小楚王将老父的国策发扬光大。上党降赵前,楚国在齐、鲁、越方向取得重大进展。救赵,非楚莫属。但是,得先跨过韩、魏、齐。为什么不西进?因为没胆。
      秦昭襄王“阴使”白起并且下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这借重的就是白起的威名。白起在咸阳,剑锋指何方?估计对白起颇为敏感的楚、魏、韩三国最关心白起的动向。当年某个愣头青一出手就干掉二十四万联军,随后替某位相爷填坑,把赵国西边打的七零八落,接着因为司马大爷的南线,匆匆忙忙的从北方回撤投入南方作战,带着数万秦军打的楚国颜面尽失,荣获小竖子的美誉。如今秦赵在上党对持,可以直接介入的三国援赵不是不可以,问题是万一那个小竖子再天命一把,赵国补偿的起吗?结论肯定是补不起,于是三国不介入。至于燕齐那就更别提了,燕国是一心一意的找赵国的麻烦,而齐国三心二意的应付赵国,全心全意的抗楚。受白起影响较大的三国打着自己的算盘,受白起影响较小的二国一个和赵国不对付,一个还有需要处理与恶邻楚的关系。总体形势,赵国请诸侯援赵,可以撒的本钱不够。秦国让诸侯旁观,白起二字足矣。


      3楼2013-11-27 19:23
      回复
        大体上看,公元前260年王龁夺取上党的进展并不顺利。韩国名义上已经将上党割让给秦国,但是当时的上党守仍然在积极组织抵抗。为完成割地而被任命为上党守的冯亭在接替原上党守的职务后继续组织抵抗,而且为了解决上党孤立无援的局面,冯亭等人“十分卑劣”的定下以上党为饵换取上党回归祖国的计划,妄图用赵国的军队为韩国打通郑道(打通后凭借韩国出众的外交,上党回归的可能性大于五成)。孝成王与平原君达成一致,命大将廉颇统帅赵军进占上党。
        四月,秦赵两军正是交锋。交战的原因与《史记》所言“龁因攻赵”不同,鄙人以为遭到攻击的是秦军。按照鄙人的推测,赵军进占上党是不宣而战。廉颇的意图是,由裨将茄率领的偏师先于廉颇与秦军接战,利用奇袭击破秦军一部,廉颇统领的主力趁秦军突遭打击士气慌乱之际,一举将秦军逐出上党。但是裨将茄率领奇袭部队一头撞上秦军的斥候,裨将茄没能迅速消灭这股斥兵,导致整支奇袭部队被附近的秦军击溃,裨将茄自己也在这次失败的奇袭中战死。王龁在得知赵军介入后迅速做出反应,一面应对廉颇的进攻,一面向咸阳告急。于此同时,赵国向韩国传达的信息也被韩王转交到秦王的手里。昭襄王先后接到上党降赵和秦军遭到赵军攻击的消息(昭襄王当时的脸色想必十分精彩)。如果说昭襄王一开始打算理智的反击,那么邯郸的使者来到咸阳时,昭襄王就是不顾一切的发飙。
        关于赵国派使议和的观念,基本和蓝田张仪入楚议和的情况一样,把当时的战况搞反了。无论蓝田还是长平,开始议和时吃瘪的一方都是秦国。《史记》和《战国策》记载议和争论前的形势描写是“赵不胜”,如果抛开那种秦国占优的观念,将“不胜”理解为没有达成目的,就会发现楼昌与虞卿的见解并没有常见说法中差的那么大。孝成王在廉颇奇袭失利与秦军对峙后问的问题是“军战不胜,尉复死,寡人使卷甲而趍之,何如?”,从这句话能看出当时赵军在上党的尴尬境地。赵军进占上党并没有通知秦国,结果在抢得先机的情况下奇袭失败,弄得廉颇只能去硬啃王龁的营盘。强攻呢,廉颇的军队少了点,把秦军赶出上党不太现实。不攻呢,赵军又占有非常大的优势,不上不下的局面和“鸡肋”无异。在变“鸡肋”代替“大餐”上桌后,楼昌主张趁着形势对我有利,尽早和秦国达成和议(得多少不是得,那么贪心何必呢)。虞卿毫不留情得到把楼昌的顾忌给挑明了“言媾者,以为不媾者军必破,而制媾者在秦”还顺道反问孝成王一句“且王之论秦也,欲破王之军乎?其不邪?”