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吧 关注:134,434贴子:1,014,744
  • 9回复贴,共1

【分享】人生若只如初见-记忆姚如意的古韵与江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姚贝娜自号“如意”,芳龄倍十六。她出道十年,唱歌无数,涉及歌曲的类型、风格,几无人能及。
歌坛不乏百变歌手,但大多数所谓的百变,更主要是形象上的百变,比如最为人熟知的“梅艳芳”,人称百变天后,其实主要是说舞台造型百变、出位。但姚贝娜是真正歌曲上的百变:主旋律红歌、民歌、古风、流行、摇滚,甚至偏欧美风的迷幻、爵士,她都有不错的表现。
从网上流传的音视频来说,她可能有唱过无聊的、失败的作品,但绝没有失败的或水准之下的演唱。好比黄秋生评价自己:“演过烂电影,但没有演过烂角色”。
笔者最爱的是姚如意的古风类作品。这类作品其实在她公开演唱过的数百首歌来说,所占的比例很小,聊聊十数首而已,比起网络古风界的很多歌手少得多。但她的古风或者中国风是有她鲜明个人特色的。
首先她的唱功,在所有唱过古风、中国风的歌手里面,是出类拔萃的,可以说首屈一指。网络古风歌手有能力唱现场的很少(当然机会也很少),但姚如意基本是以现场为主,很多歌只有现场版本。在现场而不是录音室唱出古风作品的韵味,我想说,只有偏执的、有技术的歌手才能做得到。这需要歌者一开声演唱,就进入歌曲,完全忘我,视观众、舞台为透明。比如“红颜劫”,唱现场就很难。
其次,她有的古风歌曲大气逼人,比如“画情”和“问红尘”又或者“日月凌空”,副歌的激昂,在其它古风作品里面很难见到;音域之广、之高,其他的演唱者也很难到。可以说她的古风是“大气古风”,有别于网络古风的“婉转低吟”,依托强大的唱功,她使得古风歌曲不再是“靡靡之音”。
还有,姚贝娜的古风/中国风更多的融入流行唱法,有时会觉得古意不够但韵味十足。如果说古风是相对小众的音乐,那么姚式古风是有机会流行起来的。这也算一种轻度的跨界吧。
过去姚贝娜主要做晚会歌手,人歌两不红;后来主唱不少热门影视剧,是歌红人不红。复出之后,她全面转型流行歌手,今年更是凭借一个歌唱节目爆红。
于是,姚如意终于扎进了光怪陆离的娱乐圈,唱自己喜欢的歌了。
但笔者最爱的,还是唱古风古韵歌曲,甚至民歌小调的姚如意。
现在伊人弃舟登车,于万丈红尘中凌波微波、日行千里。我抓不到她的背影、也不奢望她的回首,唯有收起姚姑娘她割断的长袖,怀念那一抹檀香的味道。
人生若只如初见-她现在很好、将来肯定更好。我却很怀念那初听的美好。
在这里,笔者记录下几首欣赏“如意古韵'时的感觉,以作怀念。记有《又忆江南》、《甄嬛传系列》、《画情/断桥离情》、《问红尘 》 、《日月凌空》《情定武陵》等等,随写随发吧。


