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知道他来自哪里,他也忘了自己怎么来的,反正当他有意识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他也问过别人,问过自己的爹娘,问自己的小伙伴,还有问自己。
爹娘告诉他:“你是娘生下来的”。小伙伴也告诉他:“你是你娘生的”。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他是他妈生的。就连他自己都没发现这个结论的漏洞。但是天生的直觉告诉自己:没这么简单。
没错,你没看错,这就是那个有点神经质,经过村里人一致鉴定为村里的一个另类的王传,他爹叫王林,在家排行老二,人称“二木头”。
“二木头”这一称呼本无伤大雅,王林本人也不愚笨,全赖王林名字中的“林”字,“林”之一字乃由二“木”组成,也无怪乎别人这样称呼,再说这称呼还是王林已故的老母亲起的。只是村里有好事者,见到王林有个如此痴傻的“痴儿”,再联想到王林的小名“二木头”,就禁不住脑袋里一番胡思乱想,于是乎:王林之所以有这样的一个“痴儿”全赖“二木头”这个晦气的称呼,连带着自家孩子也顶着一个木头脑袋。这一看着怪诞又有些道理的说法就这样被村里人所熟知,最后还都想当然的接受了。
那好事者在村里算是因此出了好大一出风头,不仅在本村出了名,得了个“大喇叭”的“尊称”,而且连邻村有不少志同道合者前来“取经”,并作学习交流,一时风头无两。
不过这风头倒是刮得有些邪了,太伤风化,最后由老村长带头,联合邻村几个村长狠狠的将这股“歪风邪气”给打压了下去,并对好事者“大喇叭”及其余党进行了一次“大清洗”,后来,每每回忆那段历史,好事者“大喇叭”都是一副不堪回首的模样,还对那段历史做出了一个“灭绝人性的血腥而残酷的镇压”的定论,每每及此,都能招来村里人一声声安慰。
村里人也不愿去考证那段历史真相,反而成了茶余饭后,田间地头,闲时的一个不错的谈资;再者也没有有伤风化,见村里人乐得如此,老村长也就没插手。用老村长的话说就叫:管天管地,管不了拉屎放屁,说就说去吧,别污了我老头子的耳朵就行。所以老村长也就听之任之了。
这王村就从此保留下来了一个风俗:每日茶余饭后都聚拢在村里的谷场里听“大喇叭”说上一段。为这“大喇叭”每日都要去做功课,甚至还托人从远在上百里外的镇上带了一本叫做《志怪》的书,这件事可是让村里人对“大喇叭”另眼想看,都说:这“大喇叭”长本事了,都能读书识字了,也算是个读书人了,保不准以后考上个功名,那真是给祖上长脸了。
为了应景,某一天,“大喇叭”还专门为自己量身订做了一身青衫儒装,头上梳起发髻,插上破木簪子,真真一儒生打扮。于是乎村里人渐渐的“大喇叭”不叫了,而“大喇叭先生”的称呼成了“大喇叭”的新代名词。
或许真是长知识了不一样了,“大喇叭”自从改“大喇叭先生”后对人对事再也没有了以往的张狂劲,还真给人一种书生气质。如果说之前村里人叫“大喇叭先生”只是随口一说而已,那么现在“大喇叭先生”五个字真真是发自内心的。“大喇叭先生”就此成了王村的骄傲,王村的一面旗帜。
对于这些变化,以前或许“大喇叭先生”会很在意,但是现在“大喇叭先生”现在才懒得去管。
这是立春后的一天,“大喇叭先生”一早起来梳洗干净,手拿着那本在村里甚至在方圆几十里乡下都引起不小轰动的《志怪》一书,就朝村后的那座牛头山走去。
一路上,凡是遇到的村里人,男女老少都要问上一句“大喇叭先生好”。每次“大喇叭先生”都停下来,躬身已作回应。
想要和“大喇叭先生”套套近乎的村里人那么就会来上一句:“先生!又要去后山读书啊,真勤奋呐,我看要不了多久就可以去考功名喽。”对于这样好心的问候,“大喇叭先生”则谦虚的回应对方:“哪里,您过奖了。”而后神色一正,做望月背手式,望着后山的方向,朗声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读书人,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奈何吾志不在此,怎能为功名所累。”一声嗟叹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己难求啊!”说到深处激动莫名,最终“大喇叭先生”在人们的一阵唏嘘中,一步三叹,头也不回的径直往后山而去。
当确定,以及十分肯定已经没有人看得到自己了,“大喇叭先生”终于“返璞归真”,一把撩起及地的长衫,猴子似的向山上开始发起冲刺,要不是手里还拿着一本书,早就手脚并用了。
说起这牛头山,王村里的人再熟悉不过了。每当谁家的娃到了天黑的时候还没回家吃饭,当爹妈的第一要去寻的地方就是牛头山,十里八村有谁不知道那是王村和邻村所有孩子们的“山头”。
