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反映历史吧 关注:8,860贴子:194,504

真实历史上到底有没有五虎上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事实上,封“五虎大将”的人并不是刘备,而是宋元时期的民间艺人。因为不仅是蜀汉,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过“五虎上将”这样一种封号或爵位,它完全是艺人们的杜撰。
≤三国志≥卷36,是≤关张马黄赵≥传,记述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和赵云的事迹。这一卷紧列于≤诸葛亮传≥这后,表明关张等五人是蜀汉最重要的将领,也是蜀汉的开国元勋。这五人同列一卷,就是后来“五虎上将”这一封号的滥觞。
历史上的赵云,初随公孙瓒,后归刘备。长期担任刘备的“主骑”,也就是卫队长或侍卫长,刘备占据益州之后,他逐渐成为蜀汉的重要将领。在当时那个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时代里,豪杰竞逐,猛将如云,赵云还算不上其中最杰出的人物。仅就蜀汉的将领而言,无论是武勇、功业和职务爵位,赵云既不如关羽、张飞,也不如马超、黄忠,甚至还赶不上魏延。
≤演义≥里把赵云写成威风凛凛、威名赫赫大抵原因有两点。首先,赵云为刘备下了特殊的功劳:他前后两次救过阿斗(刘禅)的性命。分别是“长坂坡单骑救主”和“截江夺阿斗”。赵云两次救阿斗,在古代一直被传为佳话。因为阿斗是刘备的长子,是“储君”,在古代,皇帝就是政权的标志,救了皇帝,哪怕是储君,也等于捍卫了国家,捍卫了江山社稷。这是高于一切的功绩。第二,历史上的赵云并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纠纠武夫,他对政治有着卓越的识见,怀着对刘备事业的无限忠贞,他从不无原则的顺从,而是刚直敢谏。取得益州后,有人提出把成都城内的一些房舍和起城外土地分封给有功将士,刘备也有意这样做,赵云力排众议坚决反对。孙权偷袭荆州杀害关羽,刘备大兴问罪之师,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尽管刘备处于盛怒,赵云仍然直言不讳地反对。
历史上的赵云地位和威名尽管不够显赫。但特殊的功勋和他的孤勇、忠贞,远见卓识,无疑给后世的人们留下印象。于是,≤演义≥作者不惜笔墨,对赵云大肆渲染,精心刻划。(摘自:真真假假话三国)


IP属地:浙江1楼2013-11-27 18:08回复
    另:
    《三国演义》的读者应该大家都知道蜀汉有五虎将军吧!指的乃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以及黄忠等五人,实际上,在历史上是没有“五虎将军”这个称呼的,不过,在正史的《蜀志》中,倒是有着“关张马黄赵传”的文章,传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之顺序而共同写成一篇传记。大概也就是因为这样,才会在虚构的世界中,有了五虎将军这样的称号吧!
      依据史实,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这四人在生前已是被认定为同格的人物。当刘备当上汉中王的时候,也就是在西历二一九年之时,他任命关羽为前将军、黄忠为后将军、马超为左将军、而张飞为右将军。这前后左右当然是同级的陆军大将军,而在此时,赵云则还在二级之下,赵云这个人,大致是担任刘备之亲卫队长这样的功能,而及不上其他四人乃是率领数万军力作战的地位。两年后,当刘备正式即帝位之时,马超为骠骑将军、张飞为车骑将军、两人均已为元帅级的待遇,不过这时的赵云却完全没有晋升。只不过,要说实力和功绩的话,赵云和其他四人也没有太大的差异。因此在正史的《三国志》著成时,其作者陈寿就将赵云与其他四人并列而成一篇传记了。而在成为虚构的《三国演义》时,本来应该在五人最后的赵云就依在关羽与张飞之后,而在马超与黄忠之前了。赵云这个人在生前以其实力来说,除了淇谷之失外,虽可说是不过不失,但在死后,其评价倒是不断上升。


