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吧 关注:29,306贴子:374,610

沃邦与他的棱堡防御体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翻译/李亦萌 编译/李弗兰
一楼走狗度。


IP属地:上海1楼2013-11-14 22:20回复
    二楼八戒。


    IP属地:上海2楼2013-11-14 22:21
    回复
      2025-08-05 15:15: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沃邦——迄今最了解法国的人
      当沃邦的15处代表性杰作得到世界遗产提名的时候,恰逢沃邦元帅辞世300周年。
      沃邦(Vauban),名塞巴斯蒂安·勒普雷斯特雷(Sébastien Le Prestre,1633~1707),是路易十四时代法国最著名的军事工程师和建筑师。
      作为一名攻城术专家,沃邦为法兰西王国安上了“铁腰带”,被路易十四封为元帅,名扬四海。他曾设计并改建了几百座要塞,为法兰西王国装备上了一道缓冲带——“铁腰带”。直到18世纪结束,火炮技术的进步也未能使这道缓冲带显得落伍。
      沃邦先后扮演了军事工程师、城市规划师、水利工程师和统计学家等角色。从圣马洛到斯特拉斯堡,从里尔到佩皮尼昂,每年沃邦的足迹会踏遍数千公里的土地,因此他有可能是迄今为止最了解法国的人。
      沃邦一生淡泊名利,这使他与那个奸佞当道的社会显得格格不入。沃邦追求自由的精神激怒了国王。1707年5月30日,不再过问政事的他终于在巴黎因为肺炎而郁郁去世。沃邦被安葬在巴佐什的一座教堂里,而从1808年起,他的心脏被存放在了巴黎的荣军院。


      IP属地:上海3楼2013-11-14 22:21
      回复


        IP属地:上海4楼2013-11-14 22:23
        回复


          IP属地:上海5楼2013-11-14 22:23
          回复
            “由沃邦建造的城市是幸运的,被沃邦攻打的城市是绝望的。”
            沃邦出生于1633年,那时城堡已经在欧洲出现了几百年并经历了巨大的革新。当时,火炮成为了战场上毫无争议的主导者。石质炮弹能够轻易打破城墙,而金属炮弹则可以穿透碉堡间的护墙,这样的破坏力使高耸的城堡一触即溃——它们那坚不可摧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
            从那时开始,为了避开火炮的弹道,城堡设计师渐渐废弃了高大坚固的护墙与直入云霄的塔楼,转而将军事建筑设计得更为贴近地表,使它们隐蔽在土地中。这种复杂的建筑技术中融入了严格的几何学——城堡中所有的侧部防御工事基本都由梯形和三角形构成。城堡具有向纵深延展的外形,从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城堡的主体能够远离敌军火炮的射程。
            早在沃邦出生之前,半月堡、棱堡、凸角堡就已经面世了,他的天赋体现在更为精妙的工程中。
            1678年,沃邦被任命为“筑城总监”,1703年晋升法兰西大元帅。一时间,沃邦名震天下,当时甚至有这样的说法:“由沃邦建造的城市是幸运的,被沃邦攻打的城市是绝望的。”
            1688年,时任法国筑城总监的沃邦在建造要塞之前不仅要以深厚的数学知识为理论基础,更要事先去施工现场观测地形,以掌握该地的特点。他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对于周围环境的感知中。带有凸角的城墙、令人叹服的平行战壕……沃邦在所有由他主刀设计的建筑中都将地形学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体现出了过人的比例感。正是这些个性化的风格、精细的施工以及复杂的结构使得沃邦所设计的要塞一度被冠以“过于肃杀”和“难以理解”的恶名。
            沃邦的设计一反中世纪城堡设计师的“直白之风”,避免了城堡的形状与容积过于暴露的缺点。对于这些讲究实用性的军事建筑,沃邦的设计将审美性和功能性很好融合在了一起,继而通过许多特别的方式将这种和谐之美表现了出来,并发扬光大。


            IP属地:上海6楼2013-11-14 22:24
            回复


              IP属地:上海7楼2013-11-14 22:24
              回复
                攻城术
                火炮技术的进步使得攻城战的参战双方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城墙的厚度不断增加,但仍不足以抵抗炮火的攻击。于是,一位意大利工程师发明了棱堡。棱堡的城墙很低,并且沿着壕沟斜向建造。而对于攻城方来说,来自正面的炮火十分危险,因此他们不得不通过一个巨大的战壕网络来接近要塞。
                攻城术是由沃邦所创立的一套专门用来攻击防御堡垒的战术。沃邦创立了三种具有决定性的攻坚技术:
                沃邦把接近目标城市的方法进行了系统化,他发明了著名的平行攻城法:即用几条之字 形交通壕来连接3条平行战壕。这3条平行战壕中的第一条用来囤积武器,它的位置选在守御方炮火的最大有效射程之外,这样就避开了敌军的纵射攻击;第二条战壕用来架设大炮;而第三条战壕则用来掩护坑道兵和冲锋部队。另外,在守城方的攻击死角中还要堆积一个弃土堆,这样可以居高临下窥视城内动静或者用榴弹赶走守城军队。
                棱堡的凸角使得攻城方的火炮无法对目标要塞进行正面进攻,但通过在最接近目标城堡的战壕前堆高土地,可以使攻城方与守御方进行直接交火(棱堡的城墙一般设计得较低,这样可以避免遭到进攻方的炮击)。这种抬高战场高度的方法被称为“战壕弃土堆”,它使得攻城方可以控制制高点,然后凌驾于被困城堡的炮位之上,用己方的榴弹攻击城堡主体并截断城堡与外界的通路。
                1688年,沃邦发明了“跳弹射击法”:炮兵部队对守方的炮兵展开纵射,炮击中,沃邦让炮兵使用跳弹,那是一种能造成溅射性伤害的炮弹——爆炸之后,炮弹内的弹丸会四处反弹,可以同时将城墙上的守御部队、加农炮以及副炮手消灭。


