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堂吧 关注:6贴子:45
  • 2回复贴,共1

济南第一名山——华不注 2、自然概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自然概况
华不注山位于济南市的东北方向,南依泰山山脉,北傍黄河,西距东外环路仅一公里,在历城区华山镇境内。此山海拔高度仅为197米,虽然绝对高度不大,但它拔地而起,突立于低凹的平原、湖泊之中,显得尤为险峻、陡峭。
华不注山在济南市自南向北中低山地势逐渐过渡为低山丘陵和平原的交线上,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在13.4度。年平均降水量为698.6毫米,全年日照为2640.2小时,无霜期为186天。山上主要野生树种有松、柏、槐、杨、柳、榆、桐、椿;灌木有酸枣和荆条;果树有桃、枣、杏、石榴等。山下的湖泊和池塘里有莲藕、芦苇和蒲草等。鸟类主要有猫头鹰、杜鹃、麻雀、喜鹊、乌鸦、斑鸠、燕子、戴胜、黄雀和老鹰。
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后,夺大清河河道流入渤海,黄河自此流经华不注山的北侧。民国二十七年六月(1938年) ,黄河改道南下(国民党政府炸开花园口大堤),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复归故道,其间曾断水八年。
据《历城县志》记载,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夏,蝗灾。是年,修筑黄河历城段南岸长堤。西起齐河县北店子,东至历城县华不注山,总长40余里。” 自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至1949年的170年里,黄河(或大清河)在历城县境内发生决口、漫溢有18年,计29次。由于河流多次决口,河水夹带的大量泥沙沉积在华不注山的周围,改变了古代湖泊相连,华不注山立于水中的自然景观,但至今其周围仍有众多的水塘和藕池,可以约略看出它旧日的风采。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当地农民在华不注山南侧、华阳宫南面的田地中,曾挖出一块石质碑额,没有继续往下挖。据传,此碑立于旧时蓝桥的桥头,由此可知,此山周围被泥沙淤埋的情况。
小清河从华不注山的南面缓缓东流,再向北折,自堰头流入大清河。它原是一条古老的天然河道,后经历代整治,现在已变为一条人工顺直的平原河流。据记载,仅清朝就曾整治过十一次。
自明朝始,为了调节水位在华不注山前设有水闸(可参阅本文《崇正闸记》碑文),明朝成化年间的石碑现立于华阳宫门前西侧,至今当地人仍有“闸口”这个叫法。
华不注山及周围诸为山的岩石为古老的花岗岩,出产远近闻名的“济南青”花岗石。这种物理性能极佳的珍贵石材经过精密加工可作为各种工业用平台等,可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精密仪表、电子产业、造纸等行业,出口到世界各地,成为当地居民的聚宝盆。
然而,正是这个原因,使华不注山周围的几个小山惨遭毁灭性开发,致使卧牛山、驴山等几乎不复存在。华不注山因长期作为军火库,过去是由军人等把守的军事禁区,才得以幸免被毁。由于华不注山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人文景观、秀美的自然景色和济南市现存面积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而得到政府相关部门、和当地群众的热情保护,没有被大规模的开采,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自然风貌 。
1979年9月,华不注山古建筑区被列为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列为省级地质公园,现正准备重新开发,开挖华山湖,恢复“鹊华烟雨”的风貌,使这座古书中记载的济南第一名山重新 成为泉城人的骄傲。


1楼2013-10-28 13:56回复
    许久没来,看您风采依旧。那些坚持的信念,在我心理似乎已经遥远,在你这里却得以体现。坚持真的是一种信念 !


    2楼2013-11-27 11:5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