    IP属地:浙江2楼2013-11-27 18:10
    回复
      嗯,还原下没人回~~~人生之路漫长,有过太多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只要把握机会开心对待每一天,人生就会充满乐趣其乐融融!-2005年宣誓多么正能量!如今只能呵呵!~~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3-11-28 01:27
      回复
        西游记同样不也是文人意淫出来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3-11-28 09:15
        收起回复
          楼主说赵云并不是当时杰出的人物,这点太牵强了,三国志上确实没有五虎的说法,但是陈寿将赵云与关张并列说明了什么?如果不是杰出人物怎么会同一传记?陈寿做三国志还是非常严谨的,甚至严谨的过了头,很多史料只要有一点无法确定都弃之不用,将赵云放到关张马黄同一传记里足以说明问题,否则怎么不是魏延放上去。对楼主这样单纯为了黑而黑的做法,不敢苟同。


          IP属地:黑龙江5楼2013-11-29 10:02
          收起回复
            至于魏延我只能说他的结局注定了后人对他的评价~~~人生之路漫长,有过太多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只要把握机会开心对待每一天,人生就会充满乐趣其乐融融!-2005年宣誓多么正能量!如今只能呵呵!~~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3-11-29 15:08
            回复

              三国志通俗演义,俗称三国演义,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武将莫过于五虎大将军关张赵马黄等五人了。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甚至娱乐价值都是不容质疑的,但演义毕竟是一部小说,虽然大约不甚违背史实,毕竟大部分内容仍然出自于作者所杜撰。而后人不察,往往有错把小说情节当史实的情形发生。
              更甚者,现代人的悲哀之一,是许多人对于本国历史的认识竟然全然仰赖日本的漫画及电玩。好比“关羽早年为私塾教师”、“赵云曾经挫败文丑”、孙夫人“弓腰姬”的称号……都是日本人搞出来的,不少国人却误以为出自于演义、甚至以为出自史实,令人嘘唏不已。又如日人所谓“关羽为刘备早期的军师”,于演义虽非无稽(如关羽自请留守徐州时,刘备因早晚要与关羽议事而犹豫),却是史册所无,宜明辨之。
              谨作此文,望能稍稍还原这些历史人物在史传中真实的面目。并杂以一些小说内容、说部野史及民间的戏曲传说以兹参考。
              三国演义中,刘备亲赐五虎大将军的称号予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人,赵云仅次于关张位居第三。孰不知,史传中赵云不但终其一生位阶始终较关张低上许多,甚至尚不及马超、黄忠。实际上,演义中除了孔明之外,溢美最多的人物恐怕就是赵云了。
              演义,平话
              细数演义里赵云武勇的事迹,其武艺高超,遭遇强敌无数而未尝一败,甚至数度击败曹魏名将张郃;在汉水河畔勇救老黄忠时,“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吓得徐晃、张郃不敢抵挡,任其在万军之中来去自如,如入无人之境;当阳长坡(注1),赵云于百万曹军中怀抱阿斗,还能连杀曹营名将五十人后从容离去,其神威盖世,简直无人能及!演义中击杀敌军将领之多,实无人出赵云之右!
              奈何这些事迹,泰半都是子虚乌有。演义中赵云所杀敌将,几乎全部都是演义虚构出来的;其中当阳救主、汉水退敌(注2)虽然见载于史册,却也绝无演义渲染的那么夸张。
              赵云的武勇在刘备阵营是被肯定的。蜀书杨戏传中记载了杨戏对赵云的评价,其中就有“猛将之烈”四个字。然而出了蜀汉,知道赵云的人恐怕就不多了。演义描述敌方对刘备阵营的忌惮,动辄排出“诸葛孔明之智,关张赵云之勇”,然而我们看到赤壁战后周瑜写给孙权的信,其中却只有提到“枭雄”刘备和关张两头“熊虎”。大概在周瑜心目中,孔明这个刚出茅庐的年轻小伙子只是蒋干那类言利辞倒、长袖善舞的辩士吧!至于赵云,周瑜可能根本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就算有,也不会放在心上吧。
              今人大都知道演义中周瑜因为孔明的关系而被丑化不少,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因赵云而被演义贬抑的人。演义安排张郃遭逢赵云在先、遇孔明于后,真不知道该说是张郃的悲哀抑或是荣幸!演义中张郃屡受挫于赵云,史传中张郃却从来没有跟赵云对垒过。我甚至怀疑张郃知不知道世界上有赵云这个人。
              刘备领汉中王,演义说他封关张赵马黄为五虎将,实情却是刘备擢升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为前、右、左、后将军,赵云则仍然担任入益州时因功升任的翊军将军。


