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吧 关注:301,580贴子:753,541

【严肃向】关于防城港的马援文化,另开一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想接着上个帖子发的,但是感觉太乱了,而且之前讲的是手抖打出来的不严谨,特重开一帖,不感兴趣的辛苦您绕道了。尽量不要插楼哦,乱插楼会怀孕的,可以在各楼层里讨论。 召唤有我必火@黄虎村万家墩 ,我的基佬@天宇飘虹,@ldpbb


1楼2013-10-22 14:09回复
    防城港,秦前为百越的荆州南境,汉属合浦郡地,明至清光绪十三年,属钦州管辖,光绪十四年(1888年)建防城县。
    此地虽属边鄙远郡,却历来是兵家必夺的边海前沿。历史上,岭表,包括今天广西北部湾地区,曾发生过影响深远的东汉建武年间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平定交趾“二征”叛乱的重大历史事件。史载,东汉建武十六年(40年)交趾郡麊泠女子征侧、征贰起兵反汉,攻占岭南65城。“二征”举起反旗,中原的大汉政权自然不会允许事态发展扩大。《后汉书·马援传》载,建武十八年(42年):“遣伏波将军马援、楼船将军段志,发长沙、桂阳、零陵、苍梧兵万余人讨之。”
    汉军乘大小战船2000艘,从合浦港出发,征帆指处,叛军望风披靡,钦州乌雷、防城啼鸡、豪丫等已被攻占的沿海地区,迅速变成了汉军后勤补给的后方,于是,“明年夏,援破交趾”,“岭表悉平”。边境恢复安定,大汉疆土复归完整。
    近2000年来,岭南人民没有忘记这位民族英雄,各地的伏波庙至今完好者众,“征旄南指边乱平,将军故事岭外行。大汉神威今犹在,伏波庙里香火明”。这是值得关注的边关文化现象。


    2楼2013-10-22 14:12
    回复
      2025-08-22 20:47:4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南征之后,马援安抚地方,推行先进的中原文化。防城港市西部边境重镇那良镇附近有汉城村,有地名称“里接”。据传,均与马援南征事件有关。汉城,就是当年马援大军的一个军营。如今,在萋萋荒草的掩盖之下,还能寻得着汉砖汉瓦,看得见城墙的遗迹。至于“里接”,地处大河村西面,地名的来历,据当地人祖上传下的话,伏波将军马援曾出兵征讨那良一带的“蛮贼”,有一部分逃到交趾去了,南疆安定之后,外逃的“蛮人”都愿臣服大汉,伏波将军表示欢迎,便在里接平坡上设接待站,以礼接待归来的“蛮人”。后代便把这地方称为“礼接”。因为边境地区的客家话“礼”与“里”完全同音,后人书写时“礼”被“里”代替了。


      3楼2013-10-22 14:15
      回复
        马援南征班师后,曾留下一批将士继续留守南疆。如今岭南许多姓氏其始祖都是跟随伏波将军南下平定边乱、安邦守土,为保卫大汉江山立过汗马功劳而根在黄土高原的中原人,所以马流(留)人,有“世称汉子孙”的说法。这一批“马流人”,是被留在交趾看守立于“象林南界,与西屠国分汉之南疆”的铜柱的。延续至今,越南中部、北部的华裔百姓应是他们的后裔了。但凡游览过越南的人都会发现,越南的寺庙,楹联均为汉字,在越南一些地方看到的规模宏大的哈亭(应是“吃亭”,祭神宴会歌舞之所)一根根大圆柱上雕刻的盘龙和龙头状的榫头清晰可辨,给人以浓厚的“龙文化”的感觉。


        4楼2013-10-22 14:17
        回复
          现今,防城港“马援文化”已成为防城港民族的精髓,文化的底蕴所在。防城港“马援文化”是安邦靖边、维护统一、稳定边疆、建设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传播先进文化、移风易俗、民族团结、夏夷融合的文化精神,是忠勇仁孝、诗书化俗的儒学精神,是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积极开拓、清廉自律的道德精神,是防城港人的民族风骨。
          在文化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点的今天,在这种科学的发展意识启导下,防城港对自身“马援文化” 的继承发扬,对打造防城港海洋文化名城,对构建和谐防城港、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对提升防城港乃至北部湾地区的知名度,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6楼2013-10-22 14:23
          回复
            综观马援的一生, 他主要的政治、军事活动都是在民族地区进行的,即防城港进行的。因此,他在古代民族地区的建树, 必然推动古代民族地区的发展和进步。
            如前所述, 他在陇西为政六年, 开创了汉族百姓和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的政治局面,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已然史不绝书。
            而公元40年交,二征起事,岭南动乱,马援请缨南征,经略岭南近三年,其所作出的卓越努力,对防城港的建设以及岭南七郡地区的社会进步和岭南百越地区各民族和睦相处,起到深刻的、历史性的推动作用。


