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之夭零吧 关注:14贴子:479
  • 3回复贴,共1

【Rock】(转)重金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http://www.rxincd.com/jieshao.htm    
 


1楼2007-09-14 16:54回复
    1、 重金属(Heavy Metal)
    60年代,以"滚石"乐队为代表的硬摇滚以它的粗犷、猛烈为基础,发展了主流摇滚中的强劲风格。到了70年代,作为硬摇滚的延续,出现了一种更为流行的硬摇滚风格,便是从中发展出来的一种更"硬"的硬摇滚,被称作"重金属"。有一位摇滚乐评论家对"重金属"作了这样的解释:从音乐上看,如果硬摇滚的音响是很大的,那么,重金属的音响就更大;如果硬摇滚是简单的,有很多重复,那么,重金属更简单,有更多的重复;如果硬摇滚歌手的演唱是呼喊似的,那么,重金属的歌手是拼了命的呼喊;如果硬摇滚乐队利用电子手段来实验音响失真和反馈,那么,重金属乐队则利用电子手段歪曲一切他们想歪曲的声音;如果硬摇滚爱好长时间的器乐即兴演奏,那么,重金属提供更长、更响、更复杂的器乐独奏;如果硬摇滚是一种与传统相对立的文化,那么,重金属则是一种专事反文化的文化。因此,重金属和一般摇滚乐相比,它缺少音乐性(特别是旋律很简单),而带有更多的"戏剧性"(如演出时利用各种奇特的服装、灯光及舞台效果等)。另外,从传播方式上看,重金属乐队主要以巡回演出或通过录像带来扩大他们的影响而不是通过录音和广播(但并不是全都如此)。
    由于重金属自身缺少文学价值,评论界对它的评价一直不高,但它却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70年代最重要的两支重金属乐队是来自英国的"莱德.泽普林"和"黑色安息日"。
    "莱德.泽普林"(Led Zeppelin)乐队
    "莱德.泽普林"乐队是由"新兵"原成员吉米.佩奇(Jimmy Page)与另外三人于1968年建立起来的,主唱是罗伯特.普兰特(Robert Plant,生于1948年)。1969年推出的《莱德.泽普林Ⅱ》是他们第一张夺魁专辑,使他们赢得了很大的荣誉。接着推出的《莱德.泽普林Ⅲ》和《莱德.泽普林Ⅳ》也很流行,其中包括了乐队最著名的歌曲《天堂阶梯》(Stairway to Heaven)。
    "黑色安息日"(Black Sabbath)乐队
    "黑色安息日"乐队是来自英国伯明翰的一个四人乐队,成立于1969年。主唱约翰.奥斯本(John Osbourne),音区很高,经常发出尖叫似的声音。歌词涉及鬼魂、幻想、精神错乱等神秘领域。乐队具有重金属的典型特点,如:不断重复的、失真的吉他连复段;持续的、强劲的节拍等。确实,如果对比一下普莱斯利或"沙滩男孩"等早斯摇滚乐,"黑色安息日"的摇滚乐已经与他们差别很大。在奥斯本演唱的歌曲《摇滚造反》(Rock'n' Roll Rebel)中,他用青少年的口吻这样毫不留情地告诉父母们:"做你们想做的,别想让我来顺从你们"。
    70年代英国早期的重金属一直延续到80年代以后,他们在音乐上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只是歌词。
    "枪炮与玫瑰"(Guns N' Roses)乐队
    "枪炮与玫瑰"乐队,1985年成立于洛杉矶。开始他们的成绩平平,但1988年推出的专辑《毁灭的欲望》(Appetite For Destruction)一举登上排行榜榜首,引起极大的轰动。"枪炮与玫瑰"的音乐风格比较多样,他们的歌曲有的带有尖叫似的演唱和快速猛烈的节奏和"挑战性"的歌词(这类歌曲较多);有的则类似民谣摇滚那样不太激烈的、偏向温和的风格,如《别哭》(Don't Cry)等歌曲。 
    "枪炮与玫瑰"在商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却常常遭到批评,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某些"挑战性"歌词,还有主唱罗斯(Axl Rose)的不良行为: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庸俗的作风等。加上乐队的恶习,如推迟演出时间、取消演唱会、斗欧等,也使人们想起当年"滚石"乐队的形象。尽管如此,它在摇滚乐迷中仍享有盛誉,被认为是80年代末重要的重金属乐队之一。
    80年代的重金属乐队,除了前面提到的"枪炮与玫瑰"外,还有"范. 海伦"、"邦.乔维"、"铁娘子"、"戴夫.莱帕德"、"AC/DC"和"金属"等乐队。虽然他们都是重金属乐队,但风格却并不完全相同。
    "范.海伦"(Van Halen)乐队
    "范.海伦"乐队,1973年成立于加利福尼亚。乐队的核心人物是埃迪.范海伦(Eddie Van Halen,生于1957年,主音吉他),他和他的哥哥亚历克斯.范海伦(Alex Van Halen,生于1957年,鼓手)从小受古典音乐训练,后转向摇滚乐。范.海伦发出的是一种更多加工的、平和的声音。1978年,他们发行了第一张专辑,但真正的成功来自于1984年的专辑《1984》。它获专辑第二名,其中单曲《跳跃》(Jump)名列排行榜榜首。主唱戴卫.李.罗思(David Lee Roth)以他色情的坏男孩形象为乐队赢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但乐队中真正起到主导作用的是埃迪的吉他演奏。 "邦.乔维"(Bon Jovi)乐队
    "邦.乔维"乐队,1983年由乔恩.邦.乔维(Jon Bon Jovi,1962年生于新泽西)建立,他自任主唱。与墨丘利(Mercury)唱片公司签约后,为推销第一张专辑《邦.乔维》他们到处巡回演出。1987年,推出专辑《湿滑》(Slippery When Wet),同时制成录像带,经MTV不停地播放,使"邦.乔维"名声大振。他们吸引了广大青少年,包括众多女性。他们的重金属风格有时也被称作"温和金属"(Soft Metal)或"流行金属"(Pop Metal)。 "铁锒子"(Iron Maiden)乐队


