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破》透着流浪的悲哀,是对年少的一种怀念,一种感慨,一种无奈。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歌词改编自一首古代曲词,而且相传是我最喜欢的苏轼所作。
“一盏离愁 孤单窗前自鬓头
奄奄门后 人未走
月圆寂寞 旧地重游
夜半清醒泪 烛火空留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
君去后 酒暖思谁瘦
水向东流 三春如梦向谁偷
花开却错 谁家琵琶东风破
岁月流离 不解时候
仍记总角幼
琴幽幽 人幽幽
琵琶一曲东风破
枫染红尘谁看透
篱笆古道曾走
荒烟漫草年头
分飞后”
这是唯一一首能令我哭的词,多少经历,多少感伤,多少沧桑,才能凝结成这样的一壶酒,一阕歌。看破红尘,是种无奈的洒脱,二胡幽幽地拉着,明月相照,孤芳自赏。听着二胡连绵的声音,心中荡过一阵悲凉,哀怨和无奈。听着歌中那段刻骨铭心的二胡,未饮先已醉。
千年等至《发如雪》
前世今生,多少羁绊多少愁?
不同于《东风破》的淡泊连绵,《发如雪》说的是英雄美人,快意恩愁,江湖本身就是一壶烈酒。然而繁华如流水,最后只能是千年的等待,直至白发苍苍,青史成灰。苏轼说,尘满脸,鬓如霜。他唱,发如雪,凄美了离别。
依然是诗化了的歌词,月光照红尘,永生的承诺,轮回的缘分。生死两茫茫,除了相信轮回,相信化蝶,别无他法。千年爱恨,千年哀歌,每次听到,都仿佛置身于古代竹林的一间小屋中,抱剑举杯邀明月,等待着,守侯着,千年一次的归来……
周杰伦的声音本来不算十分出色,但他带点不同于沙哑的撕裂,在这种格调的歌种却更显义无返顾地情深,荡气回肠。歌曲结尾一段的点睛作用不亚于《东风破》中的二胡。R&B的曲风和传统的结合,不仅一点都不突兀,反而把那种凄美推向了高峰,令人回味无穷。所谓绕梁三日,当该如此。
《发如雪》是一壶女儿红,不烈,但很浓……
《千里之外》话凄凉
唱过飘泊,唱过轮回,时间从古代转到民国。
回忆慢慢地打开,昏黄的灯光,闪耀的舞台,纸醉金迷,醉生梦死。无名小子与歌女的故事,没有年少轻狂,人们总是过早地成熟;没有快意恩愁,除了按规则生活别无他法;歌中只有一生的回忆,满纸的遗憾。
《千里之外》继承了《发如雪》的格式,所不同的是,《发如雪》唱死别,《千里之外》唱生离;前者是撕心裂肺的不忿,后者是委婉的无奈。苏轼悲“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他叹“千里之外生死难猜”。
这是一曲时代的哀歌,采芙蓉,倚窗前,听风铃,没有说出口的表白,藏在心中化不开。无法随心所欲,所有繁华只是表面的假象,千仓百孔的社会难以生存,那是一个无奈的年代,爱她,所以只能亲手把她送到天涯之外。所谓爱情,在那个时代太过无力,“沉默年代,或许不该,太遥远的相爱”,岁月流离,没有开始,没有过程,只有没有未来的等待,更加令人心痛。
周杰伦在音乐方面真的有与众不同的才气,不是第一次听美声唱流行曲,但觉得能如此适合的就只有这首。费玉清清亢的声音,和那个年代的感觉配合得很好,和周杰伦带点撕裂的声音形成一静一动的对比,那穿越几十年的记忆,像一张张发黄的相片,很久远,却也像是昨天发生的事情。
《千里之外》更像一壶茶,沁人心肺,不醉,所以更痛。一梦醒来,远方的人还好吗?
