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海网(微博)8月29日讯 (海峡导报驻台记者 张燕娟)八小时持续演出,360度环绕式剧场,让演戏、看戏的人,都增添别样的人生体验。戏中透过一层接着一层的梦,折射恢弘的历史气度,关于现实,关于生命,关于爱情,关于哲学……
目前,在两岸艺术圈,只有台湾著名舞台剧导演赖声川做得到。也只有他,可以让当红艺人许晴、胡歌,甚至歌手李宇春,将自己的第一次舞台剧贡献出来。尤其李宇春,还推了上亿元的商演,跟着剧团奔波于两岸。
日前,结束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巡演,赖声川的剧场诗史《如梦之梦》回到台北,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演出,一票难求。近日,赖声川接受了导报驻台记者的专访。
关于大戏《如梦之梦》演员表现
肯定大陆演员精彩演绎
这是赖声川作品中,笑声最少的一部戏。有上百个人物,前后跨越80年,地点纵贯海内外,分为12幕90多场,以交叠往复的故事,将观众引入一个个连环梦境中。
整场演出,颠覆了传统舞台剧的模式,仿佛是一场宗教的转山仪式。一方面制造仪式性幻觉,另一方面却又在打破幻觉。在这种仪式中,两岸演员早就超越了地域的范畴,是一种哲学的存在。
导报记者(以下简称“记”):赖大师,这一次《如梦之梦》回台演出,算是圆了您自己的梦吧?
赖声川(以下简称“赖”):我是从台湾舞台走出来的,台北就像篮球队的主场,回到自己的主场很舒服。这次整个团队有非常多的演员来自大陆,在这里演出,他们也算是进入到这个台湾文化传承中。
记:您认为台湾跟大陆的观众,对这部戏的反响有何不同?
赖:并没有太多不同,差别很小,大家接受度是一样的,一样有深度,都能进入戏中所呈现的对生命的反思。
记:这部戏里有很多青年演员,第一次演舞台剧,包括胡歌、李宇春、许晴,谁的表现让您最意外?
赖:都不意外,也都很意外。让大陆演员能进入到我的体系,比想象中要快很多。像李宇春、胡歌、许晴,他们都是第一次演舞台剧,但他们的表现超乎想象。
当初制作人推荐李宇春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不赞成。我不想剧组里有个所谓的“偶像”,还要想演出时粉丝离她那么近,会不会怎样。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秒钟的困扰。其实作为歌手在舞台上唱歌,她是真情流露,但同时,她也在遮蔽真正的自己。可演舞台剧时,那层遮蔽就要拿掉,这很辛苦,更需要勇气。李宇春很聪明,很快掌握要领,进入戏中,有了惊艳的表现。
关于《如梦之梦》对观众的考验
不担心观众忍受不了8个小时
在《如梦之梦》中,每一个人物既是说故事者,也是特定情境中的角色。透过不同生命经验,尤其不停的人物死亡呈现,多角度呈现个体生命的丰富图景。
8小时看下来,你会哭,会笑,更会反思。故事的情绪,并不会过度张扬,却能让观众真的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对生命进行必要的省思。
就像赖声川说的:“《如梦之梦》能让观众在怀疑、思考中看见自己,当你走出剧场,会对人生的看法有所转化。”
记:这部戏是大戏,8个小时不仅考验导演、编剧,还考验观众。您会担心观众不好理解吗?
赖:从来不担心。很多人第一次来看这部戏,甚至有的从来没有看过舞台剧。我觉得也不太需要去教育他们说这部戏怎样怎样。一旦进入戏里,8个小时也很快。时间是一个相对的东西,如果一部戏你嫌它冗长,3分钟也是长。
记:您最想让观众得到什么样的感悟?
赖:不能对观众有什么要求。不过,看过的观众,总是会对生命重新检视一遍,对朋友、家人以及这个世界能有一种重新思考。
记:之前您曾说“每个人看这出戏,都会有自己的感悟”?
赖:这是一种整体的感觉。不少观众看完戏,第二天第三天都还沉浸在戏中,会再思考很多问题、细节。其实,戏本身就是一段旅程,可以让你开始看见自己,开始思考自己、生命以及世界。观看这样的演出,是一种特殊经验,让生命有一种特殊思考。看过《如梦之梦》后,很多人会收获对生命更深度的理解。
记:如果说这部戏是你人生经历的浓缩,您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赖:不是这样的。它毕竟是作品,作品跟自己人生的关系,未必是一个直接的关系。我并不是一个很自传性的作者,所以在我的任何戏里,要找到我的影子,不太容易。戏里角色都可能是我,也可能不是我。
而此次,《如梦之梦》是在直面生命和死亡。我不逼迫观众去思考,但我用一个很能接受的方式让他们自愿走入情境。人生确定发生的事只有一件,就是死亡。很多人看似在为生命打拼,到头来发现根本没珍惜生命。直到面对死亡,才懂珍惜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