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裕(787——850),赵郡(今河北赞皇县)人。在唐武宗会昌年间(公元840年—846年)任宰相,后因“朋党之争”先贬潮州,再被贬崖州,官职是司户参军。被贬崖州,这个是没有争议的。争议的焦点是,李德裕被贬的崖州,究竟在哪里?有两种观点:一是崖城,一是琼山。
李德裕究竟被贬到哪?
李德裕(787——850),赵郡(今河北赞皇县)人。在唐武宗会昌年间(公元840年—846年)任宰相,后因“朋党之争”先贬潮州,再被贬崖州,官职是司户参军。
被贬崖州,这个是没有争议的。争议的焦点是,李德裕被贬的崖州,究竟在哪里?有两种观点:一是崖城,一是琼山。
有一个有关李德裕的笑话。丁渭谪崖州,他问宾客,“天下州县,何地最雄盛?”宾客答曰,“当然是京师了。”丁公曰,“不对。朝廷宰相到了这里才当个崖州司户参军,所以是崖州为大。”
郭沫若在点校《崖州志》的过程中注意到,《崖州志》在“宦绩志”里提到李德裕,同时提到的还有韦执谊、卢多逊、丁谓等被贬海南的大臣。郭沫若于是对这个问题产生兴趣,经过考证,认为李德裕被贬之地是崖城,并在1962年的《光明日报》上发表了《李德裕在海南岛上》一文。力挺郭沫若这个观点的是乐东籍的学者黎兴汤。他认为李德裕的后代都“化为黎”,居住于多港峒(现在的乐东大安乡)。另外一种观点是当时崖州之所是现海口琼山境内的颜城(卢业时、韩敏等人)。
其实,这个争论早已有之。明正德年间(1506-1521),多港峒李姓黎人出示李德裕诰敕,并宣称他们是李德裕的后人。清朝两广总督张之洞1887年来到海南,听闻此事,责成崖州知州唐镜源查清李德裕的确切贬地,唐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镜湖人吉大文举人。吉大文领此任务后做了考证,写了《上唐芷庵刺史书》一文,认为李德裕的贬地是在琼山而非崖城,但是他同时认为多港峒的李姓黎人是李德裕的后裔,等于是在结论后面留下了一条尾巴。
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人。一些旅游册子上提到三亚水南村,总要附上李德裕被贬来此,一些学术作品中不乏这样的认识。如张跃虎先生的长篇论著《珠崖田野上的华夏魂》,作者也认为宋代之前的崖州治所在海南岛北部,到了宋代才以琼南的“振州为崖州”。但是在“倒腾录像”的时候却认为(唐朝的)李德裕被贬到崖城了。可见作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因而存在一些潜在的逻辑矛盾。
所以这个问题还有谈一谈的必要。
李德裕究竟被贬到哪?
李德裕(787——850),赵郡(今河北赞皇县)人。在唐武宗会昌年间(公元840年—846年)任宰相,后因“朋党之争”先贬潮州,再被贬崖州,官职是司户参军。
被贬崖州,这个是没有争议的。争议的焦点是,李德裕被贬的崖州,究竟在哪里?有两种观点:一是崖城,一是琼山。
有一个有关李德裕的笑话。丁渭谪崖州,他问宾客,“天下州县,何地最雄盛?”宾客答曰,“当然是京师了。”丁公曰,“不对。朝廷宰相到了这里才当个崖州司户参军,所以是崖州为大。”
郭沫若在点校《崖州志》的过程中注意到,《崖州志》在“宦绩志”里提到李德裕,同时提到的还有韦执谊、卢多逊、丁谓等被贬海南的大臣。郭沫若于是对这个问题产生兴趣,经过考证,认为李德裕被贬之地是崖城,并在1962年的《光明日报》上发表了《李德裕在海南岛上》一文。力挺郭沫若这个观点的是乐东籍的学者黎兴汤。他认为李德裕的后代都“化为黎”,居住于多港峒(现在的乐东大安乡)。另外一种观点是当时崖州之所是现海口琼山境内的颜城(卢业时、韩敏等人)。
其实,这个争论早已有之。明正德年间(1506-1521),多港峒李姓黎人出示李德裕诰敕,并宣称他们是李德裕的后人。清朝两广总督张之洞1887年来到海南,听闻此事,责成崖州知州唐镜源查清李德裕的确切贬地,唐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镜湖人吉大文举人。吉大文领此任务后做了考证,写了《上唐芷庵刺史书》一文,认为李德裕的贬地是在琼山而非崖城,但是他同时认为多港峒的李姓黎人是李德裕的后裔,等于是在结论后面留下了一条尾巴。
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人。一些旅游册子上提到三亚水南村,总要附上李德裕被贬来此,一些学术作品中不乏这样的认识。如张跃虎先生的长篇论著《珠崖田野上的华夏魂》,作者也认为宋代之前的崖州治所在海南岛北部,到了宋代才以琼南的“振州为崖州”。但是在“倒腾录像”的时候却认为(唐朝的)李德裕被贬到崖城了。可见作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因而存在一些潜在的逻辑矛盾。
所以这个问题还有谈一谈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