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翻开《笑傲江湖》时,眼前都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这样一幅图画:深邃的暮色,迷离的细雨,黝黑连绵的群山,莽莽苍苍的湘妃竹林,烟波浩淼的江面。一艘随波逐流的孤舟,一点时明时暗的渔火,一同在夜雨中飘摇。
我应该承认,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象,很大程度上是受了那首曲子的影响。
那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曲子。
不,不是刘正风和曲洋、令狐冲和任盈盈的《笑傲江湖》曲,尽管它是金庸最着力描述的,尽管它脱胎于《广陵散》,尽管它无比隐逸优雅。但我要说的,却是另一首曲子。它与《笑傲江湖》曲遥相呼应,一明一暗,一扬一抑,贯穿于整部小说的始终。它有着一个和《笑傲江湖》同样令人过目不忘的名字:
《潇湘夜雨》。
仅仅四个字,就足以令人回味无穷。
据说,在中国的地名里,有三个名字最有诗意,一是“阳关”,一是“江南”,另一个就是“潇湘”。“涔涔湘江树,荒荒楚天路。稳系渡头船,莫教流下去。”“潇湘”本指湖南的潇水和湘水,两条江在永州境内汇合,而永州,又一向是朝廷发配贬官的地点。想必有不少范仲淹、柳宗元式的文人在这里,夜雨中租一艘小船,篷中掌一盏孤灯,温一壶浊酒,远眺江面,不胜唏嘘。我相信是这些贬官成就了“潇湘夜雨”的名气,以至于在“潇湘八景”中,这一景被排在了首位。元代杨显曾借这个题目写了一出杂剧,而到了金庸笔下,“潇湘夜雨”则成了一首曲子,一首绝顶凄凉幽咽的曲子,也是它的主人一生最好的写照。
小说中第一次传来这曲《潇湘夜雨》,是在一片腥风血雨中。金盆洗手大会上,自命名门的嵩山派数十高手倾巢出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了一出血淋淋的大屠杀。而到了衡山城外,当费彬要将死里逃生的刘正风一行赶尽杀绝时,这首凄凉至极的曲子,缓缓响起了。又像叹息又像哭泣,如一滴滴小雨淋上树叶。
与此同时,那个身形孱弱、面容枯槁的老人,也随着这凄凉的旋律,慢慢出现在读者的视野里。在先前雨中的小茶馆里,他曾经出现过,那时的身份却是一个市井卖唱的老头,拉着二胡,咿咿呀呀哼着“叹杨家,秉忠心,大宋扶保”。虽然一剑削断七只茶杯,却因先前没有任何预兆,从而显得颇为突兀。但这一次,金庸让他出足了风头。
这个全书中行踪最神秘的人物,此刻却以一种诡异而近于瑰丽的姿态出现。当然,琴声在这里对他形象的烘托起到了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成了这个人物的一个标签,此后他的每次出场,几乎都离不开这曲《潇湘夜雨》。究竟是人成就了这首曲子,还是曲子成就了这个人?我说不出,我想二者应该是血脉相连的,如同心剑合一的令狐冲,这首曲子,也和这个人无法分割,以至于他的绰号本身就是曲名。
I
我应该承认,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象,很大程度上是受了那首曲子的影响。
那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曲子。
不,不是刘正风和曲洋、令狐冲和任盈盈的《笑傲江湖》曲,尽管它是金庸最着力描述的,尽管它脱胎于《广陵散》,尽管它无比隐逸优雅。但我要说的,却是另一首曲子。它与《笑傲江湖》曲遥相呼应,一明一暗,一扬一抑,贯穿于整部小说的始终。它有着一个和《笑傲江湖》同样令人过目不忘的名字:
《潇湘夜雨》。
仅仅四个字,就足以令人回味无穷。
据说,在中国的地名里,有三个名字最有诗意,一是“阳关”,一是“江南”,另一个就是“潇湘”。“涔涔湘江树,荒荒楚天路。稳系渡头船,莫教流下去。”“潇湘”本指湖南的潇水和湘水,两条江在永州境内汇合,而永州,又一向是朝廷发配贬官的地点。想必有不少范仲淹、柳宗元式的文人在这里,夜雨中租一艘小船,篷中掌一盏孤灯,温一壶浊酒,远眺江面,不胜唏嘘。我相信是这些贬官成就了“潇湘夜雨”的名气,以至于在“潇湘八景”中,这一景被排在了首位。元代杨显曾借这个题目写了一出杂剧,而到了金庸笔下,“潇湘夜雨”则成了一首曲子,一首绝顶凄凉幽咽的曲子,也是它的主人一生最好的写照。
小说中第一次传来这曲《潇湘夜雨》,是在一片腥风血雨中。金盆洗手大会上,自命名门的嵩山派数十高手倾巢出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了一出血淋淋的大屠杀。而到了衡山城外,当费彬要将死里逃生的刘正风一行赶尽杀绝时,这首凄凉至极的曲子,缓缓响起了。又像叹息又像哭泣,如一滴滴小雨淋上树叶。
与此同时,那个身形孱弱、面容枯槁的老人,也随着这凄凉的旋律,慢慢出现在读者的视野里。在先前雨中的小茶馆里,他曾经出现过,那时的身份却是一个市井卖唱的老头,拉着二胡,咿咿呀呀哼着“叹杨家,秉忠心,大宋扶保”。虽然一剑削断七只茶杯,却因先前没有任何预兆,从而显得颇为突兀。但这一次,金庸让他出足了风头。
这个全书中行踪最神秘的人物,此刻却以一种诡异而近于瑰丽的姿态出现。当然,琴声在这里对他形象的烘托起到了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成了这个人物的一个标签,此后他的每次出场,几乎都离不开这曲《潇湘夜雨》。究竟是人成就了这首曲子,还是曲子成就了这个人?我说不出,我想二者应该是血脉相连的,如同心剑合一的令狐冲,这首曲子,也和这个人无法分割,以至于他的绰号本身就是曲名。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