              8楼2013-11-29 17:50
              回复
                不妨比较一下成书较早的三国志平话中的描写。按平话中的赵云已经是五虎大将之一,但仍然依照史实列于五人之末;而赵云在平话中用的枪虽有涯角枪的美誉——谓其天涯海角无对也,却败于张飞的丈八神枪在先、又被铁臂将军张益击败于后。由张飞听到赵云被张益击败的消息之后“大怒出战”张益的情节,更隐隐透露出了早期三国故事中赵云所扮演的角色。
                史实中的当阳长坡
                建安十三年(西元二零八年),曹操挥师南下,刘备让关羽由水路赶往江陵,自己带着十万百姓南逃,百姓脚程缓慢,一天只能走十余里路程。曹操大军开到襄阳时发现刘备已经远离,于是曹操点了乐进、曹纯等将,亲自率领五千名精锐骑兵急追,“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终于在当阳长坡追到了刘备军。刘备留下二十名骑兵给张飞断后,自己带着孔明、赵云等人在三十余骑的护卫下逃走。按照往例,刘备每次仓皇逃跑无不抛妻弃子,此时也不例外,惟独这一次刘备身边多了一个胆大心细的赵子龙,甘夫人和刘禅才没有被曹军俘虏。
                史册中关于赵云当阳救主的记载,就只有蜀书赵云传:“……(刘备)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和蜀书二主妃子传:“……(刘备)弃后(甘夫人)及后主,赖赵云保护,得免于难。”这样两句话而已。既没有百万曹军,也没有夏侯恩先送性命再送宝剑,更没有糜夫人投井自尽……。然而,现实虽然不像小说那样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但谁也不能否认在十万慌乱的人群中、背后又是五千名号称曹军精锐中的精锐的虎豹骑,要怀抱一个婴孩并且保护一名女子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情,足可证明赵云的胆大、心细、武艺超群。反倒是如果赵云面对的真的是八十三万大军,他还能够“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那何只是神勇而已,简直就是神话了。
                史册对赵云的记载大抵如是,没有力斩五将的英勇,没有力敌万人的壮举,也没有担当过什么显赫的职务。但从汉水空营退敌(注3)中,我们看到了赵云的胆识和急智;孔明兵败街亭,赵云率领佯攻箕谷的军队撤退,“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裴松之注引云别传),又是一次胆大心细的表现。凡此种种,赵云虽然不像演义中所描写的那么光芒万丈,仍不失为一员良将。