孝成王老老实实的作答,于是虞卿飘飘洒洒的扔出一计“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入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合从也,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为也。”整体上看,虞卿借楚魏之势佐和比楼昌高明。但是,借势终究是虚张声势。就像秦国利用白起威名的前提是活生生的白起为秦国效力一样。如果虞卿失策,楚魏不欲得赵王的重宝,那么不仅赵军有在上党战败的危险,赵国也会因为外交上的孤立在士气上遭到打击。反之,如果秦国不接受赵国的“善意”,愤怒的赵人更利于作战,等赵国的心气被斗气来再进行合纵也不迟。一句话,孝成王没打算议和(颠覆了……不过仔细想想,争上党时是赵国早于秦国进行总动员,如果孝成王仅仅是为了议和就把赵国青壮清空,似乎有点白丶痴)。
        孝成王的决定并没有问题,问题是和平阳君敲定的议和人选出了岔子。郑朱,这个在阏与之战中相当出彩的人物居然以赵使的身份出现在秦国。如果回看阏与之战的经过,就会明白昭襄王发飙的原因了。
        阏与之战:赵易地,赵国违约,郑朱告秦,易地不成,魏冄没有办法挽回局面,声望遭到极大的打击
        长平之战:韩割地,赵国介入,郑朱入秦议和,韩国应允的割地缩水大半……
        无论从哪方面看,用郑朱议和都有挑衅秦王的嫌疑。此时的昭襄王集大权于一身,无论从哪个方面想都想不出让昭襄王忍受找不回场子的阏与之战在自己身上再演一遍(尤其是以一样的形式再演一便)的理由。从郑朱入秦开始,秦赵两国同时在背地里搞小动作。


        4楼2013-11-27 19:23
        回复
          在秦赵磨叽的议和背后,孝成王并没有放弃虞卿的建议,因为在郑朱出使后虞卿便指出了以郑朱为使的不妥之处。但鄙人以为虞卿那个“王必不得媾,军必破矣,天下之贺战胜者皆在秦矣。郑朱,赵之贵人也,而入于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的论断并没有说到点子上。从侧面的记载看,不是没有人游说过魏王,那个平都君很可能就是赵国执行虞卿计策的说客(平都君驳斥秦国的许诺,就是说秦国忽悠魏王要比赵国早)。关于平都君游说的结果,只能说平都君的分析受到安厘王的称赞(同平都君分析得不到秦国许诺的地方而攻秦相比,攻秦会被秦国拿走多少地方才是安厘王考虑的问题)。
          虞卿预言了赵军的结局,却拿不出万全的办法(话说白起后来拒战邯郸时也有这个情况,所不同的是按照白起的建议秦军最差的结果是不胜而还。而按照虞卿的建议,赵军还是义无反顾的填进白起挖的大坑),大预言家从进占上党到解围邯郸不断放出精准的预言和无效的对策。齐、楚两国曾经在支援赵国一事上体现了相当的热情,但是与虞卿那个“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的观点毫无关系。因为齐、楚两国根本没考虑过同秦国开战的问题。在顷襄王、考烈王的经营下,楚国在东线大有斩获。齐、鲁二国在楚军的攻击下疲于应对。长平之战前,鲁国的徐州在楚军的攻击下陷落。廉颇连吃败仗时,楚国即声言助赵,目的是以助赵为由借道魏地,越过鲁军残存的主力直接攻击鲁都。而齐国识破楚国的意图,也以介入上党为由(助赵)抽调军队协助鲁国防御那支搞迂回的楚军。楚国见齐国坏事,就不再提支援赵国的事情,转而暗示魏国从东面进攻齐国的好处。齐国也随着楚国的步调也降低了介入上党的声调,一直到因楚王暴怒而出兵的春申君与为姐姐杀宿将的信陵君合军,齐国都没有做出任何援赵的动作。在秦军发动攻势时,楚、齐、魏三国非常有“默契”的在鲁地纠缠不清,都以多听、不动、少问的原则关注上党的事情。