这牛头山山高百米左右,王村和邻近的几个村都依这牛头山山势而建。按老村长的说法叫靠山吃山,既然有有“靠山”那就靠。这一说法得到了村里人绝大多数的认可,于是乎以后村里只要是盖新房必依山傍势而建,连原来没有依山而建的老房子也都渐渐迁到了牛头山选址重建。受到王村的影响,邻近的几个村落也纷纷效仿,从此牛头山就有了另一个称呼“后山”,这里的村民纯粹把牛头山当成了后花园。
不管这牛头山有没有真的成了附近村民的后花园,不过倒真是成了附近孩子们的天堂乐园。可是话说回来:可怜天下父母心。谁家的娃都是宝贝疙瘩,任谁也不敢保证这牛头山没有毒虫猛兽,没有鬼物邪祟之类的东西。
一开始村民们纷纷警告阻拦自己的孩子们不准上山,着实有几个调皮鬼吃了打。随着世间的推移,过了大概五年的光景,牛头山脚下聚集的农户村落渐渐多了起来,人们也渐渐对牛头山熟悉了起来,久而久之人们发现牛头山也没那么可怖。终于在一次牛头山脚下所有村户组织的“牛头山探险”之后,宣布:牛头山禁地令解除,除了山脚下村民们松了一口气,最开心的莫过于村里那些整天吃饱喝足,浑身有力气没出使的娃儿们。
最后,牛头山脚下十里八村的娃儿们在某一天聚到了一起,大家举手表决一致推选出了他们的“头儿”。也就是哪一天牛头山脚下所有的娃儿们,在他们的头儿的带领下攻上了牛头山。
那场仗真叫一个惨烈,所有人在攻上牛头山之后都挂了彩,更有甚者“流血牺牲”,不过一切牺牲都是值得的,因为最终的胜利无疑是属于他们的,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在头儿的英明领导下,一举攻占了牛头山,从此“牛头山大本营”从此成立了。
但是胜利的喜悦总是让人容易忘记做事情的后果,尤其是那些娃儿们最怕的后果。同样是那一天,“组织”几乎所有的成员都遭到了自家老爹老妈的残酷“迫害”,于是那天被一举定为“组织”的灾难日而不是独立日。
但是孩子们最天真的也是最可爱的一群人,他们的可爱在于他们的无知无畏,在于他们总是在悲痛与伤心之后,心灵的创伤总能很快的愈合,虽然被自己的爹妈“迫害”了不止一次,但是打心底里没有一星半点的嫉恨,反而想当然的认为:这是应该的。只是那天被到来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忘了做好被“迫害”的准备。
但是哪又算什么呢?和已经得到的胜利相比又算得了什么,从此牛头山就是他们的天下,从此就有了一个真正的“乐园”。
爹娘告诉他:“你是娘生下来的”。小伙伴也告诉他:“你是你娘生的”。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他是他妈生的。就连他自己都没发现这个结论的漏洞。但是天生的直觉告诉自己:没这么简单。
没错,你没看错,这就是那个有点神经质,经过村里人一致鉴定为村里的一个另类的王传,他爹叫王林,在家排行老二,人称“二木头”。
“二木头”这一称呼本无伤大雅,王林本人也不愚笨,全赖王林名字中的“林”字,“林”之一字乃由二“木”组成,也无怪乎别人这样称呼,再说这称呼还是王林已故的老母亲起的。只是村里有好事者,见到王林有个如此痴傻的“痴儿”,再联想到王林的小名“二木头”,就禁不住脑袋里一番胡思乱想,于是乎:王林之所以有这样的一个“痴儿”全赖“二木头”这个晦气的称呼,连带着自家孩子也顶着一个木头脑袋。这一看着怪诞又有些道理的说法就这样被村里人所熟知,最后还都想当然的接受了。
那好事者在村里算是因此出了好大一出风头,不仅在本村出了名,得了个“大喇叭”的“尊称”,而且连邻村有不少志同道合者前来“取经”,并作学习交流,一时风头无两。
不过这风头倒是刮得有些邪了,太伤风化,最后由老村长带头,联合邻村几个村长狠狠的将这股“歪风邪气”给打压了下去,并对好事者“大喇叭”及其余党进行了一次“大清洗”,后来,每每回忆那段历史,好事者“大喇叭”都是一副不堪回首的模样,还对那段历史做出了一个“灭绝人性的血腥而残酷的镇压”的定论,每每及此,都能招来村里人一声声安慰。
村里人也不愿去考证那段历史真相,反而成了茶余饭后,田间地头,闲时的一个不错的谈资;再者也没有有伤风化,见村里人乐得如此,老村长也就没插手。用老村长的话说就叫:管天管地,管不了拉屎放屁,说就说去吧,别污了我老头子的耳朵就行。所以老村长也就听之任之了。
这王村就从此保留下来了一个风俗:每日茶余饭后都聚拢在村里的谷场里听“大喇叭”说上一段。为这“大喇叭”每日都要去做功课,甚至还托人从远在上百里外的镇上带了一本叫做《志怪》的书,这件事可是让村里人对“大喇叭”另眼想看,都说:这“大喇叭”长本事了,都能读书识字了,也算是个读书人了,保不准以后考上个功名,那真是给祖上长脸了。