                9楼2013-11-29 17:50
                回复
                  而且,张飞不但活着的时候威震天下,死后更威震千古。就如同古人常用“贲、育”来比喻勇者,“汉以后称勇者必推关张”,两晋乃至李唐,关张之名可以说就等于是猛将的代名词。譬如晋书刘遐传就有“晋刘遐每击贼,陷坚摧锋,冀方比之关羽、张飞。”又好比崔延伯传:“崔公,古之关张也。”
                  名将张飞
                  史传中的张飞不仅勇猛,还善于用兵,是刘备阵营仅次于关羽的大将。
                  刘备前半生颠沛流离,连带麾下众将也不受重视,鲜少留下什么记载。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张飞仍然在刘备被曹操表为左将军时一同被表为中郎将,可见张飞在刘备寄居曹操旗下时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了。董昭建议曹操除掉刘备时所言“张飞为之羽翼”,也正说明了此时的张飞在人们心中已经是不容小觑的了。 待曹操击败张鲁取得汉中,谋臣刘奕劝曹操乘势南下:“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则不可犯矣!”却被曹操拒绝了。之后张郃南进意图夺取巴中,果然遭到张飞顽强的抵抗,而且被张飞“率精足万余人,从他道邀郃军交战,山道狭,前后不得相救,飞遂破郃。郃弃马援山,独与麾下十余人从间道退……”
                  张郃,曹操手下五大将之一,一生纵横无敌,史称“郃识变数,善处营阵,料战事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据裴松之注,定军山一战黄忠虽然击杀了魏军主帅夏侯渊,刘备却深深惋惜没能拿下张郃:“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这样智勇双全的名将张郃,却在张飞手上尝到了空前的惨败,而且“料战事地形无不如计”的他还是被张飞利用地形击败的。一代名将,张飞当之无愧!
                  然而张飞却跟关羽一样,在性格上有着相当大的缺点,而他竟也因此而死。陈寿曾经比较关张性格上的不同:“羽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原来张飞督率下属极为严厉,动辄鞭笞甚至处决,刘备每每劝戒他张飞却依然故我。最后绝世之虎将竟被张达、范疆这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家伙所弑杀,令人慨叹。
                    正因如此,无怪李商隐会作诗感叹:“管乐有才元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孔明纵有旷世奇才,奈何关羽、张飞已先后辞世……
                    


                  12楼2013-11-29 17:51
                  回复
                    “儒将”张飞?
                    其实在野史中张飞还有另一种显为人知的面貌。据说张飞文武全才,尤其工书法、擅绘仕女图,倍受后世书画界推崇。明人笔记中更有当时流行张飞的绘画、人们争相抢购的记载。
                    清代还有张飞的字帖传世,其中包括著名的“八蒙山铭”的拓文:“汉将军张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蒙立马勒铭。”据说这篇“八蒙山铭”乃是张飞大破张郃之后,意气风发而书,并招工匠刻石立碑于山巅。武侠小说巨擘查良镛先生就有在他的作品“笑傲江湖”中引用这段典故,让这篇石刻化作书中人物秃笔翁的一门厉害武功呢!
                    所要讨论的人物——关羽,既是三国名将、后世又奉其为神明,若要详细探讨虽百万言亦不能竟,不得不尽量精简,还望海涵。
                    演义与史实
                    演义极力渲染、驰骋文墨,固然使得书中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然虚构的部分却也因而深植人心。仅就关羽的武勇及性情为例:
                    演义中,关羽青龙刀下亡魂无数,为人熟知者如华雄、颜良、文丑、五关六将……不胜枚举。实际上这些事迹几乎全都是演义为了渲染关羽的武勇才加在关羽身上的,好比华雄其实是死于和孙坚的战争中,文丑则是死于乱军之中。甚至其中所谓的五关六将,六个人全部都是演义所虚构的人物,史实中的关羽当然不可能斩他们了(其实只要动脑筋想一想演义中关羽走的路线,就知道所谓的千里保皇嫂、过五关斩六将非得要超级大路痴才有可能做得出来)。
                    就关羽的个性而言,演义极尽夸饰关羽的骄矜,将关羽写成了一个刚愎自用的人。演义中关羽不顾镇守荆州重责、要入川跟马超比武即为一例。据史书记载,关羽只是写信询问马超能力如何而已,演义实在太会写了。
                      


