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
地理位置
揭西县位于广东省东部,莲花山南麓,潮汕平原西北部,榕江南河中上游。地处东经115‘36,至116‘18,,北纬23’18,至23‘41,。东面与揭东县相连,西南与陆河县、普宁市接壤,西北与丰顺、五华县毗邻。
政区沿革 1965年从揭阳县划出西北部13个公社(镇)和陆丰县划出2个公社设置揭西县。1975年将普宁县的3个大队划归揭西县管辖。原隶属汕头专(地)区,后隶属汕头市,1992年汕头市划分为汕头、潮州、揭阳三个市,揭西县隶属揭阳市管辖。县政府驻河婆镇。
政区划分 全县辖16个镇、4个乡、6个国营农林场,有280个村民委员会,37个居民委员会,1641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全县总人口88.6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47万人,农业人口70.18万人。旅居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约54.6万人。 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还有壮、回、苗、满、畲、黎等12个少数民族。客家话和潮州话为地方语言。全县东西长51公里,南北宽36.6公里,总面积1365.37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26.7万亩,耕地面积29.76 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42亩,人均山地1.78亩
自然地理条件
地貌 揭西县是广东省的山区县之一。 山地(含丘陵在内)占全县总面积84.9%。西北部高山,中部丘陵,东南平原。 以全县最高海拔1222米的李望嶂为主峰的大北山区,山峦叠嶂,形成一个天然屏障, 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为开阔平原,最低海拔3.2米(棉湖贡山洋)。
气候 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充足。年平均气温21.1°C,1月份为12.7°C,7月份为28.1°C,极端高温是1982年7月28日为37.3°C,极端低温是1976年1月17日为-2.4°C。日照年平均1884小时,最多的1971年达2262小时,最少的1975年仅1576小时。无霜期300天以上。霜日多数出现在12月至2月。年均降雨量2105毫米,降雨量较多的坪上莲花山年平均降雨量2612毫米。
水文 境内97.4%的面积属榕江水系。全县河流总长298.9公里,其中榕江南河在县境内河段71.7公里,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境内11个镇。河流密度每平方公里为0.219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8.172立方米。
自然资源 揭西县水力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21.6 万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有13.9 千瓦。 目前已建成龙 颈、北山、横江等大中小型水库63座,建成中小型水电 站75座,装机容量9.34 55-千瓦,年发电量3.75亿千瓦 时,其中揭阳市属4座电站,装机容量4.03万千瓦,年 发电量1.4亿千瓦时。地热资源丰富,温泉多,流量大, 温度高,主要温泉12处, 自然涌泉量每秒7.32至10公 升,水温58°C至84°C,为水产养殖提供得天独厚的条。 山地广阔,主要树种有松、杉、桉、相思、格木等。主要 水果有柑桔、香蕉、油柑、桃李、橄榄、龙眼、荔枝、无核黄皮、猕猴桃等。金属矿产种类较多,主要有钨、锡、 铜、铅、锌等。非金属矿种主要有优质矿泉水、稀土、瓷 土、水晶石、 甲长石等。稀土、瓷土储量尤为丰富,品质 优良,稀土储量约20万吨,瓷土储量在5亿吨以上。还有丰富的中草药和野生动物资源。
自然灾害 揭西县地近沿海,台风较多,平均每年4.8次,多发生在7月和8月。春季低温阴雨,晚秋寒露风,冬季轻霜有时冰冻,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经济发展概况
建县以来,揭西县经济有较快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44.53亿元, 比2000年(下同)增长7.3%;工农业总产值64.83亿元, 比增12%。
农业 揭西县历来以农为主。盛产水稻、小麦、甘薯、糖蔗、花生、黄红麻,还有马铃薯、蘑菇、生姜、蔬菜等。耕作制度多为稻、稻、麦(蔬菜)。1988年揭西县被列为广东省唯一的小麦生产基地县, 1997年被列入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县。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2001年粮食总产19.73万吨。近几年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高产、高质、高效农业。突出抓好甜玉米、青榄青梅、茶叶、蔬菜和珍禽五大龙头企业建设。目前,全县累计创办甜玉米基地1.1万亩、青榄基地9万亩、青梅基地3,5万亩、茶叶基地4.3万亩、蔬菜基地11万亩,珍禽年饲养量150万只,初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2001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1.05亿元,农村人平年纯收入达3100元。