IP属地:广东1楼2013-10-18 21:44回复
    前排围观留名+挽尊。
       ——— 风萧萧,路迢迢,今辞故,至喧嚣,无熟识,无坐聊,辞今后,笑明朝,笑字怎能掩寂寥。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3-10-19 06:53
    回复
      2025-09-04 18:18: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采莲------------
      说到“采莲曲”,姚贝娜这首出来之前,最出名的是李白诗、李国华作曲的采莲曲。最早听到的版本是蔡幸娟的。但是蔡幸娟演唱得很俏皮,有江南小调风味但无古韵。发烧天后童丽也在“别亦难”里面放入这首歌,人声甜糯,将采莲女的娇柔、婉丽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对于六月荷塘的画面,她的歌声却体现不出来。我最喜欢的是“风中采莲(黄丽冰)”唱的这一版“采莲曲”:
      风中采莲 采莲曲 http://yc.5sing.com/1914.html###
      若耶溪傍采莲女,
      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
      飞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
      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马嘶入落花去,
      见此踟蹰空断肠。
      如果你喜欢姚贝娜的这首“采莲”,那么一定会同时喜欢风中采莲的这首“采莲曲”。
      她和姚贝娜的声音虽然不同,但同样温婉而大气、穿透力强。她们营造的声场凝而不散、空气感强烈,所谓“余音不绝、绕梁三日”。
      之所以同时讲她们两个,皆因“采莲”一曲,不管是南华帝子还是李白,描写的同时荷花湖的场景,是个实景诗歌。而荷叶连绵、莲花相间,这是个开阔的场景,实在需要歌者的声音绵长而通透,形体圆润而饱满,这样才能表现出这样开阔的画面。而一首写景的歌,如果唱不出画面,就是失败。而“采莲曲”这一类古意盎然的歌,只能要求歌者有天赋的美声,唱功反而在其次。歌者的气息够就行;唯气息够,才能全曲将声音凝而不散,空气感才会出来。
      好吧,且将耳朵移到如意姑娘的这首“采莲”
      歌词是南华帝子的采莲曲前八句,前四句写静景、后四句写动静。我们比较熟悉的其实是汉乐府的诗句,后半段鱼戏东南西北。诗句朴素流畅,绝无用典,但不觉下乘。你如果稍稍一样抑扬顿挫的念一下,基本就成曲了。
      当然,刘欢怎能如此简单?这首插曲用于安陵容上位的关键性出场,正是由甄嬛小主安排,力求一曲邀得君王心、从此红衣金步摇。所以,词用了喻情的汉乐府诗,而曲就编得绵软悠长。任是君王难弃江山,总归要铁戟绕指柔。
      是时,皇帝于荷池边的凉亭上赏景。清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忽而,有一阵悠扬清丽的歌声随风送至: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中有双鲤鱼
      相戏碧波间”
      这四句是人未现、声先至。声音有如一滴朝露,因风而起,又在荷叶上翻滚几遭,沾上一丝绿意;于红嫩的芙蓉花停留少许,而后直达耳边。开声的“江南”二字,声如碧露入荷池,用了点气声,悠长而富有穿透力,开声抓人。
      因为每个字音节比较长,如果歌者不够气,一句换气次数过多的话,画面即时破碎。姚姑娘的气当然够,每句最后一字由气催音、仿佛离唇十丈而不断。若非如此,怎能先声夺人?
      皇帝闻声意动,正寻觅间,有扁舟一叶,分荷而出。
      佳人立船头,任风乱罗带。素手捧莲蓬,还君相思债。芙蓉映腮雪,绿荷当华盖。莺歌送风至,无须独徘徊。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南
      莲叶深处谁家女
      隔水笑抛一枝莲”
      第一段四句,配乐只是简单的古筝,突出人声的美、透。到了第二段,配乐加入了弦乐,皆因皇帝发现她了。心情紧张而忐忑、忐忑而不安、不安而期待。依然每字音节较长,依然气息稳定,只是到了最后两句,稍稍收紧了一点点。
      小船终于穿过十里荷塘,快到岸边。岸上亭间,有一颗待征服的君王心。
      所以歌者在B段的时候,气息有了细微的变化。气声效果几乎不用了,口型也稍为收紧、吐音变实。特别到了最后两句“莲叶深处...”,咬字开始加力、用轻微的颤音,表达出当时人物紧张而期待的心情。
      “采莲”这一曲,实为姚如意靓声之冠。而且演唱中混合了流行和民族的唱法,气息悠长、声音稳定有形,吐字换气根据歌曲情感需要,在流行和民族唱法中无痕转换,令人叹为观止!
      在众多不同的采莲曲中,姚如意的这一般可谓登封造极,超越一般的发烧录音,是流行古典的典范之作。
      《甄嬛传》里面,姚姑娘唱的几首歌中,这首“采莲”我列为第一。这首歌里面的姚贝娜最放松,刘欢给的自由度最大,唱起来游刃有余、绵软有弹性。真不知道她是否能再现这一首歌中的风采。
      身处吃人的娱乐圈,如意又怎能轻易得到放松?
      I


      IP属地:广东5楼2013-10-29 19:28
      回复
        看起来楼楼是姚贝娜的粉丝喽、、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3-10-29 20:50
        收起回复
          春不可无雨,冬不可无雪。余不可无酒,如意不可无歌。
          东湖烟雨濯清莲,京都风霜炼寒梅。
          何惧相顾无人识,卿自长歌怀采薇。
          她自欢歌,我且低首。她若蹉跎,我亦彷徨。
          她愿起舞,我置瑶琴。她若高飞,我便归去。
          愁肠对酒三千杯,何如高唱问红尘?
          死无惧、乐相随。I


          IP属地:广东9楼2013-11-01 19: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