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67.马克西姆·高尔基【苏】
如果要说高尔基,一定要说马卡连柯和他的《教育诗》(推书No.36)。这位伟大的苏联教育家创立的教养院正名为“高尔基教养院”。而且那些孩子们,在高尔基的作品中找到了共鸣(《自传三部曲》),在几年的时间里,他们始终把高尔基看作领袖和导师——每一个学童身上都有一个孤苦的阿列克谢。
这也算某种名人效应(其实是因为你也只看过自传三部曲吧魂淡)。
我看过的高尔基作品:
1.《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自传三部曲)
吐槽:私以为这个比什么书都励志。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代表的《母亲》
引文:1. 雅可夫假如是条狗,他就要自早到晚叫不停.
嗷嗷,我苦闷!
嗷嗷,我忧愁!
一个尼姑顺着大街走;一只老鸦在墙上站.嗷,我苦闷!
蛐蛐儿在墙缝中叫,
蟑螂嫌它闹.嗷,我苦闷!
一个乞丐在晒着裹脚布,又有一个乞丐跑来偷走!
嗷嗷,我苦闷!
嗷嗷,我忧愁!——《童年》
2. 姥爷常常领我去教堂,每周六去做晚祷,假期则去做晚弥撒.在教堂里,我也将人们对上帝的祈祷加以区别:神甫和助祭所念的一切,是对姥爷的上帝祈祷,然而唱诗班所赞颂的则是姥姥的上帝.我说的是孩子眼中两个上帝的区别,这种区别曾经痛苦地撕裂着他的心灵.姥爷的上帝使我恐怖,产生敌意,因为他谁也不爱,永远严厉地注视着一切,他一刻不停地寻找着人类罪恶的一面.他不相信人类,却只相信惩罚.姥姥的上帝则是热爱一切的,我沉浸在他的爱的光辉之中.在那段时间中,上帝成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精神内容,我头脑中如果说还有任何一点别的印象的话,也都是残暴污浊的丑陋至极的东西.我对一个问题始终弄不太明白,为什么姥爷就看不见那个慈祥的上帝呢?——《童年》
3.一个人坐在这里,他的膝头触着我,他在发烧,在想。他深信地把人们按自己的看法分成类。他说着一切,好象有权审判和判决一般。在他身上,有一种我所需要的东西,或是暗示着我所不需要的东西。他是无比复杂的人,有着无穷的思想。不管我怎样对待他,他永是我身上的一部分,在我的身上什么地方生活着。我想到他,他的灵魂的影子就映在我的心灵里。到明天,他会完全消失,消失得无影无踪。一切藏在他脑中心中的,我觉得,我能从他的美丽的眼睛里看到的东西,都会一概消失。等他一死,把我和世界连系着的一条活的线索就会断了,剩下的就只有回忆。然而这回忆完全留在我的心中,永远是局限在我心中,永远不变;而活的变化着的,是会消逝的……但这是思想。在思想后面,又有一种产生思想、培育思想、说不出的东西,公然强迫人去研究各种生活现象,要求对每一个现象,回答——为什么?——《在人间》
4.“知识分子们都不安分守已,他们就爱组织党团胡折腾,像耶稣一样,为了大家都上天堂,他就开始胡闹。这些知识分子也都是打着乌托邦的旗号乱折腾的。只要有一个疯狂的幻想家闹腾起来,那群流氓、无赖等乌合之众就一哄而起和他们结盟。这些人对政府心怀不满,因为他们知道生活中没有他们的位轩。到于工人暴动就是为了革命,他们要争取生产工具和生产产品的合理分配权。如果他们夺取了政权,您认为他们会建立新国家吗?没门儿。到那会儿,人们都做鸟兽状散去,自顾自找个安生地方呆着……”“您说机器机器有什么好,它只会把我们脖子上的强索劳动力得更紧,把我们的手脚束缚的更牢。我们根本就不需要机器,我们要的是减轻劳动强度,过安生日子,但工厂和科学不会给人安静。我们的要求再简单不过了,如果我只需要一间小房,又何必劳民伤财建一座城市呢?大家集中到城市里,扔挤不堪,还有自来水、下水道、电气等麻烦事。您想想看,如果没有它们,生活将是多么轻松。嗯。我们这儿有许多多余的东西,都是知识分子们闹腾出来的。所以我认为知识分子是害群之马。”——《我的大学》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