                    13楼2013-11-29 17:52
                    回复
                      号“万人敌”,声威震天下
                      和张马黄赵一样,史传中关羽的生平只寥寥数语,不同的是,关羽不像其他四人前半生几乎一片空白。从关羽亡命到涿郡、开始追随刘备,一直到兵败身死,关羽始终稳坐刘备阵营第二把交椅;而且他的声威远播,一直是敌对阵营所忌惮的对象。
                      观刘备一生,不分兵则已,每分兵必自领一军、关羽领一军,譬如:
                      关羽守下邳、行太守事,刘备自领小沛;
                        南遁时,分兵由关羽率领从水路先往江陵进发;
                        和周瑜联军攻打南郡,别遣关羽绝北道断曹仁后援;
                        西取益州,由关羽督理荆州。
                      可见关羽兼具政治及军事上的长才,受刘备所肯定,而倍加信任。
                      写到这里,不得不插句题外话。小说、漫画为求精采,动辄让大军统帅亲自率军冲杀,即使数万人的战争,胜负也常常只取决于将领的武艺高低。这跟现实是有非常大的差距的。在史册之中,既不像演义满地都是“有万夫莫当之勇”的猛将,也很难找到某将领在战场上亲手格杀某将领的记载。
                      关羽的武勇却是名符其实的。
                      历史上,关羽有著“万人敌”的称号,而这称呼最早的记载是出自郭嘉的口中。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刘备寄居曹操其下的时候,郭嘉屡劝曹操除掉刘备,理由是“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而为其死用……。”据董昭传,董昭也抱持类似的看法:“备勇而志大,关羽、张飞为之羽翼……。”可见关羽的武勇早就被时人所认同了。
                      刺杀袁绍手下首席猛将颜良于万众之中,更是壮绝勇绝的表现,事见蜀书关羽传:“……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
                      至关羽北伐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遥控梁陕、陆浑群盗,令曹操拟迁都以避其锋,更是关羽事业的颠峰、将其声威推至顶点。
                      附带一提,关羽刮骨疗毒、血流如注而谈笑自若是史有明载的,只是施术者并非华陀罢了。
                        


                      14楼2013-11-29 17:52
                      回复
                        个性上的缺失
                        关羽的能力不容置疑,其忠义之名更是传唱千古,不待赘述。但关羽和多数人一样,在人格上也有他的缺点,其中最严重的就是骄矜护前、善待下属却轻视同侪。
                        常有人说关羽的性情造成荆州失守,未免将事情太过简化了。荆州失守源于许多主客观的因素,绝不只是关羽一个人的过错所造成的。但关羽的个性所铸下的许多错误确实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这是不可讳言的。
                        举例来说,刘备虽然将荆州交付关羽,但关羽军阶不过荡寇将军、官位不过襄阳太守,单就官阶上和当时领南郡太守的糜芳其实是差不多的。糜芳有将才、有能力,不然刘备不会任命他接替张飞担任南郡太守,之后孙权也不会任糜芳为将出战魏国(演义却写糜芳死于刘备东征,又是小说情节)。能够从徐州就一直追随颠沛流离的刘备,糜芳也不是全无忠义之心,关羽却轻慢他,搞得两人水火不容,终于发生吕蒙袭取荆州、糜芳出降的事情,关羽难辞其咎。
                        有时不禁要为刘备在荆州的人士布局感到惋惜。刘备能够看出马谡言过其实,要拔擢黄忠为后将军的时候能够预知关羽不致于出乱子,却没能料到关羽跟糜芳的失和……。明知道关羽不能容人,要交扥荆州给他,为什么不给关羽适当的名位呢?也许是顾忌名义上荆州是跟孙吴借的吧?
                        历史却是既没有也许,也没有如果的。
                        在处理和孙吴的外交关系上,关羽也显得太过刚硬了。孙权派人来为他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亲,关羽不答应也就算了,竟然辱骂来使,实在说不过去。
                        关羽终于因为他的性情而覆亡。


                        15楼2013-11-29 17:53
                        回复
                          源地址:http://blog.renren.com/share/240897600/423970658


                          16楼2013-11-29 17:53
                          收起回复
                            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卫立煌


                            IP属地:山东17楼2013-11-29 19: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