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读完我哥在<思生活>中的『丢失手机开运大法』,有感而发。
对於我哥常常遗失手机这件事,我的感受实在是言语不能形容的,尤其手机於我来说意义如此重大,我更加不能随便跳进他的思考模式中,尝试以其想法了解为什麼他不丢失其他而是手机。也许,手机对他来说,实在不太重要,不重要得,他这头用完电话,那头已忘了自己有部电话。我敢肯定,他一定不会像丢手机那样丢失唱片。每一次买新手机,我哥都会bilibala的说我浪费呀什麼的,那管他自己也是不断买,不过也不断丢,所以常常只有一部机在手,好像很专一似的。我开始尝试了解,为什麼他如此看不重手机,而我则相反。
每一款手机都代表不同性格的人,不过最有趣的是,就算它们各有不同,因为时代改变,所有手机都会因为大势所趋而被逼一定要加进一些特定和大家都有的function才卖钱,最明显的莫过於用手机听歌这大势了。究竟是谁决定那个潮流呢?是那个MP3的方便?是商家的聪明?是我们对科技要求多了?我们对音乐的需求大了?我们太追求方便?当手机听歌那麼普遍,即使ipod也渐变成iphone,那
其实已直接的影响著我们的工业了,当音乐变得比随身听更随身,渗透性又那麼强,音乐的表演模式已变得跟从前完全不同。乐迷不用辛苦储钱买唱片,也失去将心爱的唱片放进唱机的珍惜与喜悦(不过早在MP3出纤时已没有了),就快连将唱片变成mp3的时间也不用花,那麼方便又轻易得到音乐,我们还会不会花心思努力细味音乐人和歌者的小心思?少了乐迷“用心聆听”这种鼓励,音乐人还会不会再有心机的跟我们分享那些小心意?但同样,又是否代表有某些表演形式,例如现场表演,会变得更可贵和无可取代?另外,我收集很多二手手机,每次拿起那手机都会想像它对於上一手主人的价值,它是被丢失的?还是被主人亲手卖掉的?也许是我本身想太多吧,不过这些有按键和每个人都有的机器真的能启发我那麼多,才让我如此著迷,就像唱片对我哥来说一样吧。
最近找到一本关於手机的杂志让我非常感动。读著每一位编辑和记者的文字,好像找到一群跟你一样的朋友般快乐,特别是<编辑的话>,他们都会列出自己的dream phones和他们已拥有的电话,从来没有人那样跟我分享过对手提电话的兴趣。我还记得,他们在创刊号说过会尽力做一本专业和有诚意的手机专门杂志,我一定支持。
一样米养百样人,不用说到整个世界,单单看林氏兄妹也可完全理解。每个人心里也有特别重要的东西,不一定要一样,但如果一样会觉得很幸福:)
记得在哥那篇文章中,说到朋友对他又丢失手机的反应,其中一个给我印象很深,它说“我想你和林二汶在维持宇宙手机平衡,你狂唔见,佢狂买。”是否有那麼重大的意义呢?我也希望是,如果我买的手机和对它们的爱能够抵消哥的手机们多次被遗弃那种凄惨。
对於我哥和我这两个不同层面但一样需要大量金钱的“消费喜好“,反映出我们最迫切和最现实的需要-------一个庞大的手机供应商。一个可以为你不停show不同款手机,一个可以用专业用家角度为你介绍手机,不防考虑一下。
按:哥的文章也提到backup资料要用到"sim card reader",那是错的,没有sim card reader,只有backup software。那种软件帮你将手机资料与电脑同步(synchronise),用电脑储存不想因为遗失手机就完全失去的资料。很多手机都有这种配套,跟机就有,买二手机也可到厂商网页下载安装,过程异常简单,不是高科技及难得的事情。科技其实是为大头虾设计的,可惜原来叫大头虾们学会用那些科技,比叫他们不要那麼大头虾更难。
对於我哥常常遗失手机这件事,我的感受实在是言语不能形容的,尤其手机於我来说意义如此重大,我更加不能随便跳进他的思考模式中,尝试以其想法了解为什麼他不丢失其他而是手机。也许,手机对他来说,实在不太重要,不重要得,他这头用完电话,那头已忘了自己有部电话。我敢肯定,他一定不会像丢手机那样丢失唱片。每一次买新手机,我哥都会bilibala的说我浪费呀什麼的,那管他自己也是不断买,不过也不断丢,所以常常只有一部机在手,好像很专一似的。我开始尝试了解,为什麼他如此看不重手机,而我则相反。
每一款手机都代表不同性格的人,不过最有趣的是,就算它们各有不同,因为时代改变,所有手机都会因为大势所趋而被逼一定要加进一些特定和大家都有的function才卖钱,最明显的莫过於用手机听歌这大势了。究竟是谁决定那个潮流呢?是那个MP3的方便?是商家的聪明?是我们对科技要求多了?我们对音乐的需求大了?我们太追求方便?当手机听歌那麼普遍,即使ipod也渐变成iphone,那
其实已直接的影响著我们的工业了,当音乐变得比随身听更随身,渗透性又那麼强,音乐的表演模式已变得跟从前完全不同。乐迷不用辛苦储钱买唱片,也失去将心爱的唱片放进唱机的珍惜与喜悦(不过早在MP3出纤时已没有了),就快连将唱片变成mp3的时间也不用花,那麼方便又轻易得到音乐,我们还会不会花心思努力细味音乐人和歌者的小心思?少了乐迷“用心聆听”这种鼓励,音乐人还会不会再有心机的跟我们分享那些小心意?但同样,又是否代表有某些表演形式,例如现场表演,会变得更可贵和无可取代?另外,我收集很多二手手机,每次拿起那手机都会想像它对於上一手主人的价值,它是被丢失的?还是被主人亲手卖掉的?也许是我本身想太多吧,不过这些有按键和每个人都有的机器真的能启发我那麼多,才让我如此著迷,就像唱片对我哥来说一样吧。
最近找到一本关於手机的杂志让我非常感动。读著每一位编辑和记者的文字,好像找到一群跟你一样的朋友般快乐,特别是<编辑的话>,他们都会列出自己的dream phones和他们已拥有的电话,从来没有人那样跟我分享过对手提电话的兴趣。我还记得,他们在创刊号说过会尽力做一本专业和有诚意的手机专门杂志,我一定支持。
一样米养百样人,不用说到整个世界,单单看林氏兄妹也可完全理解。每个人心里也有特别重要的东西,不一定要一样,但如果一样会觉得很幸福:)
记得在哥那篇文章中,说到朋友对他又丢失手机的反应,其中一个给我印象很深,它说“我想你和林二汶在维持宇宙手机平衡,你狂唔见,佢狂买。”是否有那麼重大的意义呢?我也希望是,如果我买的手机和对它们的爱能够抵消哥的手机们多次被遗弃那种凄惨。
对於我哥和我这两个不同层面但一样需要大量金钱的“消费喜好“,反映出我们最迫切和最现实的需要-------一个庞大的手机供应商。一个可以为你不停show不同款手机,一个可以用专业用家角度为你介绍手机,不防考虑一下。
按:哥的文章也提到backup资料要用到"sim card reader",那是错的,没有sim card reader,只有backup software。那种软件帮你将手机资料与电脑同步(synchronise),用电脑储存不想因为遗失手机就完全失去的资料。很多手机都有这种配套,跟机就有,买二手机也可到厂商网页下载安装,过程异常简单,不是高科技及难得的事情。科技其实是为大头虾设计的,可惜原来叫大头虾们学会用那些科技,比叫他们不要那麼大头虾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