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吧 关注:14,506,153贴子:460,962,684

蛇类大全科普++++++++++++++++++++++++++++++++++搬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女神镇楼。


1楼2013-09-05 20:36回复
    不少人容易将「蛇」跟「有毒」作联想,而产生恐惧,那全世界的毒蛇多吗?那中国又如何呢?根据统计,全世界的蛇类中有毒者约占20%(黄颔蛇类之毒蛇1%、眼镜蛇类10%及蝮蛇类9%),而有毒之蛇类,依据其毒牙的位置及型式,主分成三大类:1、管牙类(Solendglyphs);2、前沟牙类(Proteroglyphs);3、后沟牙类(Opisthoglyphs)。
      (1)管牙类:其头呈三角形,背部通常呈褐色调并带深色斑块,所有蝮蛇科蛇类皆是属此;其毒牙长且大型呈中空的管状位于上颔前方两侧,平时藏于肉质鞘中,使用时才会往前伸出,除平常使用的一对毒牙外,其后方并常有1-2对备用牙,毒性多以出血性毒为主,倘若根据颊窝(Pit)的有无,我们又可将它们分成二亚科,即A)响尾蛇亚科(具颊窝):包括百步蛇、龟壳花、青竹丝、菊池氏龟壳花、阿里山龟壳花皆属之;B)蝮蛇亚科(不具颊窝):颊窝是响尾蛇亚科特有的热感受器,藉此蛇类可察觉环境中细微温度差异,帮助它们捕食或避敌;至于锁炼蛇,尽管它不具有颊窝,但因其颜面神经末梢对于温度变化极为敏感,它仍可透过类似的机制来捕食,在蝮蛇亚科中算是相当特殊的。
      (2)前沟牙类:其头呈椭圆或圆形;外表常具较明显甚至鲜艳的纵行或环状斑有警示的功能,所有眼镜蛇科蛇类皆是属此,其仅具一对固定表面具凹沟的毒牙,位于上颔前方两侧,但不若管牙类那般大,毒性多以神经性毒为主,眼镜蛇、带纹赤蛇、环纹赤蛇以及所有的海蛇类皆属此。
      (3)后沟牙类:其毒牙仅较一般齿稍大且位于上颔后方,这类毒蛇毒性通常不若蝮蛇科或眼镜蛇科蛇类那般强,黄颔蛇科有部份成员具此类型毒牙,包括:水蛇、唐水蛇、茶斑蛇、大头蛇、赤炼蛇皆是,虽然这类蛇中毒时通常仅会肿胀,无致死之虞,但对一些体质较敏感的人仍可能引起较严重之过敏症状。


    3楼2013-09-05 20:36
    收起回复
      2025-11-10 21:14:4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前排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3-09-05 20:36
      回复
        爱蛇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3-09-05 20:36
        回复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我国的毒蛇有四十余种,多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省份、毒蛇咬伤多发生于夏、秋两季(其他季节也不可大意)。蛇毒按其性质可分为:神经毒、血循毒、混合毒三大类。
            神经毒具有代表性的蛇如:金环蛇、银环蛇、海蛇等,患者被咬伤后,伤口局部无炎症表现,仅有轻微刺痛、微痒、麻木、感觉减退,往往不引起注意而 耽误诊治。全身中毒症状出现较迟,一般在咬后1—6小时才开始,一旦出现,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全身不适、头晕眼花、呼吸困难、视力模糊等症状,如不及时 抢救可危机生命。
            血循毒具有代表性的蛇如:蝰蛇、尖吻腹、竹叶青等,患者被咬伤后,伤口局部红肿、疼痛剧烈,流血不止,肿胀迅速向肢体上端蔓延,常有水泡、淤斑,中毒严重者可引起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少尿、无尿,最后因循环衰竭而死亡。
            简言之,神经毒引起神经肌肉麻痹,导致呼吸衰竭死亡;血循毒则主要引起全身出血,导致多脏器的衰竭而死亡。
            而混合毒具有代表性的蛇如: 眼镜蛇、眼镜王蛇、腹蛇等,患者被咬伤后,伤口周围红肿疼痛,范围迅速扩大,伤口流血不多但很快闭合变黑。伤口周围有血泡。全身中毒症状于咬伤后2—6小时出现,常有困倦思睡、呕吐、畏寒、吞咽困难、语言障碍、心律失常的表现。


