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吧 关注:1,472,498贴子:45,830,415

铸客“铜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又名楚大鼎或大铸客鼎。战国。楚国青铜炊器,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耳高36.5厘米,腹深52厘米,腹围290厘米,足高67厘米,重约400公斤。圆口,方唇,鼓腹,圆底,三蹄足。颈侧附双耳,耳的上部外侈。腹饰一周突起的圆箍。箍上饰模印花纹,双耳和颈部外 壁饰模印菱形几何纹,足根部饰浮雕旋涡纹。鼎口平沿 刻铭文12字,刻铭开头即是“铸客”二字,故依惯例以开始二字名之, 前足和腹下均刻有“安邦”二字吉语,又因此鼎在数千件楚器中最为雄伟,堪称楚王重器,特冠一“大”’字,是现存周代以来最大最重的鼎。1933年寿县朱家集(今属长丰县)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20楼2007-10-06 20:37
回复
    北齐。《鞍马出行图》位于墓道西壁中栏、作长卷式展开:风嗖嗖,旗猎猎,远征的人儿出发了!莫道行程远,何惧路奇艰,手执弓,身佩剑,扬锐气,策骏骑,纵然千山万水,也要勇往直前。马嘶鸣,回首望,召唤身后的马队,快加鞭,紧跟上,越过前方的大山,将是我们的猎场……整个画面层次分明,构图新颖,人物生动,表情逼真,生活气息浓厚,表现技法娴熟,堪称中国绘画史上的精绝之作。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21楼2007-10-06 20:38
    回复
      2025-11-28 14:12: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22楼2007-10-06 20:38
      回复


        24楼2007-10-06 20:39
        回复
          战国。通高15、长51、座宽12、屏厚3厘米。此座屏为木质,周身髹黑漆,用朱红、灰绿、金、银等色漆彩绘。外框长方形,其中透雕和浮雕了五十一只动物,包括大蟒二十条,小蛇十七条,蛙二只,鹿、凤、雀各四只。透雕部分由两约对称的图形组成,两组图形完全相同,构图十分稳定。每组图形都以双凤。双鹿围绕着一个中心——鸷鸟搏蛇。底部浮雕以纠结的蛇、蟒和蛇吞蛙为主要内容。除边框为直线外,鹿。凤和蛇的轮廓均为曲线,形成有动感的韵律。各种鸟。兽、蛇、蛙都以写实方法表现,但它们的动态和身上的羽毛、斑纹毕竟是理想化的,因此比自然更具有规律,也更美。如左右两只鸷鸟各衔蛇两条,我们可以想像在乌嘴下挣扎的蛇是如何丑陋,但这两条蛇都盘成对称的花结,委婉自由、玲珑剔透,是座屏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这件座屏在艺术上极为成功,历来被艺术史家看成是楚国漆工艺品的代表作。1965年湖北省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25楼2007-10-06 20:39
          回复
            北燕。长20.5厘米、腹径5.2厘米,重70克。1965 年9月北票县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出土。淡绿色玻璃质,质光亮,半透明,微见银绿色锈浸。体横长,鸭形,口如鸭嘴状,长颈鼓腹,拖一细长尾,尾尖微残。背上以玻璃条粘出一对雏鸭式的三角形翅膀,腹下两侧各粘一段波状的折线纹以拟双足,腹底贴一平正的饼状圆玻璃。此器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时,因后身加重,才得放稳。此器造型生动别致,在早期玻璃器中十分罕见。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26楼2007-10-06 20:40
            回复
              亦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汉晋时代。圆角长方形,绢缘,缝缀六角系带,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系带长21厘米,部分系带残断。护臂用面锦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织锦,五重平纹经锦,经密220根/厘米,纬密24根/厘米,宝蓝、草绿、绛红、明黄和白色等五组色经根据纹样分别显花,织出星纹、云纹及孔雀、仙鹤、辟邪虎等禽兽纹样,纹样题材新颖、风格别致;每组花纹循环为7.4厘米,上下两组循环花纹之间织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小篆文字。白色绢缘系用一通幅的绢条缝制成绢经密50根/厘米,纬密40根/厘米,系带经密60根/厘米,纬密28根/厘米。现藏于:新疆区考古研究所。


              27楼2007-10-06 20:40
              回复
                新石器时代。陶质彩绘,器高47cm、口径32.7cm。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陶缸绘有鹳鸟衔鱼,旁边竖立一件石斧的画面,作者用白色在夹砂红陶的缸外壁绘出鹳、鱼、石斧,以粗重结实的黑线勾出鹳的眼睛、鱼身和石斧的结构,画面效果粗犷有力,绘画具有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的造型特征,是一件罕见的绘画珍品。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28楼2007-10-06 20:41
                回复
                  2025-11-28 14:06: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商代。通高只有36厘米,但看上去显得威武而雄壮。鹰的前胸为鼎腹,饱满粗壮,器口开在鹰的背部。鹰的双目圆睁,周身光洁未加纹饰,喙部呈有力的勾状。鹰鼎整体结构简洁,体积感很强,鹰的双足和尾部为鼎足稳定地撑柱于地,后收的双翅围过鼎的中后部,形成一种前扑的动势,配上鹰头部的大眼、利喙,使这只鹰显得威风凛凛,桀骜雄猛的气势。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29楼2007-10-06 20:41
                  回复
                    亦称:司母戊大方鼎。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饰纹。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商代后期王室青铜祭器,一说为商王文丁为其母而作;另一说为商王且庚、且甲为其母而作。此鼎型制雄伟,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器,有“青铜之冠”之称。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30楼2007-10-06 20:42
                    回复
                      -


                      31楼2007-10-06 20:42
                      回复
                        -


                        32楼2007-10-06 20:42
                        回复
                          西周早期。为武王时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圆形,侈口,鼓腹 ,双兽耳垂珥,圈足下附有方座,造型庄重稳定。以云雷纹为地,腹及方座饰兽面纹,圈足饰夔纹,兽面巨睛凝视,森严可怖。腹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 , 述及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木)星当空,与《尚书 武成》、《淮南子  兵略训》等古代文献所记相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33楼2007-10-06 20:43
                          回复
                            大盂鼎铭


                            35楼2007-10-06 20:44
                            回复
                              2025-11-28 14:00: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虢季子白盘铭


                              37楼2007-10-06 20: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