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少年歌
因为我不是一个很好的记录者,所以总是在文字间怀旧,于是我和文字攀上了缘分——在七月的某个酷暑之时,我遇到了这本书。
——我把它发给了责任编辑,他建议我改个名字。我想起了一句打动过我的歌词:“但在我心中唱,还是昨日少年歌。”
——总有一天,每个人都要告别少年时代。那些人,那些事,都像细雨一样消失了,连轮廓都模糊难辨。但是某一天,你听到了某一首歌,那是少年时代熟悉的歌声,于是你会在一瞬间被推回到过去,一些脸庞开始浮现,一些声音开始响起,一些记忆开始苏醒,你会突然发觉,原来在你的心底,一直还藏着一个少年。
——于是,我给它取名为《昨日少年歌》。
当我看到书背后的这段文字后,我果断的买回了家——是的,这包含感情的文字打动了我。
第二天的午时,我来到了一家与这本书一样拥有怀旧韵味的小咖啡馆,点了杯大份的焦糖玛奇朵,我准备在这里呆一个下午——因为这本扣动我心弦的书值得我付出一下午的时间来欣赏。
飞鸟与鱼。
这是第一章的标题,喜欢周杰伦的歌的人都知道,这出自《珊瑚海》,意思是不可能的爱,看到这里我开始后悔了,原来儿童文学开始走言情道路了。但是,越往后看这个念头就越来越透明,暗恋这种事,不就是我们少年时代曾经经过的吗?
“十六岁那年的夏天之所以在我的记忆中留下风干的栀子花的亲切气息,是因为一个叫木菲的女孩。”这本书的第一章,就是这样开头的。没有华华丽丽的修饰,没有枯燥无味的“有一天……”,只有林夏记忆深处的那个木菲,带领我更加深入的走在这本书中。
认识木菲是从两个学校(城南城北)的学生们打架开始,作者没有直接切入打架这个主题,而是先描绘了一副令我醉心的乡村原野:那里的蓝天蓝的很纯粹,白云近乎透明,丰沛的阳光像金色的暴雨,滋润着各种植物,使之快活又张扬。这就是这本书的特点之一,光是景物的描写就让我感到一种生命的力量与美感,一种恣意和奔腾的欲望,如果不是在咖啡厅,我想我会激动的说:“天啊,要是我也住在那里该多好。”
书中的那个傍晚,木菲哼着小曲坐在同学李小苏的自行车上,因为她们的介入使这一触即发的“战争”马上就画上了句号。“人人都认识木菲。”文中蝈蝈(同学)的一句话让林夏对木菲产生了好奇,但是这也让我想起了白富美这类的人。但是,令我惊讶的是,一向是乖孩子的林夏居然去拦木菲的车,得到了一张门票。也许你没有想到。这张门票才是整个故事的开始。书中的“当天晚上”,木菲表演的是芭蕾舞,但是后来因为她的母亲就再也没有跳过,当然这是后话。我对这段非常感兴趣,舞蹈是一个难以琢磨的艺术,是要靠身体来表达出来的,我很好奇,文字的芭蕾会是什么样。
描写芭蕾的文字只有十七行,但我认为这就足够了,我似乎理解到了作者这种简约的风格,芭蕾的起舞,挥手,踮脚,旋转,行礼,只是这几个过程,十七行字,结合着林夏的内心,就像在真正的舞台上,我只是那个旁观者,目睹着林夏的激动,木菲的优美,以及那个惊心动魄的送花小插曲。但这还只是一小部分。
小说里真正的高潮部分其实是木菲与林夏一起相处的时光,有那种我向往的自由,安静。两人因为在一家之后被名为“悠长时光”的图书馆里偶遇,因为一本《呼啸山庄》、《半生缘》……两个人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挚友,一起看书,一起聊天听歌,偶尔打打趣……丝毫没有男女之间的羞涩,作者就在这里,体现出了这个世界上已经少有的友情。
当然,这本书的一切可不止那么多,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木菲的那两封信和那段话:“并且,我也不愿意让她痛苦。我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她一个亲人了。我已经失去了爸爸,我不愿意连妈妈也没有了。”我看到这里就开始哭了,因为我回忆起了不好的记忆这是单亲家庭的悲哀。但是正因为这样,这个家庭的孩子往往更加的坚强。而木菲的做法,就是为了自己的母亲,切断与梦想丝线,只留下了一些挂念记住它,然后继续大步向前。
这部故事很美,就像童话,只不过没有童话的结局。但它向我们展示了我们的青春:懵懂无知、时而欢笑时而悲伤的学生时代。也许,现在说这些还很早,因为我们还小,但是这些终将逝去。
我想我们还记得初二最后一次的文艺汇演。
十年后,你愿意再听我唱起那首歌吗?
到这里,我不再续写了,我觉得我是在书写一篇单调的叙述文。我知道这可不是老师您心中的读后感,我没有按照格式来写。但是请允许我说出我的想法:既然是读后感,并不是只是写那些解析,那样并不能叫读后感,而是《作文解析大全》。我认为,读后感应该是你接触到这本书的后产生的情感。比如我,前前后后笑了无数次,哭了无数次,这种行为用语言叙述出来的才叫做读后感。所以我建议老师偶尔去读读孩子的文学,有时候用我们的视角也能看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