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柴科夫斯基论贝多芬谈起
柴科夫斯基有很多关于贝多芬方面的言论,他曾坦诚贝多芬是作曲家中的第一人,但是又明确地说自己对贝多芬持敬畏的态度,莫扎特更贴近他的心,由此他把贝多芬看成是音乐界的耶和华,把莫扎特看成是音乐界的基督。我仔细看了《柴科夫斯基论音乐创作》这本小册子,里面比较详尽地介绍了这位音乐大师的音乐观点。
我发现这位大师对贝多芬比较明快的作品是异常喜欢的,比如,在交响乐里面,他喜欢的贝多芬作品有:第一、二交响曲,第四、第八交响曲以及第七交响曲,莱奥纳拉第三序曲等等,并且都把这些作品列为“最伟大”这个形容词之下,认为是贝多芬创作中的珍品、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同时我也发现,对于贝多芬作品中的感伤以及忧患的一面,他没有任何的自己的意见,可以说是比较回避,但这方面似乎在他本人身上更为浓厚一点。他把贝多芬的第八交响曲称为“倾诉人间疾苦的歌手最后现实的明朗笑容”,并毫不吝啬地用最伟大的字眼加以赞美,而对于第九交响曲,他说这是“伟大的天才最后的绝望的哀号”,并加以抵制和不认同。
由此得出一个问题,柴科夫斯基这位音乐大师为什么会这样?
经过一番思考,我得出了自己的结论:音乐贵在真诚,是天性的流露,是不可以强行用来为某个外部世界的目的服务的。
莫扎特的一部分音乐就是这种天性的流露,是人在没有遭受灾难、痛苦等恶劣的东西的情况下,从内心流淌出的对生活的爱,这种音乐是最美的,起码老柴是这样认为的。因此他对贝多芬很多明快的作品大加赞赏,因为这些作品是贝多芬这位音乐帝王饱经痛苦的情况下,与命运斗争的“闲暇之余”的真情流露,并对那些体现搏斗的作品不以为然。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老柴喜欢的是纯真的作品,也就是纯自然的作品。但是老柴自己却创作了大量忧伤的作品,尤其是第六交响曲,是这种情绪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由此得到一个结论,老柴喜欢的欢乐是那种天性的自然的欢乐,是生命力充裕的欢乐,而对那种幻想的、不实际的欢乐不赞同,这也是他不接受贝多份第九交响曲中那种世界大同的理念的原因。在现实世界遭受了无法避免的痛苦时,他情愿选择“纯真”的毁灭,也不曾改变他一贯的音乐风格,尽管是痛苦的,但是愿意接受。而那种奋斗的欢乐,在他看来是不切实际的,或者说是达不到的。因此我们在聆听他的第六交响曲的时候,感受到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绝望与毁灭,并且没有怨言地接受了这种结局,在这一点上,他与欢乐的理念是一样的,就是说无论痛苦还是欢乐,都要真性的流露,这才是美的,在他那里,因为真才会美。因此他不接受贝多芬那种经过奋斗得来的欢乐,认为这样的音乐是不真的。
这样就得出一个问题,贝多芬的音乐是不真的吗?