          反过来看秦国,从郑朱入秦起,昭襄王在就决定将白起放到上党,“万分委屈”的在自己“应得的”的地方压上重注。齐、楚助赵的表态一时间使秦国的部署朝最坏的方向发展,范睢加紧秦、赵即将达成议和的表演力度,郑朱也借着这股势头力争与秦国达成和议。面对齐、楚二军先后借到鲁、魏的信息,秦国上下只能等。等齐、楚两军下一步的动态。如果齐、楚真正的意图是对方,那么秦军继续在上党作战。如果齐、楚真打算助赵而没有相互牵制,那么白起就必须放弃已经准备的后手撤回原控制区域,将注意力放在即将出现的齐、楚二军身上,而秦国也将同赵国议和。秦国对形势的判断和可动用的资本比赵国高出一个档次,和当年蓝田之战的魏、韩一样,楚国如果想援赵并获得最大的利益,最有效的方法是向西进攻而不是向魏国借道。就像之前说的那样,楚国没有向西进攻和助赵的根本原因就是不想触白起那个煞星(楚国迁都就是渑池之会的成果),而秦国也很清楚如何运用白起的威名为自己谋利,于是“不存在的白起”随着第二批援军到达上党(说来奇怪,在何种情况下停止攻击这个问题上,通力合作的昭襄王、范睢、白起居然没有对最大战果的预案达成一致。这个在全歼赵军前没有浮出水面的问题直接导致白、范二人与昭襄王的全盛相继毁在老妖精的口水之下。奇怪的是,三人中似乎只有昭襄王在白起向邯郸进军时处于提心吊胆,患得患失的状态。范睢反对白起的原因并不是怀疑灭赵一事本身,仅仅是因为白起拿下邯郸的功劳比他大而已。从白起进军邯郸的过程来看,灭赵这个计划曾经作为预案被考虑过,只不过昭襄王和范睢并不认为他能实现罢了)。


          5楼2013-11-27 19:23
          回复
            秦军全面压制廉颇的时候,白起便在为增援上党的赵军挖坑,老马岭的粮仓成为整个战役的焦点。白起为了全歼赵军,将最北端的阻击部队,长平一线的阻击部队,用于迂回的三万精兵以及里足够维持大军十余天的“辎重”,通通以战功的形式送给了赵国的援军主将。这么多“付出”只为把赵国的援军拖住,为秦王动员第三批援军争取时间。只要在第三批援军到达上党时赵军仍然在白起面前,白起就将赢得战役的胜利。
            战事一如白起预定的方向发展,赵括迅速突破长平北端的阻击阵地,分派兵力解救廉颇,将赵军合二为一。廉颇离去后,赵括将一部分在前期作战被秦军打掉锐气持稳妥意见的将领和兵卒排除下一阶段的任务之外(赵括的这种措施造成了在今天看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勇气十足的赵军低估了秦军的战斗力,已经丧胆的赵军夸大了秦军的战斗力)。七月末或八月初,赵括率领主力向秦军进攻。处在一线抵抗赵军的秦军并不知道白起的计划(纯天然的死间),他们为了保住胜利拼死抵抗,而这种抵抗打消了赵括对秦军诈败的顾虑。白起杂于炮灰中间的精锐,在阻击部队精疲力尽的时候,假作士气崩溃向后撤退,一线的阻击部队随着精锐的诈败全灭。就是这个时候,被俘的秦虏让赵括得知了一个决定战局胜负的关键,秦军“辎重”所在地。赵括追击秦军时,诈败的精锐以将战况传至白起主营。围歼赵军的计划从这时起进入关键阶段,用来预防赵括迅速回军的三万步骑绕到赵括与大营之间,通知秦王进行动员的信使也已上路。赵括在战场上获得的巨大优势,让孝成王等欣喜若狂,也让廉颇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没人发现,秦国已经为一场史无前例的包围战进行最后的动员。


            7楼2013-11-27 19:24
            回复
              赵军在追击秦军时撞上了铁板。面对白起的预设(也是最后的)阵地,曾经让廉颇无法突围的秦军复活(觉醒状)。由于受之前秦阻击部队的影响,赵括认为这不过是秦军徒劳的抵抗,只要再加把劲就能使秦军崩溃。白起之前种种混淆视听的措施让赵括在处理有秦军迂回到赵军与大营之间的问题上做出了错误的决定,用无法打通补给线的兵力攻打出现在背后的秦军,留主力继续攻打正面的秦军。正面的秦军没有崩溃,背后的秦军没有被消灭,陷入僵持的战局让赵括感到烦躁。抽调用于攻打秦垒的部队打通补给线?可是秦垒崩溃在即。放弃打通补给线,全力攻击秦垒?万一军粮耗尽前秦垒依旧坚挺怎么办?回军就粮再做打算吗?心高气傲的赵括绝不会在局面大好的情况下主动撤军,于是他的目光不可避免的忽略了近在眼前的死穴而移向白起为他准备的大礼。
