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书友会吧 关注:134贴子:4,761
  • 4回复贴,共1

【转载】夜雨洒潇湘—读《笑傲江湖》之莫大先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江湖夜雨不眠灯。


1楼2013-09-20 14:14回复
    每次翻开《笑傲江湖》时,眼前都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这样一幅图画:深邃的暮色,迷离的细雨,黝黑连绵的群山,莽莽苍苍的湘妃竹林,烟波浩淼的江面。一艘随波逐流的孤舟,一点时明时暗的渔火,一同在夜雨中飘摇。
      我应该承认,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象,很大程度上是受了那首曲子的影响。
      那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曲子。
      不,不是刘正风和曲洋、令狐冲和任盈盈的《笑傲江湖》曲,尽管它是金庸最着力描述的,尽管它脱胎于《广陵散》,尽管它无比隐逸优雅。但我要说的,却是另一首曲子。它与《笑傲江湖》曲遥相呼应,一明一暗,一扬一抑,贯穿于整部小说的始终。它有着一个和《笑傲江湖》同样令人过目不忘的名字:
      《潇湘夜雨》。
      仅仅四个字,就足以令人回味无穷。
      据说,在中国的地名里,有三个名字最有诗意,一是“阳关”,一是“江南”,另一个就是“潇湘”。“涔涔湘江树,荒荒楚天路。稳系渡头船,莫教流下去。”“潇湘”本指湖南的潇水和湘水,两条江在永州境内汇合,而永州,又一向是朝廷发配贬官的地点。想必有不少范仲淹、柳宗元式的文人在这里,夜雨中租一艘小船,篷中掌一盏孤灯,温一壶浊酒,远眺江面,不胜唏嘘。我相信是这些贬官成就了“潇湘夜雨”的名气,以至于在“潇湘八景”中,这一景被排在了首位。元代杨显曾借这个题目写了一出杂剧,而到了金庸笔下,“潇湘夜雨”则成了一首曲子,一首绝顶凄凉幽咽的曲子,也是它的主人一生最好的写照。
      小说中第一次传来这曲《潇湘夜雨》,是在一片腥风血雨中。金盆洗手大会上,自命名门的嵩山派数十高手倾巢出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了一出血淋淋的大屠杀。而到了衡山城外,当费彬要将死里逃生的刘正风一行赶尽杀绝时,这首凄凉至极的曲子,缓缓响起了。又像叹息又像哭泣,如一滴滴小雨淋上树叶。
      与此同时,那个身形孱弱、面容枯槁的老人,也随着这凄凉的旋律,慢慢出现在读者的视野里。在先前雨中的小茶馆里,他曾经出现过,那时的身份却是一个市井卖唱的老头,拉着二胡,咿咿呀呀哼着“叹杨家,秉忠心,大宋扶保”。虽然一剑削断七只茶杯,却因先前没有任何预兆,从而显得颇为突兀。但这一次,金庸让他出足了风头。
      这个全书中行踪最神秘的人物,此刻却以一种诡异而近于瑰丽的姿态出现。当然,琴声在这里对他形象的烘托起到了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成了这个人物的一个标签,此后他的每次出场,几乎都离不开这曲《潇湘夜雨》。究竟是人成就了这首曲子,还是曲子成就了这个人?我说不出,我想二者应该是血脉相连的,如同心剑合一的令狐冲,这首曲子,也和这个人无法分割,以至于他的绰号本身就是曲名。
    I


    2楼2013-09-20 14:1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潇湘夜雨”莫大先生。
        在这个场景中,金庸真正告诉了我们什么叫无语胜千言。莫大先生从出现到消失,只说了两句话,加起来不过寥寥九个字:先是向费彬问了句“费师兄,左盟主好”,费彬质问他,刘正风曲洋该不该杀,他说:“该杀。”然后便瞬间拔剑,却刺向了费彬。
        鬼魅的一剑,飘忽的一剑,轻灵的一剑,翩若浮云,矫若惊龙。
        那一剑的风情,使我此后每每回想起来,往往误以为是莫大先生一招便秒杀了费彬,也使我牢牢记住了这套剑法拗口的名字:
        百变千幻衡山云雾十三式。
        寥寥几合,费彬便在偷袭下做了剑下之鬼,而这位莫大先生,既没有力破劲敌的喜出望外,也没有刚从生死关头逃命的如释重负,甚至对临终的刘正风曲洋,也没有任何痛惜或是怜悯,没有一句温暖的慰问、一个关切的眼神,就这样默默走掉了,与师弟形同陌路。   然后,就是武侠小说里高手杀人后常常可以看到的那种氛围:孤寂的身影重又慢慢消失在暮色中,幽咽的琴声再次悠悠响起,与阵阵松涛应和着,苍凉而凄绝。……
        读到这里,我艰于呼吸视听。那种感觉,就仿佛六月天猛地吞下一大杯冰水,从头到脚彻入骨髓的寒,令人发指的寒。我想我有些明白这里的含义了。
      I