作者: 茉莉花香茶 2007-9-8 17:22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从柴科夫斯基论贝多芬谈起
这个帖子没有写完,重点是大家的帮助和发言
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
作者: 茉莉花香茶 2007-9-8 17:30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从柴科夫斯基论贝多芬谈起
看的出柴科夫斯基他只能听懂一部分贝多芬作品,他不理解贝多芬。贝多芬没有什么作品有什么绝望的哀号,柴科夫斯基自己一些作品才是绝望的哀号
作者: 125.127.26.* 2007-9-8 18:01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从柴科夫斯基论贝多芬谈起
楼猪也不是很懂贝多芬。用命运、斗争之类词语的形容贝多芬是极其愚蠢的中国学院派作风。
作者: 125.127.26.* 2007-9-8 18:05 回复此发言
柴科夫斯基有很多关于贝多芬方面的言论,他曾坦诚贝多芬是作曲家中的第一人,但是又明确地说自己对贝多芬持敬畏的态度,莫扎特更贴近他的心,由此他把贝多芬看成是音乐界的耶和华,把莫扎特看成是音乐界的基督。我仔细看了《柴科夫斯基论音乐创作》这本小册子,里面比较详尽地介绍了这位音乐大师的音乐观点。
我发现这位大师对贝多芬比较明快的作品是异常喜欢的,比如,在交响乐里面,他喜欢的贝多芬作品有:第一、二交响曲,第四、第八交响曲以及第七交响曲,莱奥纳拉第三序曲等等,并且都把这些作品列为“最伟大”这个形容词之下,认为是贝多芬创作中的珍品、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同时我也发现,对于贝多芬作品中的感伤以及忧患的一面,他没有任何的自己的意见,可以说是比较回避,但这方面似乎在他本人身上更为浓厚一点。他把贝多芬的第八交响曲称为“倾诉人间疾苦的歌手最后现实的明朗笑容”,并毫不吝啬地用最伟大的字眼加以赞美,而对于第九交响曲,他说这是“伟大的天才最后的绝望的哀号”,并加以抵制和不认同。
由此得出一个问题,柴科夫斯基这位音乐大师为什么会这样?
经过一番思考,我得出了自己的结论:音乐贵在真诚,是天性的流露,是不可以强行用来为某个外部世界的目的服务的。
莫扎特的一部分音乐就是这种天性的流露,是人在没有遭受灾难、痛苦等恶劣的东西的情况下,从内心流淌出的对生活的爱,这种音乐是最美的,起码老柴是这样认为的。因此他对贝多芬很多明快的作品大加赞赏,因为这些作品是贝多芬这位音乐帝王饱经痛苦的情况下,与命运斗争的“闲暇之余”的真情流露,并对那些体现搏斗的作品不以为然。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老柴喜欢的是纯真的作品,也就是纯自然的作品。但是老柴自己却创作了大量忧伤的作品,尤其是第六交响曲,是这种情绪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由此得到一个结论,老柴喜欢的欢乐是那种天性的自然的欢乐,是生命力充裕的欢乐,而对那种幻想的、不实际的欢乐不赞同,这也是他不接受贝多份第九交响曲中那种世界大同的理念的原因。在现实世界遭受了无法避免的痛苦时,他情愿选择“纯真”的毁灭,也不曾改变他一贯的音乐风格,尽管是痛苦的,但是愿意接受。而那种奋斗的欢乐,在他看来是不切实际的,或者说是达不到的。因此我们在聆听他的第六交响曲的时候,感受到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绝望与毁灭,并且没有怨言地接受了这种结局,在这一点上,他与欢乐的理念是一样的,就是说无论痛苦还是欢乐,都要真性的流露,这才是美的,在他那里,因为真才会美。因此他不接受贝多芬那种经过奋斗得来的欢乐,认为这样的音乐是不真的。
这样就得出一个问题,贝多芬的音乐是不真的吗?
作者: 茉莉花香茶 2007-9-8 17:22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从柴科夫斯基论贝多芬谈起
这个帖子没有写完,重点是大家的帮助和发言
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
作者: 茉莉花香茶 2007-9-8 17:30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从柴科夫斯基论贝多芬谈起
看的出柴科夫斯基他只能听懂一部分贝多芬作品,他不理解贝多芬。贝多芬没有什么作品有什么绝望的哀号,柴科夫斯基自己一些作品才是绝望的哀号
作者: 125.127.26.* 2007-9-8 18:01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从柴科夫斯基论贝多芬谈起
楼猪也不是很懂贝多芬。用命运、斗争之类词语的形容贝多芬是极其愚蠢的中国学院派作风。
作者: 125.127.26.* 2007-9-8 18:05 回复此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