              老马岭的粮仓是不是颗粒不入的空仓?鄙人以为不是。老马岭的粮仓能有多少粮食?说不清楚。保守估计可以让被包围的赵军吃上小半个月。从秦军切断赵括的补给到赵括亲自突围,总共四十六天。如此算来,赵括的粮道当在八月被对手截断。赵军主力自带的粮草无法维持到月末,如果白起不为赵括如何才能继续攻打秦垒“着想”,赵括就很可能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率领主力稍作退却以保证全军的安全(白起在赵括身后成建制的部队只有用来阻隔赵括与大营的三万步骑,如果赵括把力量用在这个方向,白起一点办法也没有),等到吃饱喝足后再回来和他玩命。白起不想看到这种情况发生,因此从攻击廉颇开始,负责给养的部队就有意无意的散布秦军辎重现在何处的信息。累月的宣传使秦军的炮灰们深信辎重已前移到老马岭一带,而炮灰们深信的事情也帮助白起误导了赵括,精通兵法的赵括按照兵书“因粮于敌”的思想,自动跳入白起剧本里的下一幕。在赵括看来,秦军“辎重”尽陷,赵军等得,“王龁”等不得。横在这的四十余万大军不是“王龁”这个级别可以应对的,不想和谈就派个够档次的将领来,例如白起。不过白起离开咸阳之时,就是合纵成功之日(哪位缺心眼的盟友承受秦国的怒火就不需要赵国考虑了)。表面占尽优势的赵括并不知道,在他奋力夺取“辎重”时,秦昭襄王已利用白起秘赴上党时移屯的粮草迅速完成第三批援军的动员工作。除了直接拨给白起的援军以外,昭襄王命司马梗领一军北上牵制晋阳的赵军,断绝太原守军干扰秦军合围赵括的可能,并亲自坐镇河内为白起震慑诸侯,阻击韩、魏、楚、齐“万一出现的援军”(再次感慨白起对秦国的贡献,攻破楚都使得昭襄王坐镇河内便可威慑楚、魏、韩三国。如果当初没有白起的出色表现,武关方向还真是让秦国操心的地方)。当时的情况是,只要邯郸拿不出新的援军,赵国的英烈祠里就将增加几十万个牌位。邯郸拿出援军,昭襄王就有光顾邯郸的兴趣。


              8楼2013-11-27 19:24
              回复
                赵括优异的辩才使得赵国高层没有任何人意识到战局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廉颇没脸说,说了也只能让人以为他这个败军之将在嫉妒赵括的战功,以廉颇的性格是绝不会干这种自取其辱的事情),全国在赵括不断传来的捷报中丧失了应有的理智,扬功隐过的捷报使赵国上下都认为隔开主力与大营的秦军不是问题。秦军的“辎重”已经被赵括缴获,只要赵括想撤,背后那点秦军还不够给英勇的赵军塞牙缝呢。就在全国上下都在为迎接第二次“阏与式胜利”做准备的时候,战局发生了“不可思议”的逆转。八月,秦国增援上党的第三批援军沿着赵括一直没有堵上的漏洞迅速迂回到赵括身后,一举攻克赵军大营。留守大营里的赵军多数是赵括筛选后有畏秦情节的军士。这些赵军被秦国五千骑兵压在大营里,连替赵括打通补给线的任务都无法承担。当秦军从三万步骑争取到的空间直袭大营时,留守的赵军全面崩溃。赵括初到长平时建立的营盘被秦军全部接收,使得秦军可以利用这些赵括精心构建阵地将赵括死死顶在包围圈里。