    2楼2007-09-14 16:55
    回复
      2025-09-02 15:31:4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铁锒子"乐队是由史蒂夫.哈里斯(Steve Harris)等来自东伦敦工人聚集区的几名年轻人于1976年组成。他们以不复杂的连复段(riff,一个小片段的不断反复,经常在独奏中出现)、极度失真而有力的和弦,以及尖叫的人声,赢得了乐迷们的喜爱。乐队人员虽几经变动,但仍能保持较好的表演技巧。1982年推出的专辑《野兽的数字》(The Number of the Beast)获英国排行榜第一名,不久,打入美国市场。接着的几张专辑,如《死后的经历》(Live After Death,1985)等,在大西洋两岸都很畅销。他们也像其他乐队一样,到处巡回演出,甚至应邀到(很少有其他英美乐队到过的)波兰、匈牙利和南斯拉夫访问演出。
      "戴夫.莱帕德"(Def Leppard)乐队
      "戴夫.莱帕德"乐队是由英国谢菲尔德工厂区的五名年轻工人于1979年成立的一个乐队。当时,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15岁。第二年,他们效仿"莱德.泽普林"的风格,推出第一张专辑。1981年他们的制作人开始对乐队粗糙的声音进行加工。主唱乔.埃里奥特(Joe Elliott)把他们加工以后的声音称作"美好的、朝气蓬勃的、含有旋律的摇滚乐"。果然,专辑《放火狂》(Pyromania,1983)取得了成功。1987年推出的专辑《歇斯底里》(Hysteria )再次受到听众的欢迎。
      "AC/DC"乐队
      "AC/DC"乐队于1973年成立于澳大利亚的悉尼,当时,组建人安格斯.扬(Angus Young,吉他手)只有14岁。1976年,他们与大西洋唱片公司签约,推出《高电压》(High Voltage),名声远播国外。他们继续推出专辑,如《通向地狱的公路》(High way to Hell,1979)卖出一千万张,并成为80年代重要的重金属乐队之一。"AC/DC"在英国和法国取得特别的成功。不过,他们那不合准则的风格,结合了吉他手安格斯.扬的技巧和他们第一位歌手邦.斯科特(Bon Scott)嘶哑的嗓子及简单、粗野的模样,也在美国轰动一时。1980年,斯科特因酒后呕吐休克而死,乐队主唱由布莱恩.约翰逊(Brian Johnson)接替。
      "金属"(Metallica)乐队
      "金属"乐队由詹姆斯.赫特菲尔德(James Hetfield,生于1963年,主唱兼节奏吉他)和拉斯.乌尔里克(Lars Ulrich,生于1963年,鼓手)于1981年建立起来。1983年他们推出了第一张专辑《斩尽杀绝》(Kill' Em All),歌词涉及战争、死亡和暴力等,但从整体看,它的音响充满活力。1986年的专辑《傀儡的主人》(Master of Puppets)被认为是"金属"乐队的代表作。1991年出版了一张同名专辑,这张专辑在音乐编排上简洁明了,其中掺入了更多的商业成分,专辑不仅获得排行榜冠军,而且仅在美国就卖出了700万张。随后,乐队开始了为期两年多的巡回演出。1996年,他们又出版了专辑《装载》(Load),受90年代另类摇滚的影响,"金属"改变了自己的形象,他们剪去了长发。《装载》获得评论界的一致好评,获得排行榜冠军,并在两个月内卖掉了300万张。
      2、 华丽摇滚(glitter rock或glam rock)
      与重金属有关的还有硬摇滚的另一个分支"华丽摇滚"。它的特点主要不是在音乐上,而是在演员的化装、服饰和舞台上的戏剧行为。这方面的领头人是戴维.鲍伊(David Bowie)。他经常被人比?quot;变色龙",因为他的舞台形象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作为摇滚歌星,他更像是一个借助摇滚乐与观众交流的戏剧演员,在音乐上并无太大的贡献。
      戴维.鲍伊(David Bowie),1947年出生于伦敦,曾涉足哑剧、先锋傻缬昂蜕桃倒愀娴裙ぷ鳌?970年推出专辑《出卖世界的人》(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在唱片封面上,他故意把自己设计成一个具有男女两性特点的人物。1972年,在首次访美演出时,他穿着女性服装,有时还扮成变性人。他那稀奇古怪的形象和忸怩作态的表演吸引了不少乐迷。1975年,他转向迪斯科风格,推出专辑《年轻的美国人》(Yong Americans)。为配合这张专辑的发行,在进行的演出活动中,戴维.鲍伊又有了一个新的形象:在白衬衫外面穿上一身黑衣服,把淡黄色的头发往后梳得整整齐齐。1980年,他主演了百老汇音乐剧《象人》(The Elephant Man)使其获得了更大的成功。戴维.鲍伊的活动(包括他不断变化的外形)一直延续至今。
      在戴维.鲍伊之前,摇滚乐一直以它的粗鲁、健壮的男子形象和真实的表现取胜。戴维.鲍伊却以他的化装:枯黄色的头发、女子气的模样和显然不真实的"人物",塑造了另一种形象。由于后来朋克运动的兴起,戴维.鲍伊作为它的一名先行者,被主流摇滚格外推崇。


