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个人,作为认识世界的客观主体,必然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起一个现实世界的“镜像”。
然而人是一种群聚生活的生物,那么每个人必然要与他人交流各种头脑中的讯息。在交流中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形成一种简易、便利传递讯息的方法,最早就是口说耳听的言语系统。言语的建立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发展了头脑的思维能力,逐渐在头脑中形成概念。最终在人群中建立起齐聚而成的主观世界,语言则是这个主观世界的主要表徵。
语言中的“语词”确实是和头脑中“概念”密不可分的,就像硬币的正反两面。不过研究语言、文字又不得不把两者分得清清楚楚:语词是“概念”的外在,是“概念”的形式;概念是“语词”的内涵,是“语词”的本质。其实战国时,《庄子·外物》就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可见华夏古人早已看透了“语词”和“概念”的关系,只是说得玄之有玄。
看一个通俗的例子:你付钱买东西,你拿到的东西是实实在在的,而支付的只是一张印刷精良的纸而已。商家之所以接受货币,是因为它代表着真金实银。“语词”就如这张纸币,“概念”才是真金实银。就像你不得不用货币来表示你持有的财产那样,你不得不用“语词”来表达“概念”。
再举个世界例子。中国人称为“书”的这个东西,英、美人说是book,法国人说是livre,俄国人说是книга……①由此可见,不同的语言可以用不同的语音组合来表达同一个“概念”。进而可以推论出:
首先,“概念”虽然必须用“语词”表达出来;可是并不依赖“语词”,是独立于“语词”的。
而“语词”有两个基本属性:第一,必需表示一个“概念”——“(语)词义”;这是共性,也就是“概念”的独立性所在。第二,必然有一组语音组合——“(语)词音”来表示这个“语词”;这是个性,各种语言有自己的词音。
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都用字母(表音符号)的组合来表示词音。人们可以是在看了书写的字母组合(字母串),经过大脑按各语言的发音规则,转换成的(头脑中的)词音,不论是这种由字母灵魂的词音、还是直接的语词音,其接受者再经过大脑由词音与词义的对应关系而得知词义。这种由字母构成的文字称为拼音文字,其工作原理:看到字母,拼出词音,寻到词义。
可是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汉字以形表义(概念)。“人、口、目、鸟、鱼、鹿、木、艸、朿、豆、车、刀、日、雨、山”的甲骨文都是活脱写生的事物之形,“上、毋、天、畾(雷)、北(两人背靠背)”都通过字形所蕴含的意思来表达“概念”。
所以“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这个论断,在形式上没有问题,可是从上面实例知道:文字可以表达的可能是“语词”两个不同的属性之一,拼音文字指向“词音”,汉字直指“词义”,也就说汉字直接与“概念”相关。
用字母表示词音的方法比较简单,因为人所能发出的语音(音素)是有限的,《国际音标》只有107个符号(音素),各种语言应用到的只是《国际音标》的一个子集(例如,英语只有48个音素),从现实世界的情况来看,二三十个字母就能够完全表达一种语言的音素。所以学习拼音文字的孩子只要掌握了这二三十个字母和拼音规则,就能够知道该语言所有词的发音(注意不是所有的词义)。日常生活的词语,在他出生后在头脑中建立自己的“概念”时,就已经学习、记忆了音义关系。所以学习字母,只是建立(字母的)形与音的关系,不是学习语言。
而华夏古人居然坚持以形表义的思路创造出汉字。虽然这是世界文字、乃至世界文化上的奇葩,但是中国的孩子一上小学就要开始学习一套(一开始就至少需要上千个的)形义关系,而且这套系统几乎和出生以来学的语言系统没有严密的对应关系,所以是全新的。这样,一方面使中国孩子学习艰难些,另一方面却更全面锻炼了他们的大脑。
然而人是一种群聚生活的生物,那么每个人必然要与他人交流各种头脑中的讯息。在交流中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形成一种简易、便利传递讯息的方法,最早就是口说耳听的言语系统。言语的建立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发展了头脑的思维能力,逐渐在头脑中形成概念。最终在人群中建立起齐聚而成的主观世界,语言则是这个主观世界的主要表徵。
语言中的“语词”确实是和头脑中“概念”密不可分的,就像硬币的正反两面。不过研究语言、文字又不得不把两者分得清清楚楚:语词是“概念”的外在,是“概念”的形式;概念是“语词”的内涵,是“语词”的本质。其实战国时,《庄子·外物》就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可见华夏古人早已看透了“语词”和“概念”的关系,只是说得玄之有玄。
看一个通俗的例子:你付钱买东西,你拿到的东西是实实在在的,而支付的只是一张印刷精良的纸而已。商家之所以接受货币,是因为它代表着真金实银。“语词”就如这张纸币,“概念”才是真金实银。就像你不得不用货币来表示你持有的财产那样,你不得不用“语词”来表达“概念”。
再举个世界例子。中国人称为“书”的这个东西,英、美人说是book,法国人说是livre,俄国人说是книга……①由此可见,不同的语言可以用不同的语音组合来表达同一个“概念”。进而可以推论出:
首先,“概念”虽然必须用“语词”表达出来;可是并不依赖“语词”,是独立于“语词”的。
而“语词”有两个基本属性:第一,必需表示一个“概念”——“(语)词义”;这是共性,也就是“概念”的独立性所在。第二,必然有一组语音组合——“(语)词音”来表示这个“语词”;这是个性,各种语言有自己的词音。
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都用字母(表音符号)的组合来表示词音。人们可以是在看了书写的字母组合(字母串),经过大脑按各语言的发音规则,转换成的(头脑中的)词音,不论是这种由字母灵魂的词音、还是直接的语词音,其接受者再经过大脑由词音与词义的对应关系而得知词义。这种由字母构成的文字称为拼音文字,其工作原理:看到字母,拼出词音,寻到词义。
可是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汉字以形表义(概念)。“人、口、目、鸟、鱼、鹿、木、艸、朿、豆、车、刀、日、雨、山”的甲骨文都是活脱写生的事物之形,“上、毋、天、畾(雷)、北(两人背靠背)”都通过字形所蕴含的意思来表达“概念”。
所以“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这个论断,在形式上没有问题,可是从上面实例知道:文字可以表达的可能是“语词”两个不同的属性之一,拼音文字指向“词音”,汉字直指“词义”,也就说汉字直接与“概念”相关。
用字母表示词音的方法比较简单,因为人所能发出的语音(音素)是有限的,《国际音标》只有107个符号(音素),各种语言应用到的只是《国际音标》的一个子集(例如,英语只有48个音素),从现实世界的情况来看,二三十个字母就能够完全表达一种语言的音素。所以学习拼音文字的孩子只要掌握了这二三十个字母和拼音规则,就能够知道该语言所有词的发音(注意不是所有的词义)。日常生活的词语,在他出生后在头脑中建立自己的“概念”时,就已经学习、记忆了音义关系。所以学习字母,只是建立(字母的)形与音的关系,不是学习语言。
而华夏古人居然坚持以形表义的思路创造出汉字。虽然这是世界文字、乃至世界文化上的奇葩,但是中国的孩子一上小学就要开始学习一套(一开始就至少需要上千个的)形义关系,而且这套系统几乎和出生以来学的语言系统没有严密的对应关系,所以是全新的。这样,一方面使中国孩子学习艰难些,另一方面却更全面锻炼了他们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