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炎の小筑吧 关注:5贴子:477
  • 8回复贴,共1

最被中国人误读的39个消费符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炮灰


1楼2007-09-01 12:20回复
    看来我算是清醒的一个人了,也难怪我总是在心里嘲笑我那些自认为时尚的同学。尽管她们总说我20岁的女生,这样那样,总之就是跟不上形式,但是我真的真的觉得她们所追求的很不上档次,在我心里都是很廉价的东西,何必乐此不疲的追逐?终于看到了发人深省的好文章!说出了我的心里话!

    我也去做文化批评家吧,看来我还蛮有潜质的~^_^


    2楼2007-09-01 12:21
    回复
      2025-08-24 10:21:2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被误读的消费与全球化时代的新文盲

      世界越扁平化,误读越立体化。

      有关观念、品牌、品味、流行、生活方式和城市,旧的误读被化解,新的误读又产生。

      新奢侈主义正在中国大行其道,主流消费价值观是体验奢侈、占有LOGO、透支信用卡、享受误读的利润与快乐,反消费者被边缘化,成为弱势群体。

      越是众所周知的消费符号,越容易被误读。作为全球化时代的文盲的分支,第一类消费文盲崇拜LOGO但常因消化不良而误读品牌内涵、热衷购买但屡屡靠价位来获取优越感、追求身份认同但身份并不匹配、热爱国际化但只想在本土扮演优越阶层角色。第二类消费文盲则是被消费霸权和第一类消费文盲同时压迫和抛弃的那拨人,其特征是:NO LOGO。

      中国人以以一当十的速度体验和消费着西方文明,但“全球同步发行(上市)”都杜绝不了误读的发生。因为文化、传统、价值观、商业规则、法律条文、消费品味,每一样都需要时间慢慢积累和沉淀,效率是不起作用的。

      此外,商业力量所制造的流行时尚和消费霸权,共同形成信息屏蔽,令多元文化和多元消费难获成长空间。广告、数据、高科技、新发明、口号、价格、外观、场地布局,这些旨在引导消费的指标,恰恰在此时构成了误读的技术壁垒。

      多年以后,我们才可能从过度消费中抽身,反思简单生活,正视消费符号,化解误读。


      3楼2007-09-01 12:21
      回复
        Bordeaux法国葡萄酒(波尔多)

        “路易十三”是法国波旁王朝的建立者,也是法国陈化期超过50年的顶级白兰地酒,在国内一瓶要上万元。同样以葡萄酿制,同样是法国顶级品牌,同样只给少数人刺激的是波尔多葡萄酒。法国出产的葡萄酒被视为对全世界所有的高质量葡萄酒进行衡量的标准。

        在国外,只有少数人可以享受葡萄酒的刺激,而大多数的人只能喝啤酒。在国外,有着无数的文人墨客赞美葡萄洒的雍容华贵。与法国的香水和时装一样,葡萄酒也象征着法兰西式的浪漫情调与贵族气质。

        但一切贵族式的浪漫都会被中国的餐饮文化所过滤。葡萄酒与所有用于饭局的酒都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只是颜色比较红而已。就像拿着空瓶酩酊大醉的傅彪,没有人知道他瓶子里装的不是65度的二锅头。

        张裕葡萄酒某销售经理称,目前国外品牌的葡萄酒在中国只有极少数的市场份额,而且其中不乏赝品。

        为了适应中国消费者的普遍需求,葡萄酒在中国走了一条大众消费的路线。现在市场上我们可以找到十几块钱一瓶的葡萄酒。对于葡萄酒这一纯粹的舶来品,其贵族气质在中国已经荡然无存。

        有意思的是,在大多数外国平民品牌进入中国变成中产甚至高档品牌的情况下,葡萄酒走了一条相反的路。相关机构调研显示,至2010年,全球葡萄酒消费增长势头最强劲的国家依然为中国,增长率将达35.91%。在中国,贵族和平民之间的转化是很容易的。

        Broadway百老汇

        全世界都在感叹戏剧的不景气,但独独百老汇与伦敦西区却永远兴旺红火,人流鼎盛。有人曾在伦敦爱德华王子剧院门口观察过,这里即将演出《妈妈咪呀!(《Mamma Mia!》),2分钟内购票的10个观众中,3个英国人,不过来自乡下,从口音可以听出;7个外国人(其中有3名来自亚洲)中,2个头发全白的老太太,3个40岁左右的中年人士,还有两名很兴奋的小观众,但他们实在太小,不足4岁,可能把这里当成了游乐场。

        2002年6月22日,美国国家巡演团曾在中国上海持续演出22场《悲惨世界》。上海大剧院的演出广告如此写道:“《悲惨世界》,创造历史,首部中国上演的百老汇音乐剧。百老汇巨星康姆·威尔金森专程加盟,再度诠释冉·阿让。美国国家巡演团倾情演绎,上海大剧院震撼巨献。”

        把百老汇或伦敦西区音乐剧比做美国的春节联欢晚会,肯定有人不同意,那么好吧,暂时当做美国的《同一首歌》吧。这些音乐剧往往偏重于谈情说爱及幽默风趣,音乐轻松愉快,演出方式富丽堂皇(中国人会立刻联想到春晚),号称要让4岁到70岁的观众都能看懂,因而情节极其简单,场面极其华丽,表演非常夸张,假唱无所不在,在纽约或伦敦取得成功后,便开始全球走穴,大赚其钱,这一点又和《同一首歌》何其相像。

