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楼上不少大神的回答,我初来乍到才疏学浅,在这里班门弄斧一下,欢迎其他大神来拍砖,大家交流即可,千万别动怒哈。因为我自己一直对这个问题非常看重,所以把我个人的一些经验整理一下。
说到什么音乐才算好音乐,首先让我想到的是以前我和一位朋友的对话。他对我喜欢的一些音乐表示非常难以理解,根本没法听,比如RH他就觉得这不就是垃圾嘛,乱七八糟的。这个问题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就是说,艺术品的好坏是怎么来评判的,是因人而异的吗?我觉得这个点才是这个问题的核心。
我的看法是,音乐的好坏,评价不能在个人。也就是说,品味不是因人而异的,或者说,并不是因为一个东西大家都喜欢听,它就是好东西。这么评价太片面。我举个例子,古典音乐,巴赫贝多芬等一系列,谁都得承认是艺术的精华,但是现在喜欢听的人很少,你去问问你班同学,如果是非音乐专业的,可能一个班能有两个学生听古典音乐就不错了。既然很少有人会热衷于听它,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伟大的钢琴家、提琴家去演绎它,你的音乐鉴赏课上还要学呢?由此可见这不单纯是一个品位的问题。
不光是音乐吧,文学、绘画等等各种艺术都是一样的。有些东西看起来非常奇葩,但是却成为了经典,但它成功的本质和凤姐之流是有区别的。另类的表面下,一定要有历史积淀,一定要有强大的技术,否则它就无法成功。
回到课题上,什么叫好音乐,我觉得这其实是个历史问题,想回答这个问题就得一直追溯到音乐是怎么产生的。任何艺术都是这样的。西方音乐和中国的音乐有个本质的差别,就是它可以记载下来。记载的根据,其实是数学原理。西方音乐的独特性在于和声。因为它的音阶是严格按照一定的数学比例来的。也就是说,和弦的产生是因为把几个音放在一起产生了和谐的听觉效果,这是个艺术心理学的问题。如果几个音不能和谐,那么就不能成为稳定的和弦,所以我们听到的和弦,都是某种比例的产物。这有点像评判模特身材的好坏,不是按照个人喜好,而是要按照你身体的比例,看是不是符合黄金分割。
进一步讲,任何一部伟大的音乐作品(古典音乐),它的宗旨都是要去以一种非常和谐的方式模仿或者重现人生的某种情感,这种方式越贴切,你取得的效果就越好。目的知道了,其余的就是手段,手段就是音乐技巧,这里面包含了大量的东西,诸如编配、旋律、强弱等等不一一列举了。
我讲了这么多看起来离题的东西,就是要来说明,评判一个东西的好坏,不是在于它的观众,而是在于他的技术。因为艺术这个词,从西方的词源上来讲,就是来自于古希腊的“技术”一词。这点我相信很多人有体会,比如你听一个歌手唱歌好不好听,你听的是啥?很多人首先关心的就是高音,音色有时候都在其次。那么高音以外还有什么东西呢,就是你对细节的处理,这还是技术。也就是说你听的就是这个人能不能把一个东西唱得非常贴近于你心里的某种情感,这是通过技术来实现的。技术也是可以通过外在的锻炼来培养的。
回到好音乐的主题上来。我认为评判一首歌曲,就是要看它本身的各种要素是不是都很明确地在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如果里面废弃材料太多,或者过于形式化、模式化,那肯定是要变成口水歌的。关于这一点,摇滚精神其实就是在提倡“求新求异”“突破传统”。RH的经典之作“15 steps”可以拿来当做范例,这首歌的节奏是以往的作品里很少有的。大多数歌曲都是二拍或者三拍,四拍六拍其实就是二三拍的变形,而15 steps用了五五拍,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颠覆传统的创作。你去看很多有名的乐队,甲壳虫啦,滚石啦,或者bon jovi,他们都是那个领域里面的先驱人物,就是说他们会运用独特的创作方式来开辟一种新的范式。这种范式里面的种种细节,其实都是他们的首创。所以我说这其实是个历史问题,也就是说,音乐的演变,其实就是不断地开创新的曲风、新的范式的过程,所谓大师们就是开路先锋,至于一种曲风之后的继承人,他们的音乐很多都是在模仿前人已经创立的东西,你模仿的肯定不如原作者的整体性那么强了,直到有一个人可以深入剖析某个流派的弊病,在此之上开创新的领域,这就是流变产生的原因。
RH的音乐,在摇滚界也算是个特立独行的先驱人物了。他们的创新体现在编曲、演奏等等多个方面,这里面因素是非常复杂的,lz可以多听多做比较,慢慢会有体会。
总而言之,当你的音乐作品里,技术层面越丰富,那么表达的内涵就越多,就越容易深入人心。我举两个小例子来说明。如果学过音乐的话你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个就是万年经典加州旅馆了。这首歌里老鹰乐队的和弦编配是非常精彩的,他们的分解和弦是按照一定的起伏来安排的,不是简简单单就那么一个大背景。这首歌是一个略带伤感的基调,所以他们的吉他反复着一段开始是下行(也就是音高逐渐降低)的低音伴奏。如果你把那些和弦记下来,然后找最普通的和弦按法来代替,这首歌的味道就会消失。另外一个,是John Mayer的《stop this train》,这歌的吉他编配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它的节奏配上背景的鼓声,非常像是火车向前行进的声音。这和之前提到的观点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伴奏的编配是为了反映乐曲的主题,从心理上营造出一种类似的效果。使你在听这首歌时有一种火车向前奔跑的感觉。只有音乐里面含有了这种复杂性,它才会变得耐听。当然,音乐的组成要素有很多,单纯某一方面的技术是不够的,你还需要把旋律、各个乐器之间的协奏,以及你的歌词很好地结合起来,超越技术本身,达到一种2+2=5的效果。当一首乐曲的各个因素产生了非常协调的化学反应,你得到的就是伟大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