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苹果 iPhone 5s 及 iPhone 5c 发布会上最为重要的部分并不是手机本身,而是性能强大的 64 位 A7 处理器。这种处理器将能够构建一个平台,让苹果在商品化程度极高的移动设备市场中安全地走向更高的领域。所有的分析师都在鼓吹 300 美元档次的手机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宣称它们能够“拯救”生态系统,但苹果却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同样能够增加营收、获取利润。与人们的想法相反的是,300 美元手机才是一条死路。
根据多年来对英特尔及其竞争者新瑞仕(Cyrix)和全美达(Transmeta)的观察,X86 市场总共经历了三次重要转折。首先是上世纪 90 年代早期从 286 到 386 的转变,后者将英特尔和 AMD 彻底区分开来,并且开始了惊人的发展;接着是全美达公司在日本推出了当时市场上首个真正的低功耗 X86 移动芯片,使设备全天续航成为可能;最后则是 AMD 在 2003 年发布了世界上首个 64 位 X86 服务器处理器,它让公司在之后的两年中获取了巨大利润,直到英特尔迎头赶上才终结。
苹果在发布第一款 iPhone 时所选择的方向很正确,他们将宣传点集中在新特性和新功能上,刻意忽略了处理器性能 —— 毕竟这不是苹果的强项。但为了填补硬件上与 Android 和许多 ARM 制造商的空白,苹果必须行动起来宣告自己并不仅仅是个专注于消费市场的厂商,也不仅仅是个所谓的“最赚钱公司”。
尽管没有公开言明,但蒂姆·库克心中的首要目标是攻占已被微软和英特尔这个“Wintel”联盟占据了超过 30 年的市场。随着每年新系统和新处理器的改进和发布,它们已经具备了向 Wintel 叫板的资格。而且因为那些优秀的产品,苹果逐渐形成了技术层面上的引力。这种引力以前存在于高端 PC 和专业安全的 Windows OS 上。

摆在库克面前的是这样一种现状,市场极度渴求一个能够提供互操作性强、具有紧密结合力的供应方。在一年的时间里,所有的苹果产品都开始转向 64 位方向,纵观计算机发展史,这种转变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快。
让我们回头再看看从 286 到 386 的过渡过程吧,386 花了五年的时间才最终取代 286。即使英特尔的安迪·葛洛夫博士有针对性地启动了“Red X”宣传战略,但在当时仍旧只有一小部分软件支持 32 位架构。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微软直到 1996 年 WinNT 发布之前都没有推出过 32 位系统,当时 386 开售已有 10 年之久。
苹果让 iPhone 5s(或许还有 iPad 5)搭载 64 位 A7 处理器的决定会让开发者将自己的集中力放在提高应用于 OS X 的互操作性上,而不是简单的将应用移植到新 iOS 7 系统上就完了。这种额外的花费注定要牺牲自己在 Android 平台上的投入。现在,问题被抛到了谷歌的手上:到底要不要在市场中推出开放的 64 位架构 Android,还是选择只在内部与摩托罗拉消化这个技术。
微软已经拥有了 64 位系统,不过它更可能会选择与英特尔在一个成熟的平台上进行更紧密的合作,因为这样既合算,可操作性也强。两家公司何时开始采取这种合作取决于苹果明年发布新产品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