为了应景,某一天,“大喇叭”还专门为自己量身订做了一身青衫儒装,头上梳起发髻,插上破木簪子,真真一儒生打扮。于是乎村里人渐渐的“大喇叭”不叫了,而“大喇叭先生”的称呼成了“大喇叭”的新代名词。
或许真是长知识了不一样了,“大喇叭”自从改“大喇叭先生”后对人对事再也没有了以往的张狂劲,还真给人一种书生气质。如果说之前村里人叫“大喇叭先生”只是随口一说而已,那么现在“大喇叭先生”五个字真真是发自内心的。“大喇叭先生”就此成了王村的骄傲,王村的一面旗帜。
对于这些变化,以前或许“大喇叭先生”会很在意,但是现在“大喇叭先生”现在才懒得去管。
这是立春后的一天,“大喇叭先生”一早起来梳洗干净,手拿着那本在村里甚至在方圆几十里乡下都引起不小轰动的《志怪》一书,就朝村后的那座牛头山走去。
一路上,凡是遇到的村里人,男女老少都要问上一句“大喇叭先生好”。每次“大喇叭先生”都停下来,躬身已作回应。
想要和“大喇叭先生”套套近乎的村里人那么就会来上一句:“先生!又要去后山读书啊,真勤奋呐,我看要不了多久就可以去考功名喽。”对于这样好心的问候,“大喇叭先生”则谦虚的回应对方:“哪里,您过奖了。”而后神色一正,做望月背手式,望着后山的方向,朗声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读书人,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奈何吾志不在此,怎能为功名所累。”一声嗟叹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己难求啊!”说到深处激动莫名,最终“大喇叭先生”在人们的一阵唏嘘中,一步三叹,头也不回的径直往后山而去。
当确定,以及十分肯定已经没有人看得到自己了,“大喇叭先生”终于“返璞归真”,一把撩起及地的长衫,猴子似的向山上开始发起冲刺,要不是手里还拿着一本书,早就手脚并用了。
说起这牛头山,王村里的人再熟悉不过了。每当谁家的娃到了天黑的时候还没回家吃饭,当爹妈的第一要去寻的地方就是牛头山,十里八村有谁不知道那是王村和邻村所有孩子们的“山头”。
这牛头山山高百米左右,王村和邻近的几个村都依这牛头山山势而建。按老村长的说法叫靠山吃山,既然有有“靠山”那就靠。这一说法得到了村里人绝大多数的认可,于是乎以后村里只要是盖新房必依山傍势而建,连原来没有依山而建的老房子也都渐渐迁到了牛头山选址重建。受到王村的影响,邻近的几个村落也纷纷效仿,从此牛头山就有了另一个称呼“后山”,这里的村民纯粹把牛头山当成了后花园。
不管这牛头山有没有真的成了附近村民的后花园,不过倒真是成了附近孩子们的天堂乐园。可是话说回来:可怜天下父母心。谁家的娃都是宝贝疙瘩,任谁也不敢保证这牛头山没有毒虫猛兽,没有鬼物邪祟之类的东西。
一开始村民们纷纷警告阻拦自己的孩子们不准上山,着实有几个调皮鬼吃了打。随着世间的推移,过了大概五年的光景,牛头山脚下聚集的农户村落渐渐多了起来,人们也渐渐对牛头山熟悉了起来,久而久之人们发现牛头山也没那么可怖。终于在一次牛头山脚下所有村户组织的“牛头山探险”之后,宣布:牛头山禁地令解除,除了山脚下村民们松了一口气,最开心的莫过于村里那些整天吃饱喝足,浑身有力气没出使的娃儿们。
最后,牛头山脚下十里八村的娃儿们在某一天聚到了一起,大家举手表决一致推选出了他们的“头儿”。也就是哪一天牛头山脚下所有的娃儿们,在他们的头儿的带领下攻上了牛头山。
那场仗真叫一个惨烈,所有人在攻上牛头山之后都挂了彩,更有甚者“流血牺牲”,不过一切牺牲都是值得的,因为最终的胜利无疑是属于他们的,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在头儿的英明领导下,一举攻占了牛头山,从此“牛头山大本营”从此成立了。
但是胜利的喜悦总是让人容易忘记做事情的后果,尤其是那些娃儿们最怕的后果。同样是那一天,“组织”几乎所有的成员都遭到了自家老爹老妈的残酷“迫害”,于是那天被一举定为“组织”的灾难日而不是独立日。
但是孩子们最天真的也是最可爱的一群人,他们的可爱在于他们的无知无畏,在于他们总是在悲痛与伤心之后,心灵的创伤总能很快的愈合,虽然被自己的爹妈“迫害”了不止一次,但是打心底里没有一星半点的嫉恨,反而想当然的认为:这是应该的。只是那天被到来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忘了做好被“迫害”的准备。
但是哪又算什么呢?和已经得到的胜利相比又算得了什么,从此牛头山就是他们的天下,从此就有了一个真正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