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学科竞赛:要求与收获、付出与回报以及我的经历与体会
最近,14届的各科竞赛基本落下帷幕(除了化学决赛),20个省一,1金1银2铜(外加化学可能拿到1金或1银),这样的成绩是一中史上空前的,足以让每一个一中人欣喜了。尤其是高一的同学们,刚刚接触竞赛的你们也是意气风发,跃跃欲试了吧!
不禁回想起当年,我刚刚进入高中的时候,那时候第一届奥赛班还没有经过竞赛和高考的洗礼,一切都是未知的,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也曾在开学前为是否选择奥赛班犹豫了很久。毕竟,在那之前,一中每年只有零星的大神学长拿得到省一,有时甚至没有,而奥赛的艰难也让人畏惧。然而我最终选择了奥赛班。今天,我们可以说,这是我们这一群人整个高中最正确的决定之一。从高一到大一,我有幸目睹了一中竞赛崛起的全程,并亲身参与其中,为之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11届奥赛第一次实现飞跃的时候(也包括后来高考的佳绩),当时高一的我们也如现在你们一样兴奋,我们不仅仅只是为一中的成就而骄傲,更决心为书写新的历史而奋斗,在一中写下13届浓重的一笔,把学长学姐们取得的辉煌延续下去,现在,责任落在了你们的肩上,相信你们定能做得更好。
但我想,作为一个走在前面的学长,我有责任向现在的高一高二同学和竞赛党们说一些什么。
第一,竞赛能给我什么?这可能是大家最关心的事情了。从这届高三开始,竞赛政策发生了变化,省一高考不加分也没了保送生资格,也许大家和很多人一样觉得竞赛没什么用了,但我要说,大错特错!13年清华保送生占了招生总额的近20%,北大、交大超过15%,复旦也在10%以上,而中科大甚至达到20%以上,试问,这些高校可能放弃掉这些生源吗?不可能的。所以竞赛党仍是受欢迎的。(我现在就读的班级29个人全部是保送生,总不能明年总不能明年不招人了吧。)
今年的形势大家也知道的,没了过去的好政策,我们在自招考试以前就拿到了清北的1个保送,2个一本线,3个降分(60、40、20),比过去都好,而加上自招考试之后可以相信被名校降到一本线的人会更多,因为很多高校对竞赛一等奖会有特殊的政策,比如单独划线录取等等,优惠幅度也很大,省一的待遇仍然很好。另一方面,现在我们学校的水平提高了很多,进省队并不像原来那样遥不可及了,而拿了国奖,一则会有很大机会跟高校直签(金牌清北保送,银牌清北和其他名校一本线),另一方面,至少会有高考10分加分。说到名校,想起上次葛润生老师跟我说的,他觉得现在淮北人的观念还是太陈旧了,总觉得专心准备高考就能,甚至更能上名校。但很不幸的现实是,现在单纯拼高考想上顶尖名校越来越难了。近三年淮北一中有18个理科生进了清北,没有一个不是竞赛党,有5个保送生,另5人高考加分,1人凭借数学竞赛功底拿到降分,而裸分能达清北线的,极少。因而,对于想冲击名校的踌躇满志的同学来说,是应当认真考虑这一问题的。
而除了一大堆功利的东西,竞赛能给你的远不止这些。等一切都过去,也不再有省奖国奖的光环后,我们才会真正明白,这样一段难忘的经历,一段磨练,一次疯狂,一种执着与热爱,一群志同道合的战友,一段奋斗的青春,成功的喜悦或是挫败的不甘,最后坦然而对,宠辱不惊……这些在心中又有着怎样的位置呢?趁着还年轻,为什么不给青春写下一笔疯狂?
第二,学竞赛需要什么?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同学科差异也很大,我没学过的也不敢妄言。只能从宽泛的方面说一说,也许你会觉得我说的很大很空,但其实不然,作为一个过来人,这真的都是大实话,而且是基础:一者“不怕死”,二者“不怕输”。
本来想说不怕累或者不怕苦,但想到一个清华学长曾经告诉我:“怕死就别来清华。”,我想也是“怕死别学竞赛,别进奥赛班”了。的确很苦,你需要同时在竞赛高考上双肩挑都要硬,又要在特定时期做出取舍;需要付出周末、假期、娱乐、甚至睡眠时间;需要比别人多学太多太多……然而每年还是有100多人坚持了下来,而不是1个2个,说明并没有你想象地那么可怕。如果你不会被“怕死就别学竞赛”这句恐怖的话吓倒,那么竞赛就根本打不到你,很多时候,我们所恐惧的只是内心的恐惧本身,而不是什么竞赛或是其他。
然而竞赛的残酷莫过于总要分出个一二三等奖,总要有人功成名就,有人失之交臂。所以你需要不怕输,不怕失败。没有勇气面对失败的人,也没有资格冲击胜利。然而所谓的竞赛失败了又算得了什么呢?11届马赫学长先是与省队失之交臂,继而保送自招全没通过,距离高考只剩5个月却一无所有,错过了一轮复习的他还要默默去拼高考,最终硬是从之前年级40名的水平拼上了清华。13届马超学长数学竞赛前突发疾病发挥失常,最终还是靠过硬的数学水平拿到了清华大学自招30分降分而最终来了清华……竞赛可以给你在高考前提供4次甚至更多额外的机会,哪怕竞赛输了,你还是领先者!但你得先保证自己不会因一次失败而就此消沉下去,一蹶不振,最终连高考都输了,那么岂不是适得其反,不如不学竞赛!哪怕倍受打击,也要越磨砺越光芒,熬过两年竞赛,其他又有何惧?
