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吧 关注:17,972贴子:443,667
  • 10回复贴,共1

每天一句读《论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建议大家多读《论语》,学学儒学!儒家思想有人以为是“半宗教半哲学”(其实就是这样的),这样一来儒学和孔子的《论语》倒真的有些像西方基督教的《圣经》一书了。儒家讲究“仁”,孔子重视道德,他将政治、伦理、宗教三者交融于道德之中。除“仁”之外,《论语》还有许  
多重要的儒家概念。(比如“敬”、“庄”) 
    儒学其实不同于西方基督教和日本的“武士道”,号称“大和魂”类的东西。我觉得基督教过分崇尚神,而武士道精神又过分地**(不想说,说了坏我心情),儒家思想还是培养个人情感、强调“知命”和“立命”滴~~在那么多年后的今天很多话在《论语》中几乎不用翻译就可以读懂,我觉得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神奇之处吧:) 
     大家一定要坚持看下去啊~~不要嫌烦,因为里面有很多很多能让你受用一生的话,孔圣人就是孔圣人呀!!(《论语》不只是纪录孔子的话语) 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呢!!(好像夸张了点~~) 
     最后的最后,还是请大家一定要有耐心地坚持下去,每天看一句,受用一生!(我开这贴也是下了半天决心呢!欧洲回来看完了这本书,感觉真是太爽。。。) 
     下面再多扯两下,发两首朋友们感谢孔子带给他们人生感悟的一本书的自创诗~~!! 
 绝峰高耸入云处,   
 却看红杉海棠树.   
 鹤鸣林巅山水边,   
 四周清风满林间. 

下面是王先生写的~~: 
云中不过一束光,散下万缕渡人肠。  
林间山水流千丈,纵是感恩无人畅。  



1楼2007-09-30 16:18回复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孔子说:“学习而经常实践,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是很快乐吗?没有人了解自己,并不烦恼怨怒,这不才是君子吗?” 
    (以上为本人敲字,后面为网友所说) 
     一、为什么学习是快乐的事情? 

     1、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新鲜的知识。 

     2、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找到共鸣。 

     3、因为学习可以有实用价值。 

     4、主动的学习使人快乐, 有很多人没有感受到快乐相反感到很痛苦,是因为他们对学习怀有功利的目的,被逼无奈去学习,因此把学习当作一件痛苦的事情。 

     5、学习的内容生动有趣。 

     怎样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呢?告诉他们新的知识,引起他们的共鸣,教给他们有用的知识,让他们主动学习,课讲的生动有趣。 

     二、为什么有朋友自远方来是快乐的事情? 

     1、朋友在一起产生共鸣,也是让人非常兴奋的事情,能给人带来很大的快乐。 

     2、因为朋友在一起使人不孤独,不寂寞,满足人感情的需要。 

     3、因为朋友可以告诉你你不知道的信息,教给你知识。 

     4、因为朋友可以给你以帮助。 

     三、为什么别人不理解你还不生气? 

     1、坚持正道,对道有坚定的信仰,不在乎他人的误解,他人的不了解。 

     2、有坚定的毅力。 

     3、不值得生气或耽误时间。


    2楼2007-09-30 16:19
    回复
      2025-09-04 17:48: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把“译”和原文看完就有很大收获!如果还有兴趣看底下的就继续了。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3楼2007-09-30 16:19
      回复
        有兴趣的再看完下面的内容! 

        【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 

        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 

        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 

        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 

        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 

        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 

        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 

        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 

        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 

        “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 

        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 

        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 

        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 

        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 

        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作者: 99aaaa99 2006-8-18 01:03   回复此发言 
         
        --------------------------------------------------------------------------------
         
        37 回复:每天一句读《论语》 
         今天的译文应该会争议比较大,因为这是李泽厚先生书中的译文,显然他 

        自己赞同这样的说法。但流传最广的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 

        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 

        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差别最大的还是最后一句 

        的翻译。这里是李泽厚先生自己的见解,当然《论语》这部书可以有无数 

        种见解,但逐字逐句地自己去翻译,还是觉得流传较广的说法比较正确! 

        每人都会读出每人自己的东西,或许李泽厚先生悟到的与常人不同。。他 

        这方面比较在行嘛~可能两种说法都对吧!我总之在看法方面都支持!!


        5楼2007-09-30 16:23
        回复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7楼2007-09-30 16:24
          回复
            【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 

            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 

            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 

            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 

            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 

            “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 

            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 

            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 

            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 

            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 

            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 

            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8楼2007-09-30 16:25
            回复
              • 61.187.64.*
              hao.........


              9楼2007-10-11 18:02
              回复
                • 220.169.43.*
                sssssssssss


                10楼2007-10-14 13:55
                回复
                  2025-09-04 17:42: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222.245.37.*
                  ...


                  11楼2007-11-17 00:49
                  回复
                    经典!!


                    13楼2008-02-18 20: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