                赵括整军时的担心成了现实,只不过那些丧胆的军士打击的不是赵括的军队,而是赵国的人心。赵国上下乱作一团,在拉拢魏国明确无果后,赵国向东边那个三心二意的盟友求援,“只要提供军粮,我自己组织解围!”然而,至长平之战结束,赵国也没能组织起解救赵括的援军(老弱残兵也可以组成老子军和童子军参战,再不济也能组织起同等数量的娘子军参战嘛)。随着战事的推展,赵括发现自己掉进了精心设计的陷阱,赵军缴获的辎重即没有俘虏口中那么多,也没有初步统计那么多。有所醒悟的赵括知道自己必须撤退,但一直对他“关怀备至”的白起却没为他提供任何顺利撤退的条件。赵括率主力撤退后不久,“摇摇欲坠”的秦垒中就冲出大量如狼似虎的秦军。追击中,白起有意控制秦军的伤亡,对进行抵抗的赵军通通予以击溃,但并未将其彻底歼灭,而是驱赶他们追上前面的队伍。处在前列的赵括无法面对眼前的情景,大量的溃兵将匆忙组织的撤退推向溃退的边缘,本应固守大营的赵军不见踪影,自己构筑的防御体系反过头来被秦军利用,把自己死死顶在死地里。为了避免溃兵将全军冲垮,赵括做出了最后的决定,画地自守,收溃兵,等援军。
                九月,突围失败的赵军无可避免的遇上粮丶荒。曾经英明无比的统帅变成一个将四十万大军置于死地的白丶痴。当赵卒开始以同类果腹时,赵括等高级将领都已意识到他们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该死的秦军完成包围就停止进攻,毫无廉耻的躲在工事后面等着赵军进攻,完全不顾及赵军吃什么的问题,要是秦军攻一攻,这里的士气能跌的这么快吗?诸侯遇到没有荣誉感的秦军,坚决鄙视之)。从突围无望的想法在军中蔓延起,秦人不再是赵军痛恨的对象。“士卒离心”的赵军攻击一切导致他们失败的人。冯亭在赵括撤军那一刻就知道引赵抗秦的计策失败了,虽然在赵卒失去理智的攻击中冯亭的处境非常尴尬,但是赵括等高级将领依旧信任冯亭。当疯狂的兵卒发现死人的“新功能”时,冯亭决定离开这个地狱。赵括等高级将领都明白,随着时间的推移,失去理智的士卒会逐渐扩大他们认为导致战局如此的目标,全军哗变是早晚的事。赵括不想讨论哗变时他们这些高高在上的将领会被多少人分而食之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是以何种方式收场。投降还是自杀?当初坚持不撤的冯亭请战,让赵括想到了相对体面的结局。
                昭襄王四十七年末,赵括、冯亭等赵军高级将领亲率锐卒(亲卫)突围,全部战死。不久,赵军向秦军投降。白起将二百四十个年龄幼小,心理素质非常差的少年兵以外的所有赵军阬杀后,整军向邯郸进发。
                昭襄王四十八年初,得知长平战果的太原守军崩溃,赵国失去了抗衡秦国数十年的重地,从此丧失了威胁秦国的能力。正月,争取不到补给的白起不得不接受全面停战的事实,长平之战结束。
                随后的两年,围绕完胜时何时停止攻击的争论,白起、范睢相继退场,昭襄王的霸业也随着范、白的离去衰败。


                9楼2013-11-27 19:24
                回复
                  2025-11-26 19:11: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总结:本推论认为长平之战仅有赵军被秦军包围时的战场在长平一带。廉颇、赵括占优时,秦军根本够不到长平。
                  廉颇在失利时困守米山一带,虽不足以扭转战局,但凭借充足的粮草和米山东北的空隙尚有一线生机(独占上党的任务肯定是无法完成了),在赵国尚有能力动员大军时固守待援是正确的选择。
                  白起先期将赵括诱离长平,并将其拖在今沁水、泽州交接一带,使第三批援军有足够的时间控制长平东、北方通向邯郸的道路。赵括向长平撤退时,补给问题已暴露无疑,只是作战的军士尚不知晓。直至赵军开始撤退,赵括仍然错估秦军的战斗力,以致后卫部队迅速被秦军击溃,使赵军不得不为收拢溃兵而暂停突围,错失了趁士气尚可时付出一定代价强行突围的时机,让白起从容完成对赵军的合围。
