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心外无物,就断定一种观点为唯心主义,本身就犯了马哲普遍地看待问题的立场。
王子讲的是思想,是心,是对人的思维与外界对立的观点。但他并没有否定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吃饭,打仗需要分析客观条件。相反,作为一个军事家,他不会用想象来消灭他的对手,而因为他非常清楚人性,清楚思想对人的认知,与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在具备军事家对天时地利的重视的同时,他也十分重视人和(人的思想)的重要性,如我们在“明朝”中看到的他使用的心理战。
我们的文化中有一种对心灵境界的追求,强调思想的重要性(用马哲的话叫主观能动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承认了外界客观的同时,更强调了个人主观的重要性。
华夏是一个重视实践的民族,如同佛教诞生在印度,以乞食为生。而来到中国,便有了身体力行,不劳不食的禅宗。
儒家更像一社会关系学,而发展到心学,甚至跟近代心理学有某些印证。
如现代心理学讲潜意识不分善恶,有什么学什么,但我们告诉它什么是好的,它接受得更好,更能左右我们的行为。而阳明先生的四句教说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人心本无善恶,即使是深层的潜意识,也没有善恶之分,而思想的对比,流动,便产生了善恶的分辨(有自我的标准,也有社会普遍认可的标准)。知善知恶是良知,这里的良知是一种定义,是社会环境对人心的引导形成的概念。为善去恶是格物,便是先生所推崇的一种内在追求的最高状态了。格物知理是朱子所说获得个人升华的价值观。
所以将一种思想以偏概全的论为唯心主义,本身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诽谤。我想马克思不会如此,应该是后来者为牵强附例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