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开始的外国歌曲让人摸不着头脑,接着的插曲全是那熟悉的旋律,这下我懂了,都是我曾最喜欢的歌,我比姜文可能更沉迷,小学就爱听收音机里的朝鲜歌,这其实是那个时代的旋律.户外大家一起看电影\记工分\都是过去岁月的情景.本片比<阳光>情绪进入较慢, <阳光>是冲击的,而本片是递进的.本片就是两条线,一条是将老婆从沿海带回内地家乡的解放军官的儿子房祖名,他妈因思念丈夫变疯,另条线是在城里教书的姜文,他和黄秋生因男女关系,黄自杀,姜被发配到南方农村下放改造.两条线在这里结合,房因与姜文的老婆也是男女关系差点被姜文打死.实话说我看一遍,情节还没怎么懂.本片至少要看两遍.
姜文的电影不能用理性的眼光看,都是一种意象,是生活的真实写照但又不是真实的情节,诚如片中所说”感情不是计算出来的”,姜文的作风不想与智商低的人交流,因此他不屑于交代明白. 除了情节交代不明,还有不知故事要表达什么,他要表达的在我看来是一种怀旧, <阳光>和本片都看不出时下所描述的乱世斗争,反而是阳光浪漫纯真有些愚昧,这是否是一种当年无言的陈述呢?我喜欢姜文的片子首先是他表述的提炼出了我所经历的真实感受.
如果说姜文过去的电影是严肃的意象表达,那么在经历几年中国变迁之后,从<太阳照常升起>开始增加了无俚头风格,其实是一种无奈的怀旧.
周星驰的无俚头风格和姜文异曲同工!周星驰的电影总是奇幻想象\古怪\童真\不恭\夸张,周反映了当时生活重压下香港人释放的心态,其实周本人是本色的在表达自己的意象感受,但给人感觉是无俚头,所以周本人曾对别人以无俚头来形容他的电影不解.
姜文是在那特殊时期后期内地人心态真实反应,比周表达诚实,那个时代后期其实国人的革命理想已比较表面,特别是年轻人大多以调侃的眼光看待政治,想的就是玩\拉帮派\结交异性,谁如果在私下也很严肃谈理想那让人觉的不群好笑.但是那理想情结仍扎根心理,犯罪大多为打架和外逃,监狱里犯人在墙上书写江姐等革命英雄的口号,死刑犯刑场唱国际歌喊万岁,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精神.特质.
姜文的片子正是那个时代后期一种无俚头表达.因此你看不出他要表达啥,他也不愿让人可笑地严肃表达啥,但他确实表达他真实的心灵意象和那份浓浓的怀旧,他就是不想让你看得太懂,太明白就没啥意思,就象周星驰本来似乎要正经的表达了却又收回来或夸张或不恭或古怪或童真,姜文也是如此.其实他俩人是深情敏感的人,以无俚头外衣表达的是真实的经历和想法,
周更多是夸张,而姜更多是意象. 喜剧的背后其实是悲剧和对现实的无奈!是否姜文从本片开始姜式无俚头电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