      3楼2013-09-20 14:29
      回复
        他有亲人吗?似乎只有一个师弟刘正风,但两人之间素来不睦,早已形同陌路;他有朋友吗?似乎只有一个令狐冲,但两人却最终相忘于江湖。当他杀死费彬、拉着《潇湘夜雨》自顾自地走掉时,不知心中是否在羡慕自己的师弟?刘正风和曲洋可以合奏一曲《笑傲江湖》,含笑而终,他们得一知音已是死而无憾,而他呢?恐怕只能像范仲淹那样,长叹一声“微斯人,吾谁与归”了吧?
          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他甚至连一个敌人、一个仇家、一个对手都没有,无论任我行、东方不败还是左冷禅、岳不群,眼里都没有这一号人,对他们来说,这老人几乎没有任何值得自己正视的必要,以至于小说结尾,五岳剑派的各位掌门相继殒命、众多高手自相残杀而死时,只有他一个人活了下来。不知这是他的成功还是悲哀。
          这也是几千年来,中国历史的规律:隐忍韬晦者活,刚烈耿直者死。
        I


        5楼2013-09-20 14:40
        回复
          我相信莫大先生在《笑傲江湖》的世界中,远比令狐冲、风清扬过得艰难。令狐冲可以凭着金庸赋予他的一柄快剑和满腔热血仗剑天涯,风清扬可以躲在思过崖上管他冬夏与春秋,两人一是入世,一是出世,都是金庸的愿望,都是金庸的寄托:达则兼济天下,贫则独善其身。可惜这种愿望,这种寄托,注定只能存在于小说中。设若令狐冲没有金庸的偏爱,学不到盖世神功,赢不到如花美眷,会不会也变得和莫大先生一样?天晓得。
            只有莫大先生,进亦忧,退亦忧,他的处境才是真正的现实。他没愿望没能力去谋求皇图霸业,更不愿让自己的双手沾满鲜血,然而却要时时提防着左冷禅、岳不群之流的明枪暗箭,这就决定了他只能在夹缝中艰难地呼吸,最多能做到的也就是趁敌人不备时背后狠捅一刀,在别人不见时扶受害者一把。除此以外,还能怎样?想硬碰硬么?有恒山三位师太的遇刺在前;用弱肉强食去对抗弱肉强食么?有林平之的下场在后;退隐江湖么?有师弟刘正风的惨死在旁。莫大先生的处境,正如漩涡中的橡木塞,不断地在激流中沉浮、挣扎,他只能选择沉默。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武功深不可测,尽管为人老谋深算,但莫大先生从头到尾做得最多的,却还是一个人坐在黑暗中,一声不吭,孤独地拉着自己的《潇湘夜雨》。   无从知道他的过去,那萧瑟琴声的背后,埋藏着多少凄惶迷茫?这个阴郁孤僻、诡谲神秘的老者,想必也曾有过胸襟坦荡、青衫磊落的年少时光,汉水鸡鸣渡与令狐冲一醉,虽未唤醒那风华正茂年代的追忆,昔日的意气风发却也足可管窥一斑。究竟什么原因使他变成了现在这样?想必是数十年来目睹甚至经历过的阴谋,以及随之而来的杀戮与牺牲所致。莫大先生应该也曾有过愤懑、痛苦,但却终究随着岁月的沉淀而渐渐消弭。他始终郁郁寡欢,自己却更安于这种郁郁寡欢,对人生的一切无奈与失望,对黑暗的所有厌恶与鄙夷,都通通被他化进了那曲凄凉而忧伤的《潇湘夜雨》。
            比愤懑和痛苦更加可怕的境地,就是麻木。“哀莫大于心死”,也许这就是莫大先生名字的由来。
          I


          6楼2013-09-20 14: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