第三,学竞赛为了什么?我们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做一些事情,我想,学竞赛的目的也不外乎几种:我想获得高考外更多的机会;我想离名校更进一步;我热爱某一学科;我想挑战自我,在青春年华做一些不一样的事……这也正符合我先前说的竞赛能给予我们什么。作为高中的学生,不可能不对前两者更感兴趣甚至就是冲着这个来的。可以理解,毕竟,现在的教育压力让我们不得不功利一些,而这是最直接的好处。然而,我想绝大多数学习竞赛而坚持下来的人,无论最后有没有拿到那个奖,有没有如愿进入理想的大学,都不可能仅仅靠前两条目的而坚持到最后。我们以后也许不再从事这个行业,甚至再也不会学习这门学科,但是总对它怀着热爱,带着执念。可以说,是功利让我们走上竞赛之路,但是只有热爱会让我们一直走下去,坚持下去,所以选择一个你喜爱,热爱的学科吧!每个竞赛党,如果对曾经的生活有所怀念的话,我想怀念的并不是那些个奖项,而是而是那份热爱,那时的拼搏与坚持,这恐怕要等你们也高中毕业后才能领悟得到的了。
当然,还有两点要提醒。第一,竞赛不是补习班;第二,竞赛学得好也不等价于今后在这一学科上取得多大成就,如果有关系的话,可能只因为确实有天赋,以及坚持不懈的热爱。所以更不代表着学了某门竞赛大学就必须学这个专业,以后必须从事这个职业。
文笔不佳,断断续续写了一篇有点乱的文章,算是就最近一中竞赛的好成绩有感而发,也算是给高一高二,乃至还在初中的学弟学妹们谈谈自己竞赛的经历与看法,与你们做一个交流了。总之,希望你们也能站在这一届学长的肩头取得更好的成绩,把他们也给“拍死在沙滩上”,更希望未来三年,我能在园子里遇到更多的14、15、16届的淮北一中的毕业生,我在这儿等你!
淮北一中,加油!
尹子鹤
2013年11月3日于清华园I
最近,14届的各科竞赛基本落下帷幕(除了化学决赛),20个省一,1金1银2铜(外加化学可能拿到1金或1银),这样的成绩是一中史上空前的,足以让每一个一中人欣喜了。尤其是高一的同学们,刚刚接触竞赛的你们也是意气风发,跃跃欲试了吧!
不禁回想起当年,我刚刚进入高中的时候,那时候第一届奥赛班还没有经过竞赛和高考的洗礼,一切都是未知的,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也曾在开学前为是否选择奥赛班犹豫了很久。毕竟,在那之前,一中每年只有零星的大神学长拿得到省一,有时甚至没有,而奥赛的艰难也让人畏惧。然而我最终选择了奥赛班。今天,我们可以说,这是我们这一群人整个高中最正确的决定之一。从高一到大一,我有幸目睹了一中竞赛崛起的全程,并亲身参与其中,为之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11届奥赛第一次实现飞跃的时候(也包括后来高考的佳绩),当时高一的我们也如现在你们一样兴奋,我们不仅仅只是为一中的成就而骄傲,更决心为书写新的历史而奋斗,在一中写下13届浓重的一笔,把学长学姐们取得的辉煌延续下去,现在,责任落在了你们的肩上,相信你们定能做得更好。
但我想,作为一个走在前面的学长,我有责任向现在的高一高二同学和竞赛党们说一些什么。
第一,竞赛能给我什么?这可能是大家最关心的事情了。从这届高三开始,竞赛政策发生了变化,省一高考不加分也没了保送生资格,也许大家和很多人一样觉得竞赛没什么用了,但我要说,大错特错!13年清华保送生占了招生总额的近20%,北大、交大超过15%,复旦也在10%以上,而中科大甚至达到20%以上,试问,这些高校可能放弃掉这些生源吗?不可能的。所以竞赛党仍是受欢迎的。(我现在就读的班级29个人全部是保送生,总不能明年总不能明年不招人了吧。)
今年的形势大家也知道的,没了过去的好政策,我们在自招考试以前就拿到了清北的1个保送,2个一本线,3个降分(60、40、20),比过去都好,而加上自招考试之后可以相信被名校降到一本线的人会更多,因为很多高校对竞赛一等奖会有特殊的政策,比如单独划线录取等等,优惠幅度也很大,省一的待遇仍然很好。另一方面,现在我们学校的水平提高了很多,进省队并不像原来那样遥不可及了,而拿了国奖,一则会有很大机会跟高校直签(金牌清北保送,银牌清北和其他名校一本线),另一方面,至少会有高考10分加分。说到名校,想起上次葛润生老师跟我说的,他觉得现在淮北人的观念还是太陈旧了,总觉得专心准备高考就能,甚至更能上名校。但很不幸的现实是,现在单纯拼高考想上顶尖名校越来越难了。近三年淮北一中有18个理科生进了清北,没有一个不是竞赛党,有5个保送生,另5人高考加分,1人凭借数学竞赛功底拿到降分,而裸分能达清北线的,极少。因而,对于想冲击名校的踌躇满志的同学来说,是应当认真考虑这一问题的。
而除了一大堆功利的东西,竞赛能给你的远不止这些。等一切都过去,也不再有省奖国奖的光环后,我们才会真正明白,这样一段难忘的经历,一段磨练,一次疯狂,一种执着与热爱,一群志同道合的战友,一段奋斗的青春,成功的喜悦或是挫败的不甘,最后坦然而对,宠辱不惊……这些在心中又有着怎样的位置呢?趁着还年轻,为什么不给青春写下一笔疯狂?
