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雄志结构的说法
潜龙背後的那柄刀,就是天绝僧,这几乎谈不上卖关子,您该想到的。
写作是很科学的事,我们必须掌握读者阅读时的心理起伏,只有把握准确,文章才能让人看完。如果要成为职业作家,这部份一定要做到,哪怕是短文、长文、小说、政论,我们都必须让人看完。至少看到作者为读者设定的段落。
英雄志比较难写的原因,在於它有很多「段落」,因为是多主角、大结构的故事,正因为读者的情绪会被「段落」打断,所以必须更加凝炼文字,这种痛苦在後期变得很明显。
不过从二十一後段开始,问题好转了。因为剧情开始启动了。
英雄志究竟是不是一部好的小说,一旦拿来质问作者,这真是既无聊又用心可议的问题,这无非是逼迫作者在「虚假谦卑」与「狂妄自大」做个表态,你问金庸,「你认为你自己是成功的文学家吗?」他应该会这样说;「我认为我需要努力的还很多,但我一直努力在做」。
我想,这些都不适用在我身上,我只是写出我希望表达的东西而已,好坏与否,留给别人评价,并希望评价的人也赶快买一本,这会让我感到更公平一些,至少不是被人白损的。
在这段时间里,有一点使我感到惊讶,每隔一段时间,我就必须出来为「结构松散」做解释,我必须说,英雄志的文字根柢或诗词歌赋、乃至於前後文字运用的差异的种种批评,我全都接受。但这本书是结构脉络非常清楚的小说,你不能因为下一章没有「卢云」这两个字,就说它结构松散,这只会让作者觉得过於意外而无法继续创作。因为作者会深深思考;「糟了,这样都看不懂,那剩下来的怎麼办?」
也就是说,当某些读者说出让人太过意外的话,作者会困惑不已,这本书到底要写给什麼人看?如果武侠原来是童书,那请恕他投错了行,写错了方向,弄错了读者,可如果这本该是成年人的阅读物,而不巧儿童闯入期间,那就请孩子们保持一个有礼貌的好学生态度,静静听一听别人怎麼说?这是一个人看一本小说最根本态度,也是一个人在公开场合评价别人作品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因为我们不能说「鹿原来是马」!它本就不是马!
理解英雄志的结构,决定了一个读者对待这本书的态度,「废话到底多不多」?相信我,这本书绝没有任何的「主题松散」或「结构松散」,这本书不是天龙八部,也不需要与之相比,「英雄志」从头到尾只有一个极刚性的主题,且这本书的结构只有一个,全书从第一册到目前的第二十一册,完全服从於最初创造的结构(真龙/潜龙),这是用了极大的心力来建构的。
鹿就是鹿,马就是马,如果指鹿为马而天下共迎之,不啻也是文学灭亡的时刻了。
二、对红楼梦的攀附与回应
有一部日本剧,叫做「一公升的眼泪」,风靡了台湾的老妇少女,感动得家庭主妇连饭也不做了,丈夫陪太太一起哭,因为肚子真饿。诸位,有没有比这部「一公升的眼泪」更让我感动的作品呢?