相思梦散《菊花台》
缠绵转侧的歌声,悠悠地,淡淡地,慢慢地散开来,弥漫了花台。像江南小调般,喃喃自语,伤春悲秋。(zigui.org)
“你的泪光 柔弱中带伤 惨白的月弯弯 勾住过往
夜太漫长 凝结成了霜 是谁在阁楼上 冰冷的绝望
雨轻轻弹 朱红色的窗 我一生在纸上 被风吹乱
梦在远方 化成一缕香 随风飘散 你的模样 ”
只是一种心情,一种忧伤,一种思念。那些回忆,也许已经开始泛黄,但却挥之不去,然后,在某些时候——也许是夜晚,也许是菊花衰败时,渐渐侵蚀人的身体。
“花已相挽 飘落了灿烂 凋谢的世道上 命运不堪
愁莫渡江 秋心拆两半 怕你上不了岸 一辈子摇晃 ”
满心愁绪,那些遗憾,那些心碎,随着江南丝竹渐渐清晰,很痛,很浓。
“谁的江山 马蹄声狂乱 我一身的戎装 呼啸沧桑
天微微亮 你轻声地叹 一夜惆怅 如此委婉 ”
沧海桑田,曲调如此清雅优游,却充满了历史沧桑之感。听着听着,眼前仿佛也看到了金黄色的菊花在漫天飞舞,凄美而残酷。他对着满目残花静静地吟着,最后化作一声声呼喊:
“菊花残 满地伤 你也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 静静淌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 在湖面生霜”
一曲完毕,又回归到宁静,月亮依然明亮,菊花依旧飘零。回忆再深,也没有实体能捉住彼此。只有那些伤,那些痛,依然那么清晰地刻在心里。
如果硬要说《千里之外》是沾了费玉清的光,那么《菊花台》就真的是周杰伦的功劳。忽然之间,所有评论都对这个歌手改了观。我已经不懂得用什么语言来形容,所有语言好象已经变得苍白——不,只是已经醉倒在歌声中的我已经无法言语。我只知道一曲已毕,那些思绪,仍弥漫在心里,如烟如雾,挥之不去,久久不散。
它比酒醉人,比茶醇香,它既像一泓清泉,清冽地流过心里,也像点点烟雨落在脸上。
“一盏离愁 孤单窗前自鬓头
奄奄门后 人未走
月圆寂寞 旧地重游
夜半清醒泪 烛火空留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
君去后 酒暖思谁瘦
水向东流 三春如梦向谁偷
花开却错 谁家琵琶东风破
岁月流离 不解时候
仍记总角幼
琴幽幽 人幽幽
琵琶一曲东风破
枫染红尘谁看透
篱笆古道曾走
荒烟漫草年头
分飞后”
这是唯一一首能令我哭的词,多少经历,多少感伤,多少沧桑,才能凝结成这样的一壶酒,一阕歌。看破红尘,是种无奈的洒脱,二胡幽幽地拉着,明月相照,孤芳自赏。听着二胡连绵的声音,心中荡过一阵悲凉,哀怨和无奈。听着歌中那段刻骨铭心的二胡,未饮先已醉。
千年等至《发如雪》
前世今生,多少羁绊多少愁?