第二,学竞赛需要什么?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同学科差异也很大,我没学过的也不敢妄言。只能从宽泛的方面说一说,也许你会觉得我说的很大很空,但其实不然,作为一个过来人,这真的都是大实话,而且是基础:一者“不怕死”,二者“不怕输”。
本来想说不怕累或者不怕苦,但想到一个清华学长曾经告诉我:“怕死就别来清华。”,我想也是“怕死别学竞赛,别进奥赛班”了。的确很苦,你需要同时在竞赛高考上双肩挑都要硬,又要在特定时期做出取舍;需要付出周末、假期、娱乐、甚至睡眠时间;需要比别人多学太多太多……然而每年还是有100多人坚持了下来,而不是1个2个,说明并没有你想象地那么可怕。如果你不会被“怕死就别学竞赛”这句恐怖的话吓倒,那么竞赛就根本打不到你,很多时候,我们所恐惧的只是内心的恐惧本身,而不是什么竞赛或是其他。
然而竞赛的残酷莫过于总要分出个一二三等奖,总要有人功成名就,有人失之交臂。所以你需要不怕输,不怕失败。没有勇气面对失败的人,也没有资格冲击胜利。然而所谓的竞赛失败了又算得了什么呢?11届马赫学长先是与省队失之交臂,继而保送自招全没通过,距离高考只剩5个月却一无所有,错过了一轮复习的他还要默默去拼高考,最终硬是从之前年级40名的水平拼上了清华。13届马超学长数学竞赛前突发疾病发挥失常,最终还是靠过硬的数学水平拿到了清华大学自招30分降分而最终来了清华……竞赛可以给你在高考前提供4次甚至更多额外的机会,哪怕竞赛输了,你还是领先者!但你得先保证自己不会因一次失败而就此消沉下去,一蹶不振,最终连高考都输了,那么岂不是适得其反,不如不学竞赛!哪怕倍受打击,也要越磨砺越光芒,熬过两年竞赛,其他又有何惧?
第三,学竞赛为了什么?我们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做一些事情,我想,学竞赛的目的也不外乎几种:我想获得高考外更多的机会;我想离名校更进一步;我热爱某一学科;我想挑战自我,在青春年华做一些不一样的事……这也正符合我先前说的竞赛能给予我们什么。作为高中的学生,不可能不对前两者更感兴趣甚至就是冲着这个来的。可以理解,毕竟,现在的教育压力让我们不得不功利一些,而这是最直接的好处。然而,我想绝大多数学习竞赛而坚持下来的人,无论最后有没有拿到那个奖,有没有如愿进入理想的大学,都不可能仅仅靠前两条目的而坚持到最后。我们以后也许不再从事这个行业,甚至再也不会学习这门学科,但是总对它怀着热爱,带着执念。可以说,是功利让我们走上竞赛之路,但是只有热爱会让我们一直走下去,坚持下去,所以选择一个你喜爱,热爱的学科吧!每个竞赛党,如果对曾经的生活有所怀念的话,我想怀念的并不是那些个奖项,而是而是那份热爱,那时的拼搏与坚持,这恐怕要等你们也高中毕业后才能领悟得到的了。
当然,还有两点要提醒。第一,竞赛不是补习班;第二,竞赛学得好也不等价于今后在这一学科上取得多大成就,如果有关系的话,可能只因为确实有天赋,以及坚持不懈的热爱。所以更不代表着学了某门竞赛大学就必须学这个专业,以后必须从事这个职业。
文笔不佳,断断续续写了一篇有点乱的文章,算是就最近一中竞赛的好成绩有感而发,也算是给高一高二,乃至还在初中的学弟学妹们谈谈自己竞赛的经历与看法,与你们做一个交流了。总之,希望你们也能站在这一届学长的肩头取得更好的成绩,把他们也给“拍死在沙滩上”,更希望未来三年,我能在园子里遇到更多的14、15、16届的淮北一中的毕业生,我在这儿等你!
淮北一中,加油!
尹子鹤
2013年11月3日于清华园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