      3楼2007-09-14 16:55
      回复
        还需要提到的是"地下丝绒"(the velvet underground)乐队,它是由受过古典钢琴训练的路.里德(Lou Reed)于1965年组织起来的,他们与米高梅唱片公司签约,于1967年发行专辑《地下丝绒和尼科》(尼科Nico,1966年加入乐队任主唱,1967年离队),包括了几首毫不隐讳地涉及吸毒和施虐狂的歌曲。1968年,推出第二张专辑《白光/白热》(White Light /White Heat),其中,专辑标题同名曲就是一首关于吸毒的歌曲;《礼物》(the gift)在充满噪音的、不断重复的音乐伴奏下,用语言说出超现实主义的、与性有关的歌词;《雷大姐》(Sister Ray)长17分钟,半说半唱,内容明确地与性相联系,伴奏音乐不断重复,且被严重歪曲。这张专辑在排行榜上列为第199名。作为反传统的先锋派乐队,"地下丝绒"作品的内容主要强调吸毒和性。他们于1972年解散。
        后来,朋克摇滚从英国传入美国。作为一个运动,它在美国的规模较小。而且,它不像在英国那样是一种政治上无政府主义的音乐,而是青少年反对他们的父母和反对他们感到格格不入的中产阶级的一种新的语言。美国主要的朋克乐队?quot;纽约娃娃"(New York Dolls),"雷蒙斯"(Ramones)等,代表歌手有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等。
        2、新浪潮(New Wave)
        朋克摇滚流行的时间虽然很短(约1977-1980),有人却把它与普莱斯利、"披头士"并列,认为是摇滚乐历史上强调反叛精神的第三次"革命"。不管怎么说,朋克摇滚的表现的确太极端了。可能为了逃避别人的指责,使自己不那么被人讨厌,紧接着朋克,出现了摇滚乐的一个新名?quot;新浪潮"。
        新浪潮的概念是模糊的。它可以看作是从朋克派生出来的一种摇滚乐,但其目的是为了区别于那些朋克乐队,而且力求在材料和演奏方面更具专业性。于是到了70年代末,英国很多朋克乐队,包括"冲撞"都变成了新浪潮乐队。英国的新浪潮代表人物是埃尔维斯.科斯特洛(Elvis Costello,生于1955年),他将多种风格与摇滚乐相结合,剔除了朋克中极端的成份,使音乐听起来不显得那么喧闹。同时他也为朋克时期英国的摇滚乐走向专业化道路(使其具有音乐性)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新浪潮的概念在美国用得更为广泛,只要不是明显的朋克或带有先锋派特点的都称作新浪潮。其中,最重要的乐队是"传声头像"(Talking Heads),他们带领其他乐队从朋克走向新浪潮。
        "传声头像"由领队戴维.伯恩(David Byrne,生于1952年)建立于1975年。他们避免奇装异服和舞台上的古怪行为,从现代的严肃音乐中吸取材料,产生一种更加复杂的风格,歌词经常强调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专辑《永不熄灭》(Remain in Light,1980)采用一种来自"简约派"创作原则的摇滚乐风格。在器乐伴奏中,使用了非洲的复合节奏,持续不断的音型贯穿始终,听起来就像是巨大的机器稳定而连续地生产出音乐来一样。在他们的作品中,有时还可感觉到雷盖音乐(Reggae,见下文)和其他黑人音乐的影子。 
        3、垃圾乐(Grunge,又译"格伦吉" )


        5楼2007-09-14 16: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