不同于《东风破》的淡泊连绵,《发如雪》说的是英雄美人,快意恩愁,江湖本身就是一壶烈酒。然而繁华如流水,最后只能是千年的等待,直至白发苍苍,青史成灰。苏轼说,尘满脸,鬓如霜。他唱,发如雪,凄美了离别。
依然是诗化了的歌词,月光照红尘,永生的承诺,轮回的缘分。生死两茫茫,除了相信轮回,相信化蝶,别无他法。千年爱恨,千年哀歌,每次听到,都仿佛置身于古代竹林的一间小屋中,抱剑举杯邀明月,等待着,守侯着,千年一次的归来……
周杰伦的声音本来不算十分出色,但他带点不同于沙哑的撕裂,在这种格调的歌种却更显义无返顾地情深,荡气回肠。歌曲结尾一段的点睛作用不亚于《东风破》中的二胡。R&B的曲风和传统的结合,不仅一点都不突兀,反而把那种凄美推向了高峰,令人回味无穷。所谓绕梁三日,当该如此。
《发如雪》是一壶女儿红,不烈,但很浓……
《千里之外》话凄凉
唱过飘泊,唱过轮回,时间从古代转到民国。
回忆慢慢地打开,昏黄的灯光,闪耀的舞台,纸醉金迷,醉生梦死。无名小子与歌女的故事,没有年少轻狂,人们总是过早地成熟;没有快意恩愁,除了按规则生活别无他法;歌中只有一生的回忆,满纸的遗憾。
《千里之外》继承了《发如雪》的格式,所不同的是,《发如雪》唱死别,《千里之外》唱生离;前者是撕心裂肺的不忿,后者是委婉的无奈。苏轼悲“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他叹“千里之外生死难猜”。
这是一曲时代的哀歌,采芙蓉,倚窗前,听风铃,没有说出口的表白,藏在心中化不开。无法随心所欲,所有繁华只是表面的假象,千仓百孔的社会难以生存,那是一个无奈的年代,爱她,所以只能亲手把她送到天涯之外。所谓爱情,在那个时代太过无力,“沉默年代,或许不该,太遥远的相爱”,岁月流离,没有开始,没有过程,只有没有未来的等待,更加令人心痛。
周杰伦在音乐方面真的有与众不同的才气,不是第一次听美声唱流行曲,但觉得能如此适合的就只有这首。费玉清清亢的声音,和那个年代的感觉配合得很好,和周杰伦带点撕裂的声音形成一静一动的对比,那穿越几十年的记忆,像一张张发黄的相片,很久远,却也像是昨天发生的事情。
《千里之外》更像一壶茶,沁人心肺,不醉,所以更痛。一梦醒来,远方的人还好吗?
相思梦散《菊花台》
缠绵转侧的歌声,悠悠地,淡淡地,慢慢地散开来,弥漫了花台。像江南小调般,喃喃自语,伤春悲秋。(zigui.org)
“你的泪光 柔弱中带伤 惨白的月弯弯 勾住过往
夜太漫长 凝结成了霜 是谁在阁楼上 冰冷的绝望
雨轻轻弹 朱红色的窗 我一生在纸上 被风吹乱
梦在远方 化成一缕香 随风飘散 你的模样 ”
只是一种心情,一种忧伤,一种思念。那些回忆,也许已经开始泛黄,但却挥之不去,然后,在某些时候——也许是夜晚,也许是菊花衰败时,渐渐侵蚀人的身体。
“花已相挽 飘落了灿烂 凋谢的世道上 命运不堪
愁莫渡江 秋心拆两半 怕你上不了岸 一辈子摇晃 ”
满心愁绪,那些遗憾,那些心碎,随着江南丝竹渐渐清晰,很痛,很浓。
“谁的江山 马蹄声狂乱 我一身的戎装 呼啸沧桑
天微微亮 你轻声地叹 一夜惆怅 如此委婉 ”
沧海桑田,曲调如此清雅优游,却充满了历史沧桑之感。听着听着,眼前仿佛也看到了金黄色的菊花在漫天飞舞,凄美而残酷。他对着满目残花静静地吟着,最后化作一声声呼喊:
“菊花残 满地伤 你也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 静静淌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 在湖面生霜”
一曲完毕,又回归到宁静,月亮依然明亮,菊花依旧飘零。回忆再深,也没有实体能捉住彼此。只有那些伤,那些痛,依然那么清晰地刻在心里。
如果硬要说《千里之外》是沾了费玉清的光,那么《菊花台》就真的是周杰伦的功劳。忽然之间,所有评论都对这个歌手改了观。我已经不懂得用什么语言来形容,所有语言好象已经变得苍白——不,只是已经醉倒在歌声中的我已经无法言语。我只知道一曲已毕,那些思绪,仍弥漫在心里,如烟如雾,挥之不去,久久不散。
它比酒醉人,比茶醇香,它既像一泓清泉,清冽地流过心里,也像点点烟雨落在脸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