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吧 关注:17,708贴子:453,391
  • 3回复贴,共1

浅谈“反道德的道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吕氏春秋·察微篇》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IP属地:重庆1楼2013-09-05 16:00回复
    刻意拔高道德标杆的行为还是少些好


    2楼2013-09-05 16:08
    回复
      2025-05-14 09:15:21
      广告
      指望人人都牺牲自己利益来行善是不现实的,多数人都不是损己利人的圣人。鲁国建立了一种补偿机制,降低众人行善的成本,鼓励众人都去做利人不损己的善事。
      本朝最喜欢树立所谓的道德模范,给人的印象就是只有“道德模范”们才是楷模,而不到该标准的就不是。众人也在潜移默化中受此影响,部分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点江山。
      本人认为中国最应该提倡的不是所谓“道德楷模”,而是守住底线道德。(诸如不乱扔垃圾等)


      IP属地:重庆3楼2013-09-05 16:12
      回复
        我国现在喜欢鼓吹盲目的利他主义,或是喜欢把他人的成就在集体主义的角度评价。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3-09-05 18: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