有的,不过不是电视剧,仅是一段对白。
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说:「那株草也真好笑,居然这样说了……受了他(石头)的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一遭……」
「但就把我这一生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
一生的眼泪,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林黛玉死时的描述,高鹗做到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他明确把握了曹雪芹的精髓,从木石前盟到金玉之盟,高鹗为红楼梦做了一个极大胆的改写,藉此将故事推到了悲剧的顶峰,也让红楼梦的主题爆发,同时使贾宝玉得到世俗以外的结局。
无材补天的石头,以及不过就是一株草的林黛玉。这个比喻,让我们这帮「无材」、「补天」的庸男俗女都掬一把泪。
不必怀疑,红楼梦确实超过水浒,我爱水浒,是爱它的反社会主题带来的冲撞雨撕烂虚假的痛快,我爱「石头记」,爱的却是那「超社会」的升华与解脱。事实上,曹雪芹准备了一百另八个女人,预备与水浒的一百另八好汉比一比,纵然水浒传是英雄的故事,这还是比得过的。
潜龙背後的那柄刀,就是天绝僧,这几乎谈不上卖关子,您该想到的。
写作是很科学的事,我们必须掌握读者阅读时的心理起伏,只有把握准确,文章才能让人看完。如果要成为职业作家,这部份一定要做到,哪怕是短文、长文、小说、政论,我们都必须让人看完。至少看到作者为读者设定的段落。
英雄志比较难写的原因,在於它有很多「段落」,因为是多主角、大结构的故事,正因为读者的情绪会被「段落」打断,所以必须更加凝炼文字,这种痛苦在後期变得很明显。
不过从二十一後段开始,问题好转了。因为剧情开始启动了。
英雄志究竟是不是一部好的小说,一旦拿来质问作者,这真是既无聊又用心可议的问题,这无非是逼迫作者在「虚假谦卑」与「狂妄自大」做个表态,你问金庸,「你认为你自己是成功的文学家吗?」他应该会这样说;「我认为我需要努力的还很多,但我一直努力在做」。
我想,这些都不适用在我身上,我只是写出我希望表达的东西而已,好坏与否,留给别人评价,并希望评价的人也赶快买一本,这会让我感到更公平一些,至少不是被人白损的。
在这段时间里,有一点使我感到惊讶,每隔一段时间,我就必须出来为「结构松散」做解释,我必须说,英雄志的文字根柢或诗词歌赋、乃至於前後文字运用的差异的种种批评,我全都接受。但这本书是结构脉络非常清楚的小说,你不能因为下一章没有「卢云」这两个字,就说它结构松散,这只会让作者觉得过於意外而无法继续创作。因为作者会深深思考;「糟了,这样都看不懂,那剩下来的怎麼办?」
也就是说,当某些读者说出让人太过意外的话,作者会困惑不已,这本书到底要写给什麼人看?如果武侠原来是童书,那请恕他投错了行,写错了方向,弄错了读者,可如果这本该是成年人的阅读物,而不巧儿童闯入期间,那就请孩子们保持一个有礼貌的好学生态度,静静听一听别人怎麼说?这是一个人看一本小说最根本态度,也是一个人在公开场合评价别人作品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因为我们不能说「鹿原来是马」!它本就不是马!
理解英雄志的结构,决定了一个读者对待这本书的态度,「废话到底多不多」?相信我,这本书绝没有任何的「主题松散」或「结构松散」,这本书不是天龙八部,也不需要与之相比,「英雄志」从头到尾只有一个极刚性的主题,且这本书的结构只有一个,全书从第一册到目前的第二十一册,完全服从於最初创造的结构(真龙/潜龙),这是用了极大的心力来建构的。
鹿就是鹿,马就是马,如果指鹿为马而天下共迎之,不啻也是文学灭亡的时刻了。
二、对红楼梦的攀附与回应
有一部日本剧,叫做「一公升的眼泪」,风靡了台湾的老妇少女,感动得家庭主妇连饭也不做了,丈夫陪太太一起哭,因为肚子真饿。诸位,有没有比这部「一公升的眼泪」更让我感动的作品呢?
有的,不过不是电视剧,仅是一段对白。
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说:「那株草也真好笑,居然这样说了……受了他(石头)的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一遭……」
「但就把我这一生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
一生的眼泪,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林黛玉死时的描述,高鹗做到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他明确把握了曹雪芹的精髓,从木石前盟到金玉之盟,高鹗为红楼梦做了一个极大胆的改写,藉此将故事推到了悲剧的顶峰,也让红楼梦的主题爆发,同时使贾宝玉得到世俗以外的结局。
无材补天的石头,以及不过就是一株草的林黛玉。这个比喻,让我们这帮「无材」、「补天」的庸男俗女都掬一把泪。
不必怀疑,红楼梦确实超过水浒,我爱水浒,是爱它的反社会主题带来的冲撞雨撕烂虚假的痛快,我爱「石头记」,爱的却是那「超社会」的升华与解脱。事实上,曹雪芹准备了一百另八个女人,预备与水浒的一百另八好汉比一比,纵然水浒传是英雄的故事,这还是比得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