地理位置
揭西县位于广东省东部,莲花山南麓,潮汕平原西北部,榕江南河中上游。地处东经115‘36,至116‘18,,北纬23’18,至23‘41,。东面与揭东县相连,西南与陆河县、普宁市接壤,西北与丰顺、五华县毗邻。
政区沿革 1965年从揭阳县划出西北部13个公社(镇)和陆丰县划出2个公社设置揭西县。1975年将普宁县的3个大队划归揭西县管辖。原隶属汕头专(地)区,后隶属汕头市,1992年汕头市划分为汕头、潮州、揭阳三个市,揭西县隶属揭阳市管辖。县政府驻河婆镇。
政区划分 全县辖16个镇、4个乡、6个国营农林场,有280个村民委员会,37个居民委员会,1641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全县总人口88.6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47万人,农业人口70.18万人。旅居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约54.6万人。 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还有壮、回、苗、满、畲、黎等12个少数民族。客家话和潮州话为地方语言。全县东西长51公里,南北宽36.6公里,总面积1365.37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26.7万亩,耕地面积29.76 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42亩,人均山地1.78亩
自然地理条件
地貌 揭西县是广东省的山区县之一。 山地(含丘陵在内)占全县总面积84.9%。西北部高山,中部丘陵,东南平原。 以全县最高海拔1222米的李望嶂为主峰的大北山区,山峦叠嶂,形成一个天然屏障, 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为开阔平原,最低海拔3.2米(棉湖贡山洋)。
气候 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充足。年平均气温21.1°C,1月份为12.7°C,7月份为28.1°C,极端高温是1982年7月28日为37.3°C,极端低温是1976年1月17日为-2.4°C。日照年平均1884小时,最多的1971年达2262小时,最少的1975年仅1576小时。无霜期300天以上。霜日多数出现在12月至2月。年均降雨量2105毫米,降雨量较多的坪上莲花山年平均降雨量2612毫米。
水文 境内97.4%的面积属榕江水系。全县河流总长298.9公里,其中榕江南河在县境内河段71.7公里,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境内11个镇。河流密度每平方公里为0.219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8.172立方米。
自然资源 揭西县水力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21.6 万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有13.9 千瓦。 目前已建成龙 颈、北山、横江等大中小型水库63座,建成中小型水电 站75座,装机容量9.34 55-千瓦,年发电量3.75亿千瓦 时,其中揭阳市属4座电站,装机容量4.03万千瓦,年 发电量1.4亿千瓦时。地热资源丰富,温泉多,流量大, 温度高,主要温泉12处, 自然涌泉量每秒7.32至10公 升,水温58°C至84°C,为水产养殖提供得天独厚的条。 山地广阔,主要树种有松、杉、桉、相思、格木等。主要 水果有柑桔、香蕉、油柑、桃李、橄榄、龙眼、荔枝、无核黄皮、猕猴桃等。金属矿产种类较多,主要有钨、锡、 铜、铅、锌等。非金属矿种主要有优质矿泉水、稀土、瓷 土、水晶石、 甲长石等。稀土、瓷土储量尤为丰富,品质 优良,稀土储量约20万吨,瓷土储量在5亿吨以上。还有丰富的中草药和野生动物资源。
自然灾害 揭西县地近沿海,台风较多,平均每年4.8次,多发生在7月和8月。春季低温阴雨,晚秋寒露风,冬季轻霜有时冰冻,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经济发展概况
建县以来,揭西县经济有较快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44.53亿元, 比2000年(下同)增长7.3%;工农业总产值64.83亿元, 比增12%。
农业 揭西县历来以农为主。盛产水稻、小麦、甘薯、糖蔗、花生、黄红麻,还有马铃薯、蘑菇、生姜、蔬菜等。耕作制度多为稻、稻、麦(蔬菜)。1988年揭西县被列为广东省唯一的小麦生产基地县, 1997年被列入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县。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2001年粮食总产19.73万吨。近几年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高产、高质、高效农业。突出抓好甜玉米、青榄青梅、茶叶、蔬菜和珍禽五大龙头企业建设。目前,全县累计创办甜玉米基地1.1万亩、青榄基地9万亩、青梅基地3,5万亩、茶叶基地4.3万亩、蔬菜基地11万亩,珍禽年饲养量150万只,初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2001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1.05亿元,农村人平年纯收入达3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