          6楼2013-09-05 20:36
          回复
              印度眼镜蛇
              学名:Naja naja (Stejneger 1907)
              英文名: Indian Cobra, Spectacled Cobra
              这种是印度弄蛇把戏中的品种!
              主要分布: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阿富汗东部。
              居于低海拔地区,喜好较为干旱的农垦地、果园、杂草与灌丛混生的山坡地及季风林底层。凶猛,有地盘意识;对物体移动敏感,攻击性强,遭人干扰时易怒,捕食猎物迅速准确。


            10楼2013-09-05 20:38
            收起回复
              金环蛇
                又名:金甲带,佛蛇,黄金甲,金报应,金包铁,玄南鞭,金蛇等.
                形态特征 头呈椭圆形.尾极短,尾略呈三棱形,尾末端钝圆而略扁,通身呈黑色与黄色相间的少数明显的棱骨,黑色环纹和黄色环纹几乎等宽,黄色环纹在体部有23~28环,在尾部有3~5环,背鳞平滑共15行,背中央的1行鳞片特别大,肛磷完整,尾下鳞片为单行,腹部为灰白色,体长100~180厘米.
                生态习性 栖息于丘陵,山地,常见于潮湿地区或水边,怕见光线,白天往往盘着身体不动,把头藏于腹下,但是到晚上十分活跃,捕食蜥蜴,鱼类,蛙类,鼠类等,并能吞食其它蛇类及蛇蛋,性温顺,行动迟缓,其毒性十分剧烈,但是不主动咬人,卵生,5月底产卵,每产多达11枚.
                分布 广西省,广东省,海南省,福建省,江西省,云南省;国外分布于越南,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老挝,缅甸等国.



              12楼2013-09-05 20:38
              收起回复
                 孟加拉眼镜蛇
                  学名: Naja kaouthia
                  英文名:Monacle Cobra
                  别名:单眼斑眼镜蛇、泰国眼镜蛇、泰万。大小:100-150 cm, 有时候达到 230 cm,有剧毒。 分布:北部印度、阿萨姆、尼泊尔、孟加拉、缅甸、泰国、马来亚、越南、老挝、中国.(云南、四川南部、广西、西藏东南部)


                13楼2013-09-05 20:39
                收起回复
                  2025-11-10 21:08:4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灰蓝扁尾海蛇
                    英文名:Hydrophis cyanocinctus,是蛇亚目眼镜蛇科扁尾海蛇属下的一种有毒海蛇。
                    体型细长,体长可达200厘米,体重0.5--1.5公斤。身体前部为圆形,后部至尾部逐渐变成侧扁。体背部青灰色,从头至尾有51--68个青灰黑色的宽横纹环绕蛇体。腹部黄色或橄榄色。
                    生活在近海处,特别喜欢河口的地方。善游泳,离开水则笨拙,呼吸时投身出水面,换入新鲜空气后又潜入海水中,有趋光习性。主要以鳗类鱼为食。卵胎生,每次产仔蛇3--5条。海蛇是一种神经性毒蛇,主要含神经毒素,能麻痹被咬动物的横纹肌,人咬伤严重时可以致死。产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岛沿海;国外见于印度半岛沿海等地。


                  14楼2013-09-05 20:40
                  收起回复
                    长见识了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3-09-05 20:40
                    回复
                      看到蛇就浑身打哆嗦。
                      最恶心的就是蛇和老鼠了。
                      我胆子很小的。。。


                      16楼2013-09-05 20:40
                      回复
                        白眉蝮
                          学名:Vipera ruselli siamensis
                          白眉蝮是蝰科蛇类、主要栖息在宽阔田野中的一种剧毒蛇类。
                          全长1米,重达1.5公斤.头比较大,与颈区分明显,吻短宽圆.头背的小鳞起棱,鼻孔大,位于吻部上端.体背呈棕灰色,具有3纵行大圆斑,每一圆斑的中央为紫色或深棕色,外周为黑色,最外侧有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纹.腹部为灰白色,散有粗大的深棕色斑.
                          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区.主要栖息在宽阔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区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带活动,炎热时喜欢栖息在荫凉通风处.受惊时并不逃离,而是将身体盘卷成圈,并发出呼呼的出气声,身体不断彭缩,持续半小时之久.以鼠,鸟,蜥蜴为食,采用突袭方式,躯干前部先向后曲,猛然离地再向前冲并咬住猎物,咬住不放直至吞食下去.9--10月咬伤人畜较多,是我国剧毒蛇类之一.平均每条蛇咬物一次排毒量约为200毫克.属于卵胎生,7--8月份产仔,每次产仔十几条左右.
                          分布:福建,广东,广西;国外见于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泰国等地.