                IP属地:上海8楼2013-11-14 22:25
                回复
                  2025-08-05 15:09: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上海9楼2013-11-14 22:26
                  回复
                    沃邦的百变城堡
                    沃邦一生共设计并扩建了180多座城堡,还创造了一种用自己名字来命名的军事建筑——沃邦防御系统,这种系统被广泛运用,甚至流传到了国外,例如西班牙的加的斯城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想要理解要塞的神髓,航拍是最好的选择。通过空中的俯瞰,人们可以洞察城堡的建筑要领,欣赏城中道路所构成的精巧之美,感受鳞次栉比的堡垒间那种唇齿相依的关系。
                    在这些依然保存完好的城堡图片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沃邦的尊贵、沃邦的威严、沃邦的力量以及沃邦的从容。图片中包括了不少宏大的工程,同时也不曾忽视任何一个细节,从众多受到意大利风格影响的城堡到百来座由沃邦主持改建的要塞,人们可以看到这位建筑师的百变风格,当然,这里面还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IP属地:上海10楼2013-11-14 22:26
                    回复
                      沃邦的故乡:巴佐什城堡
                      “说起今年冬天要去的地方嘛,如果国王陛下能同意我回乡和可怜的家人们团聚一下的话,那我真是再高兴不过了……”正如沃邦在这封1688年11月6日写给卢瓦德曼海姆侯爵的信中所述,他曾几次三番地提出了回乡的请求——回到莫尔旺的城堡去经营自己的产业。
                      1675年,在马斯特里赫特战役胜利之后(1673年),沃邦从路易十四那里获得了巨额白银的赏赐,他用这笔钱买下了巴佐什城堡。起初,巴佐什是一座典型的中世纪建筑,沃邦到来之后便以一个军事工程师的眼光对它进行了改造。一时间,沃邦成为巴佐什领主的事件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实际上,这座城堡曾经属于沃邦元帅的祖父——雅克·勒普雷斯特雷一世。由于沃邦的父亲于尔班·勒普雷斯特雷并非雅克·勒普雷斯特雷一世的长子,所以便失去了对于城堡的继承权。正因如此,沃邦才把巴佐什城堡称为自己的“故乡”。
                      为了消除这个地区的贫困问题,他曾上交了14份提案,其中更有一份提案成为了18世纪初见证社会现状及贵族心态的不二之选,它便是《王国什一税案》。在这份提案中,沃邦陈述了当时法国人民的贫困处境并揭露了税制体系的不合理性。他建议用纳税人十分之一的收入作为唯一的税收并统一间接税的征收。也是在巴佐什城堡中,沃邦构思并编纂了12卷图文并茂的著作,这部书被他戏谑地定名为《游手好闲录》,书中凝聚了他对农业、林业、金融业以及科技等学科的思考。


                      IP属地:上海11楼2013-11-14 22:26
                      回复


                        IP属地:上海12楼2013-11-14 22:27
                        回复
                          法国大门:贝尔福城堡(贝尔福地区)
                          自从15世纪金属炮弹发明之后,贝尔福要塞便被废弃不用了,它一直没有得到妥善保存,损毁严重,后来人们才对它进行了翻新。
                          1637年到1648年,苏兹伯爵为它装上了棱堡角。1675年,沃邦第一次看到贝尔福城堡时并不以为然,但随后这位伟大的工程师就意识到了这座“小城”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它扮演着“法国大门”的角色。
                          从1687年到1695年的几年中,沃邦使贝尔福城堡成为了法国最好的防御工事之一——他为贝尔福堡配备了角堡及兵营,构成了一座五角棱堡。这座棱堡通过前方防御工事进行自我保护,而五个角上的棱堡塔则加强了堡垒的防御能力。从1818年起,阿克索将军继续完善贝尔福防御体系——他在苏兹公爵的城堡中建造了一座隐蔽的内堡与一座三棱柱状的棱堡,进一步加强了贝尔福的防御力。阿克索将军还开出了著名的18号弦月窗,又在城堡的凸角上设置了69号工事。这座全新的要塞既代表了“沃邦第二套防御体系”的精髓,也体现了正义女神的意志。至今我们仍在沿用这座城堡中的一些设计元素,尤其是三棱柱塔楼和布里萨赫门楼。


                          IP属地:上海13楼2013-11-14 22:27
                          回复
                            贝尔格城堡(法国北部)
                            一直以来,这座以比利时彩沙而闻名于世的弗朗德勒小城静静地守护着自己那块小小的领地,时刻向世人提醒着它的存在。尽管这里一直有重要的防御工事,但它还是在1558年被法国人占领了。历史上,贝尔格曾遭受多次围攻与重创,几百年来数易其主。因此它一直是法国人与西班牙人争夺的焦点,直到亚琛条约签署后才被正式纳入法国版图。
                            此后,沃邦对这两处军事建筑进行了修整,加强了两座碉堡并列协作的关系。城北、城西的水渠与防洪系统被修建得十分精妙,这样既解决了一些琐屑的生活问题又将那些中世纪的城墙与塔楼妥善保存了下来。而城东的护墙却被硬生生地分开了,沃邦并没有对那些中世纪的壁垒产生任何怜悯——为了给用来抗击大炮的棱堡提供建筑空间,他毫不犹豫地拆除了原来的城墙。


                            IP属地:上海14楼2013-11-14 22:28
                            回复
                              2025-08-05 15:03: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上海15楼2013-11-14 22: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