                  秦军合围后打着“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的算盘停止攻击,断粮的赵军向哗变的方向发展(赵军收拢溃兵后的突围颇有力度,但随着粮丶荒的出现,赵将失去对军队的控制。赵军内讧时,仅有的一次突围就是赵括等高级将领亲自上阵那次)。这时的赵军攻击一切他们认为伤害他们的目标,秦军进攻可以替赵军那些头头和原韩国丶军士分忧,可吝啬的白起没有慷慨一下的念头,于是赵括等被丶迫亲自突围(四面楚歌前传?)。
                  关于迂回到赵括与大营之间的三万步骑,鄙人以为步卒完全是在替骑兵打掩护。骑兵的任务首先是压制大营的守军不敢出营(比如对大营打算恢复补给线的行为一律击溃),其次是在赵军的情报网上制造盲点(亲赵细作一个不留),为第三批援军突袭大营创造有利条件。


                  10楼2013-11-27 19:25
                  回复
                    如果本推论成立,白起杀降就排除了迫不得已的因素。
                    因为秦国为包围赵军动用的人力、物力远远超出夺取上党的程度。


                    11楼2013-11-27 19:25
                    回复
                      停止向邯郸进军的关键在于昭襄王、范睢、白起三人在战前对最大战果的预期不等。长平之战的战果完全超出昭襄王的预料,使得昭襄王在获得空前战果后出现患得患失的情绪。范睢本身接受长平之战的战果,也理解白起向邯郸进军的意图,但是严重的自卑与权欲导致他不能忍受处在二人之下的地位,托白起的后退完全是利令智昏的表现。
                      白起的眼光、胆识、策略都是一流水准,但是他的用兵有一个非常致命的缺陷,剑锋太偏。他一生中最出名的三场战役:伊阙、鄢郢、长平都是擦着失败的边缘取胜(鄙人以为华阳之战是胡阳替代白起的标志,所以当时被推到前台的主角是胡阳而不是白起),历史证明白起判断正确的同时也给人留下了诸如“要是魏、韩同心”“假如楚王有点骨气”“假如诸侯救赵”的假设。而苏代正是利用这种可能导致失败的假设把白起已经伸向邯郸的脚给拉了回来,虽然历史再次证明白起的判断正确,但是局面已经无法挽回(长平后的昭襄王已不是伊阙前那个地位不稳的小代表了)。鄙人怀疑,正是认识到白起这种天才被庸才领导的命运,才使战国最后也是最强大的将领——王翦以一种另类的方式证明自己超越了无法超越的武安君。
                      有种用公子嘉的事情证明拿下邯郸也不能灭赵的说法。对此,鄙人只想说一句公元前259年没有为代地那个白眼狼提供保护的“太子丹”。


                      12楼2013-11-27 19:25
                      回复
                        必须mark一下


                        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13-11-27 19:31
                        收起回复
                          拜读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3-11-27 23: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