                        17楼2013-09-05 20:40
                        收起回复
                          尖吻蝮
                            学名:Deinagkistrodon,是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下的一个有毒单型蛇属,属下尖吻蝮的幼蛇只有尖吻蝮(D.acutus)一个品种。含有强烈的神经性毒
                            尖吻蝮又称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蕲蛇、山谷虌、百花蛇、中华蝮等,是亚洲地区及东南亚地区内相当著名的蛇种,尤其在台湾及华南一带更是自古已备受重视的蛇类。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
                            剧毒,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因人畜被咬后五步之内昏倒而得名。头呈三角形,背部有灰黄色菱形斑块,常活动在潮湿的岩壁、灌木丛和农宅内。
                            头大,呈三角形,吻端有由吻鳞与鼻鳞形成的一短而上翘的突起。头背黑褐色,有对称大鳞片,具颊窝。体背深棕色及棕褐色,背面正中有一行15-21+2-6个方形大斑块。腹面白色,有交错排列的黑褐色斑块。体形on短,最长的雄性1335+206 mm,雌性1238+165 mm。背鳞21(23)-21(23)-17⒆行,最外1~3行仅有极细的弱棱,其余均具有结节的强棱,体表on糙;腹鳞雄性152~169,雌性162~171。肛鳞完整。尾下鳞雄性51~61,雌性48~63,大多为双行。尾尖一枚鳞片侧扁而尖长,俗称"佛指甲"。
                            产地分布
                            尖吻腹分布在我国东经104度以东,北纬25度到31度之间。已知的分布地区有安徽(南部)、重庆、江西、浙江、福建(北部)、湖南、湖北、广西(北部)、贵州、广东(北部)及台湾省。国外只见于越南北部。
                            生活习性
                            尖吻腹生活在海拔100—1400m的山区或丘陵地带。大多栖息在300—800m的山谷溪涧附近,偶尔也进入山区村宅,出没于厨房与卧室之中,与森林息息相关。炎热天气,尖吻腹进入山谷溪流边的岩石,草丛,树根下的阴凉处度夏,冬天在向阳山坡的石缝及土洞中越冬。喜食鼠类、鸟类、蛙类、蟾蜍和蜥蜴,尤以捕食鼠类的频率最高。



                          18楼2013-09-05 20:41
                          收起回复
                            圆斑蝰
                              学名:Daboia russelii siamensis,又称百步蛇、百步金钱豹、卢氏蝰蛇、锁蛇,是蛇亚目蝰蛇科蝰亚科山蝰属下的一种有毒蝰蛇。
                              外形特征  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   全长1米,重达1.5公斤,头比较大,与颈区分明显,吻短宽圆。头背的小鳞起棱,鼻孔大,位于吻部上端。体背呈棕灰色,具有3纵行大圆斑,每一圆斑的中央为紫色或深棕色,外周为黑色,最外侧有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纹,腹部为灰白色,散有粗大的深棕色斑。
                              毒性  圆斑蝰的毒素有两种,一种是出血性毒素,另一种是神经毒素,能具备这两种毒素的蛇是十分少见的。此外,圆斑蝰的毒素会使中毒者出现像中风的症状,令治疗者未必能及时发现毒害,因而延误治疗。目前圆斑蝰咬死人的案件在亚洲蛇类中居冠。泰国当地的红十字会研制出一种专门对付圆斑蝰毒素的血清,名为“卢氏蝰血清”。
                              圆斑蝰主要分布于中国(广西、广东、台湾)、缅甸、泰国、柬埔寨、印尼、东爪哇等地。学者布朗指出圆斑蝰亦可见于越南、老挝及印尼苏门答腊等岛屿。


                            21楼2013-09-05 20:43
                            收起回复
                              2025-11-10 21:02:4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红竹蛇
                                俗名 紫灰锦蛇
                                学 名: Elaphe porphyracea
                                全长80-90公分。头颈部同粗,鳞片平滑。一般以红色或红褐色为底色,在头背中央眼睛及两眼后方等位置共有3条黑色纵向条纹。躯体背中线两侧亦具有2条黑色直纹,以及另有9-17条外镶黑边的褐色横纹与上述3条黑纹相互交错。
                                栖息于山地及森林,有时会出现于溪流附近。属卵生。性情温驯的红竹蛇属于夜间活动的蛇类,主要以鼠类等小型哺乳动物为食。
                                红竹蛇广泛分布于台湾本岛2000公尺以下之中低海拔地区。此外,亦分布于中国中部以南各省及贵老挝、越南北边。


                              24楼2013-09-05 20:4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