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吧 关注:3,488贴子:20,697
  • 16回复贴,共1
美国随笔家E.B怀特写的关于梭罗《瓦尔登湖》的一篇文章。。(或许你也可以从此喜欢上怀特哦)


IP属地:北京1楼2013-09-17 20:25回复

    梭罗在一八四一年七月十至十二日的日记中写道:“夜的一缕细声引我侧耳倾听,令生命有说不出的沉静与庄严。这声音或是来自乌拉诺斯,或是来自百叶窗。”后来,他将乌拉诺斯和百叶窗都写入了一本书,一八五四年出版,如今,一百年过去,《瓦尔登湖》的沉静与庄严不稍失真,还在引我们侧耳倾听,还在传递我们行将遗忘的那种语言,“一切事物与实践的叙说,都不依赖修辞,它本身就是丰富的,自成标准。”
    《瓦尔登湖》是美国文学中的另类。它可能是我们那些另类作品中最怪异的了。对很多人来说,它简直过于怪异,对另外很多人来说,它又过于沉闷。我的熟人中,看不出有人喜欢它,虽然说到这本书,人人都保持敬意,我极为推重的一位文学批评家认为,《瓦尔登湖》看过拉倒,没有理由认真。实际上,赞美这本书有时倒让人难堪,因为大多数人都懵懂地认定,作者是那种未开化的人。I


    IP属地:北京2楼2013-09-17 20:27
    回复

      我想,人在生命的某个阶段遭遇这本书,自有其好处,这个阶段,你就像一八五四年的梭罗一样,充满正常的青春焦虑、热情和叛逆情绪,梭罗是借了一把斧子,走入林丛,砍伐树木,斫取木材。此时读这本书,就像有人发来生命之舞的请柬,心烦意乱的受邀者得到保证,不论他面对怎样的成败,都欢迎参加舞会——舞会同样为他奏响,只须他聆听,跟上脚步。确实,这本书就是如此——一张请柬,平白朴素;它令人激动,像少女第一次接到盛大舞会的邀请。许多人将它视为说教,许多人只当它企图改造社会,有人认为它是在实践队大自然的爱,也有人认为它不过是个喜欢卖弄的怪人撮在一堆儿的胡思乱想。凡此种种,我都不敢苟同。对我来说,它仍然是美国人迄今未止写下的青年读本,它正言告诉人可能失去最宝贵的东西,它的对轻松上路,冒险做出新尝试都有很好的说法,它宣扬了积极崇拜的力量,书中怀有宗教情怀却没有宗教偶像,它坚决记载消极的讯息。甚至书中泛神论的口气也如此纯净,没有丝毫邪恶——纯净得如同远去的夏夜池塘上飘落的笛声。
      倘若梭罗只不过留给我们一本关于林丛生活的记录,或者只不过避入林间,写下他对社会的牢骚,甚至二者兼而有之,《瓦尔登湖》断然不会百年来流传至今。显然,梭罗很可能并不知道他要做些什么,不过是自由自在地在荒天野地里生活了些日子,自以为是,欢愉放纵,却抓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困境和人追求精神升华的能力,并将三者掺和在一起,摊出一张颇具创意的煎蛋饼,供人们在饥饿的日子里获取营养。《瓦尔登湖》是第一道富含维他命的美国菜肴。少一些精彩,甚至少一些古怪,它都会成一本倒胃口的书。即使如现在这般,它仍然困扰那些刻板的人,那些无法容纳它的怪诞或接受它的主题的人,或者让他们烦恼。I


      IP属地:北京3楼2013-09-17 20:30
      回复

        梭罗初到湖畔,不免有些造作,而且是可以为之,但他的姿态,不是为了招徕别人,而是为了吸引自己,反身自省。“至少我通过自己的试验得知:坚定地朝着梦想的方向迸发,努力去过想象中的生活,就能取得寻常时刻意想不到的成功。”对沉溺于困惑之海的青年人来说,这话有一种起死回生的力量。我回想起读到它时的振奋心情,那是在许多年前,我还处在犹疑与绝望中。它让人振作起来。如今,一九五四年,在此书问世一百年之际,我来向亨利·梭罗致意,不过是偿还一笔债务——或一笔分期付款。
        一八三八年五月三至四日,他从波士顿前往波特兰途次的日记中写道:“午夜——头探出船帮——似睡非睡中——不时瞥见安恩角附近一两点灯火。月光闪烁——晕船加强了这种效果。”日记照见了这个人,就像五月之夜的月亮照见了大海。在梭罗看来,翻肠搅肚时刻,自然景色不是黯淡,反而升华,晕船也有晕船的妙处。如果说小艇动摇,至少有一位乘客是坚定的。此种坚定(有人会讥为鬼迷心窍),是《瓦尔登湖》的精华所在——信心、信念、磨炼自己永远去正视现实,对眼前不断生发的新生活始终心存感激。“从来无人写下对生命之赐单纯而压抑不住的满意之情,对上帝的深深赞美。”I


        IP属地:北京4楼2013-09-17 20:31
        回复
          太长 已阅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3-09-18 19:45
          回复
            太棒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3-09-19 16:47
            收起回复
              很棒呢(^O^)
              我每读瓦尔登,心都特别宁静幸福,这就够了。世人有的似乎总喜欢找定义,也许梭罗只是想和大自然结个伴呐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3-10-09 01:08
              收起回复
                "充满正常的青春焦虑、热情和叛逆情绪,梭罗是借了一把斧子,走入林丛,砍伐树木,斫取木材。此时读这本书,就像有人发来生命之舞的请柬"这句话写得太好了。。文章好短==


                10楼2013-10-11 01:55
                回复
                  楼主是自己打字的吧?那就全部打出来吧,挺好的一篇文章啊!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3-10-11 08:10
                  收起回复

                    瓦尔登湖是他对生命之赐的礼赞。是一位忿忿不平者的告白,只因为(在他看来)很少有人听到那从不间断的造物之诗,听到清晨的微风又在吹拂。如果有时他下笔,面对的读者仿佛都是男性,单身,血统高贵,那是因为他作这番告白时,还不免幼稚。就此而言,他从来没有长大。因为作者不成熟和逻辑上有误而拒绝这本书,无异于瓶子里掉进几星软木塞的残屑,就要丢弃一瓶葡萄美酒。
                    梭罗说,他要求所有作者,每一个人,须对自己的生活有个简单和诚实的交代。这般自负地声明过后,他先就不加理会。他的书和卷帙浩繁的日记,省略或是矫饰了赖以理解他一生的大部分事实。《瓦尔登湖》,副标题是“林中生活”,算不上对生活有个简单而诚实的交代,不管是林中还是林外,它叙述了一个人的回归内心之旅,是对邻人吹响的警号。梭罗明白,除非自己清醒,否则,决不能让邻人警觉,所以他走入林中(这是理由之一),保证他在开讲时是清醒的。一八四五年到一八四七年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大都不曾记录下来,读者被阻隔在作者的私人生活之外,他几乎决口不谈自己,对邻人和天地万物倒是口无遮拦。I


                    IP属地:北京12楼2013-10-11 17:52
                    回复
                      不错......


                      13楼2013-10-11 20:08
                      回复
                        不错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3-10-11 22: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