        Che Guevara切·格瓦拉

        明年是切·格瓦拉逝世40周年,但用什么语句才能勾勒出这名理想者的轮廓?他从亚马逊河河畔的麻风村走出来后,就毅然蓄起了一脸胡子,这把胡子现在被印在体恤上和招贴上,以至于让人分不清他和卡斯特罗,就如同有人误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古巴人。

        以贩卖纪念品为生的切·格瓦拉和那个理想主义的战斗者切·格瓦拉未必是同一个人,前者是流行旗帜,后者是精神导师。张广天依靠切·格瓦拉一举成名,化身成中国实验话剧的代表,多少说明大家都喜欢消费舞台上的故事,而不是格瓦拉自己撰写的日记。语录、时尚纪念品都可以成为被购买的对象,但不一定有人愿意掏钱去探索另一个人的精神。所以,在K房里高唱《阿根廷,别为我哭泣》的人,很可能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曾经存在3位贝隆夫人。

        作为潮流,“切”注定要成为一个肖像符号。他的头像被改造成蒙娜丽莎版、少女版、猿人版,开起了KUSO的反时尚玩笑。做过《切·格瓦拉》画传的师永刚承认这个事实:“切·格瓦拉代表的是热情与浪漫,还有不低头的热忱,然而在他的形象陷入资本的体系结构中之后,他不可避免地要以各种形式被反复转卖。”他不无遗憾地认为,切·格瓦拉即便没有被误读,也被消解了,他曾经是力量和旗帜,现在却被经营成一个品牌。或许,对于终其一生都不遗余力和过度的金钱与过度的消费划清界限的格瓦拉来说,这是他始料未及的。


        5楼2007-09-01 12:23
        回复
          EMBA

          EMBA被视为公款消费的Easy MBA。人人争上EMBA,为的是迅速积累社交资源,高校纷开EMBA课程,意在谋“财”而非谋“才”。

          借用明茨伯格的话,“EMBA与MBA的区别在于:招收更有经验的学员,建立在不脱岗的基础上,其余就没有多少区别了。换句话说,他们用错误的方式训练正确的人,然后得到错误的后果。这是因为他们大多数无法对这些人拥有的经验加以利用。”EMBA课程往往是商学院的摇钱树,但并非所有的美国顶尖大学都热衷于此,教学质量不高的EMBA课程,让他们担心损害学校声誉。

          自2002年8月正式批准开展EMBA试点后,中国的30余家管理学院陆续陷入招生混战。教学西方化、学员功利化、案例学术化、师资贫瘠化是当下中国EMBA教育的几个突出问题。

          “比起西方人,中国人更热衷于消费文凭,这背后包含着中国几千年来对教育的热爱,对学而优则仕的推崇。”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晓表达了不同的观点,社会精英人人扑向EMBA,虽然带着结交校友的一定目的,其本身无可厚非,“他们都是行为能力很强、有丰富经验、能承担风险、适合做私募的人,很难说他们的选择是非理性。”

          赵晓认为,中国人喜欢投资教育,喜欢消费文凭,恰恰证明我们是对的,我们是好的,我们是进步的。“如果说文凭消费有泡沫,标准在哪里?说房价有泡沫,按房价收益比超过10倍就是有泡沫,说股市有泡沫,股市市盈率超过20倍就是有泡沫,如果我们认为读EMBA的人有毛病,搞不好是我们自己有毛病。”

          虽然说有官员喜欢拿公款镀金,“读EMBA还算是用在了好的方面,最近的调查发现,中国的灰色收入可能高达4万亿,接近GDP的26%,中国的一个副县长,生个病,办个生日,一年都能收入上百万元,连修祖坟都是别人掏钱。”赵晓说,如果深究,EMBA并不仅仅是个消费问题,而是个政治经济学问题。


          8楼2007-09-01 12:26
          回复
            Yoga瑜珈

            全球练瑜珈的人群正以每年50%以上的速度递增,美国瑜珈练习者每年大约新增70万人,中国80%以上的健身馆都开设有瑜珈项目,30至300元不等的课时价格、4000元至1万元的会籍年费,把中国女人带到镜前看柔韧的自己,舒缓压力、对抗寂寞。

            哈达瑜珈、高温瑜珈、西方瑜珈、瘦身瑜珈、正念瑜珈……在广州的力美健健身俱乐部正佳分店,一周28节的瑜珈课程几乎场场满人。瑜珈教练叶子介绍,“大部分学员都是冲着减压和瘦身的目的来的,我不单只教他们做动作,更会讲解每一个动作的含义,让他们有心灵上的感悟,让身体从内而外地得到锻炼。”叶子说。她认为目前一些学员对瑜珈的误解主要是只把它当作减肥或者治疗失眠等的捷径,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不但与古老瑜珈的理念背道而驰,而且还容易在运动中受伤。瑜珈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帮助人类充分发挥潜能的体系,并不是简单的健身工具。

            有着5000年历史的瑜珈声称是世界上唯一绝无副作用的健康运动,在印度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瑜珈思想成为反殖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现在,70%的印度人练瑜珈,却很少人去瑜珈馆,因为这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以为可以用钱来消费健康追随时尚,像好莱坞超级明星一样保持青春不老,殊不知只有把瑜珈变成像吃饭喝水一样的生活需要,才有可能领悟真正的瑜珈精髓。


            18楼2007-09-01 12:46
            回复
              估计没人有耐心看完,哈哈


              19楼2007-09-01 12:46
              回复
                我汗 ……
                我管你写什么……
                我只管顶…


                20楼2008-04-06 16:40
                回复
                  2025-08-24 10:15:2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看完了,哈哈..有见地,顶、、、


                  IP属地:山东21楼2008-11-24 10: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