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言之有理,的确是有些可疑!大人可要奉符县将卷宗调过来重新审过?”
“不用了!我们亲自去一趟奉符县。”
“大人亲自前往,此案如有隐情,只怕会打草惊蛇。”公孙策担忧的说。
“公孙先生顾虑的对!这样,先给奉符县派去公文,就说本府不日前往奉符督查御砚制作之事。”
“是,大人,学生这就去办。”
两日后,包拯坐在奉符县的公堂之上,那知县刘道贵依照惯例向包大人汇报本县的公务,尤其着重汇报本年度御砚制作的进度情况。
“刘知县辛苦了!就快到进贡之日,本府心念御砚之事,多有叨扰。”包拯客套了一下,“本府还要前往工匠做工的现场去看看。”
“包大人还要亲往现场吗?”刘知县的这句话反应有些过度,公孙策不禁侧目看看他,刘知县自知失言,赶紧补充道,“下官只是觉得那开采现场乱石堆砌,尘土飞扬,怕大人去了多有不便。”
“御砚乃是朝廷贡品,丝毫马虎不得,有再大的不便,本府也应该前去看看。”
“是!是!大人说的是!下官这就去安排。”
等到刘知县告退之后,包拯与公孙策交换意见,“这刘大人似有可疑!”
“公孙先生也有此感觉?”包拯问道。
“是!前几日发生命案,并未没有找到尸首匆匆结案,按理和大人汇报公务时,多少应该提及,可是刘大人却只字未提,此其一;大人要去视察御砚,他又多加阻拦,不合常理,此其二。所以学生以为刘大人一定是想隐瞒什么事情。”公孙策分析道。
“是,先生所言正是本府所想。”包拯道,“明日,本府前往制砚现场仔细的看看。”
“大人不用学生陪同?”公孙策急忙说。
“本府另有一项重要的事情要交给公孙先生。”见公孙策着急,包拯也不多卖关子,“本府想你到坊间打探一些关于押司孙文之事。”
“是,学生遵命。”
“不用了!我们亲自去一趟奉符县。”
“大人亲自前往,此案如有隐情,只怕会打草惊蛇。”公孙策担忧的说。
“公孙先生顾虑的对!这样,先给奉符县派去公文,就说本府不日前往奉符督查御砚制作之事。”
“是,大人,学生这就去办。”
两日后,包拯坐在奉符县的公堂之上,那知县刘道贵依照惯例向包大人汇报本县的公务,尤其着重汇报本年度御砚制作的进度情况。
“刘知县辛苦了!就快到进贡之日,本府心念御砚之事,多有叨扰。”包拯客套了一下,“本府还要前往工匠做工的现场去看看。”
“包大人还要亲往现场吗?”刘知县的这句话反应有些过度,公孙策不禁侧目看看他,刘知县自知失言,赶紧补充道,“下官只是觉得那开采现场乱石堆砌,尘土飞扬,怕大人去了多有不便。”
“御砚乃是朝廷贡品,丝毫马虎不得,有再大的不便,本府也应该前去看看。”
“是!是!大人说的是!下官这就去安排。”
等到刘知县告退之后,包拯与公孙策交换意见,“这刘大人似有可疑!”
“公孙先生也有此感觉?”包拯问道。
“是!前几日发生命案,并未没有找到尸首匆匆结案,按理和大人汇报公务时,多少应该提及,可是刘大人却只字未提,此其一;大人要去视察御砚,他又多加阻拦,不合常理,此其二。所以学生以为刘大人一定是想隐瞒什么事情。”公孙策分析道。
“是,先生所言正是本府所想。”包拯道,“明日,本府前往制砚现场仔细的看看。”
“大人不用学生陪同?”公孙策急忙说。
“本府另有一项重要的事情要交给公孙先生。”见公孙策着急,包拯也不多卖关子,“本府想你到坊间打探一些关于押司孙文之事。”
“是,学生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