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
这是我的一番看法,有可能对,有可能不对,不对请各位指出,对我纠正,也原谅我胆大妄为.
我认为将儒学修好,才能被社会认同采用。
放在后世,有入认为修儒学不重要,错矣,明朝就是用理学治国的,之所以有理学,说起来很悲催,朱元璋是雄才大略,对儒学肯定不是那么jīng通,然后攀亲戚,将朱熹的理学当成国学。影响有多重,后来批儒批孔,其实也没有弄清楚,他们批的是真正孔子儒学?
道
《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君子之心,于喜怒哀乐未发未始不存乎中,故谓之中庸。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谓“中”,表现出来有节制谓之“和”。
“庸,常也,以中为常也。”
“及其既发,必制之以中,则无不中节。中节则和矣,是中、和一物也。”是对中庸升华,何谓中,不但是中,还要中(第四声的中)。因此未发之前,必须培养自己的德操,想法,使之正确,没有错失,无不中节,所以中和乃一物。
“养之为中,发之为和,故道,中者,天下之本也。和也,天下之达者也。智者知此者,仁者守此者,礼者履此者,乐者乐此者,政者正其不能然者,刑者威其不能从者,合而言之,谓之道。道者,圣贤之所共用。岂惟人也?天地之所以生成万物,靡不由之,故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
这是对中庸里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的解释。
但更深了一步,不是“未发”,而是平时就要养这个“中”,所以呢,一发必中。这才是道。
“物无完物,人无完人。纵养之,无有人万制万节。所有孔子困于蔡陈,老子难于函谷。况圣人以下,汉武黜武,唐太宗晚年失节。”“孔夫子也是无奈。”
这是我的一番看法,有可能对,有可能不对,不对请各位指出,对我纠正,也原谅我胆大妄为.
我认为将儒学修好,才能被社会认同采用。
放在后世,有入认为修儒学不重要,错矣,明朝就是用理学治国的,之所以有理学,说起来很悲催,朱元璋是雄才大略,对儒学肯定不是那么jīng通,然后攀亲戚,将朱熹的理学当成国学。影响有多重,后来批儒批孔,其实也没有弄清楚,他们批的是真正孔子儒学?
道
《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君子之心,于喜怒哀乐未发未始不存乎中,故谓之中庸。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谓“中”,表现出来有节制谓之“和”。
“庸,常也,以中为常也。”
“及其既发,必制之以中,则无不中节。中节则和矣,是中、和一物也。”是对中庸升华,何谓中,不但是中,还要中(第四声的中)。因此未发之前,必须培养自己的德操,想法,使之正确,没有错失,无不中节,所以中和乃一物。
“养之为中,发之为和,故道,中者,天下之本也。和也,天下之达者也。智者知此者,仁者守此者,礼者履此者,乐者乐此者,政者正其不能然者,刑者威其不能从者,合而言之,谓之道。道者,圣贤之所共用。岂惟人也?天地之所以生成万物,靡不由之,故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
这是对中庸里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的解释。
但更深了一步,不是“未发”,而是平时就要养这个“中”,所以呢,一发必中。这才是道。
“物无完物,人无完人。纵养之,无有人万制万节。所有孔子困于蔡陈,老子难于函谷。况圣人以下,汉武黜武,唐太宗晚年失节。”“孔夫子也是无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