            7楼2013-10-22 14:24
            回复
              “伏波将军”作为汉武帝时代专门为远征南越军队而设置的官衔,在历史上只有路博德与马援二人享有此殊荣。“伏波”最初的本意是“欲船涉江海波浪伏息”。
              马援在出兵交趾过程中,修缮了灵渠,凿通了郁江、南流江等水道,为此后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之间的交往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此外,马援在进军交趾的过程中,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合浦前往交趾的海上航线,而且推动了交趾社会从传统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交趾的发展使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获得了一个更有地理优势的起点。
              马援在内河通道以及海上通道建设方面的功绩促使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往从传统的战争为主向和平贸易、移民为主要动力的阶段转化。
              马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从海上出兵交趾的军队,这支由2000多艘战船、两万多将士组成的队伍,在环北部湾地区海岸线“缘海而进,随山刊道千余里”,此举对于合浦、钦州、防城至越南北部、中部之间海上航线的进一步了解,对航道的拓宽以及对航线沿岸地区水文情况的掌握具有积极影响,不啻是筚路蓝缕之功,为后世交趾与广西之间的民间贸易、官方的朝贡贸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之,马援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作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
              汉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逐渐从合浦、徐闻南移到九真、日南等郡(即今越南中部的岘港地区),从而便利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海上交往,极大地拓宽了中国对外交往的范围。亦是基于这一点,马援的名声不仅通过老百姓之口,颂唱于防城港地区的青山秀水间,同时,也借助一代代史家之手,彪炳于历代史册当中,永载于防城港的史册上。


              8楼2013-10-22 14:27
              回复
                会不会看得很蛋疼,我更蛋疼呢,整篇手稿着重的都是文化层面的东西,我都是找些其中的史料给你们而已
                ———————————————我是可爱的分割线——————————————————
                那现在我们不讲这些虚的,我们来讲讲看得到的,也就是马援文化的物质表现,也就是各种古遗址的啦


                9楼2013-10-22 14:34
                收起回复
                  2025-08-22 20:41:4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伏波庙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的,还有禤家祠和黄家祠等,讲讲古潭蓬运河(上一贴说成了蓬莱了,晕):
                  防城港市防城区江山半岛有一条古运河,位于半岛中部,东起仙人泷口,西至万松,全长2公里多。这条古运河有三个名称,一是“天威遥”,二是“仙人泷”,三是“潭蓬古运河”。
                  新编《防城县志》“名胜古迹”载:“潭蓬运河位于江山潭篷村西南,故名潭蓬运河。”“天威遥”运河的开凿是古代多位将领为了避开岛东面海上的石、风、浪“三险”,方便漕运而开凿。最先组织开凿的是东汉的马援,传承下来,到了晚唐才最后完工。


                  10楼2013-10-22 14:39
                  回复
                    防城江出海口,据传是马援部队的屯兵处及修船点;防城江沿海还有“兵佬坝”、“红头坝”、“水营”等多处地点,都与“马援南征”有关。
                    境内各地的相关遗存还有江山半岛既留存有古运河,也曾是马援与二征叛军作战的战场,“火烧墩”等地名,因当年的战事而得名,又如“马援灯架岭赋诗”等传说,都与马援有关。
                    那良地带也是当年南征战场之一,留存下来的迹趾,计有伏波汉城、伏波潭、跑马石、跌马坡等多处,还流传有马援平叛的众多传说故事。


                    12楼2013-10-22 14:42
                    回复
                      好像标题起错了,应该是关于马援将军的史料才对,文化什么的太枯燥了,你们是不会感兴趣的,哎,不要在意这些细节就好了,另外,此帖完结!!!


                      13楼2013-10-22 14:52
                      收起回复


                        18楼2013-10-23 12:09
                        回复
                          新苦了,活了这么久,都不知道养大我的这片土地上发生过这么多的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3-10-23 12: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