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机游戏吧 关注:2,140,654贴子:25,871,100

二战中日两军的伙食(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抗战结束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历史事实已经被后人有意或者无意的忘记。现在很多中国年轻人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国军真没用,一对一打不过日本人。
不错,当时的国军一对一还真打不过日本人,但这并不是一句国军没用就可以概括的,而是因为中国的军力和国力都远远落后于日军这个现实所决定的。
目前中国论坛上面应该没有关于日本二战野战食品的介绍
,老萨就敢为人先,写给大家看一看。
这一篇,老萨就来说说日本和中国士兵在抗战中伙食的区别,由此让大家看看差距。


1楼2013-08-27 11:45回复
    日本武士因为身份是军人,要时刻应付艰苦的作战,所以他们被训练为不在乎饮食的好坏。古代日本武士往往吃1个饭团就当做 一餐饭。

    【饭团里面好像还会包梅子,外面包肉类或者紫菜之类的营养应该不成问题 】


    2楼2013-08-27 11:46
    回复
      2025-11-07 09:30: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triangle_369
      老近卫军9到了日俄战争期间,日军的口粮已经不错了。士兵携带的一天口粮,基本为干米饭650克或者饼干600多克,一个250克的牛肉罐头或者鳟鱼罐头,还有干蔬菜,腌制的鱼肉,鱼干,干萝卜丝,福神渍,干海带,酱油,味增,清酒等等。
      【肉食禁令直到明治时期才解除】
      中国大陆有种错误的看法,就是二战日军的口粮很差。诚然,日军在二战后期因为部分军队,尤其是太平洋群岛上的日军补给被切断,导致出现大量饿死人甚至吃人的情况,口粮自然不可能好。
      不过实事求是的说,在整个抗战中的中国战场的日军口粮是相当不错的。除了少数日军因为孤军深入导致后勤极度困难(比如从上海杀到南京),基本
      不存在吃喝艰难的情况。
      有些文章中列举如下:
      一位入伍前在横滨当造船厂工人的新兵说:“在我入伍的第一天,我们吃到了一顿特殊的美餐,红小豆煮粘米饭,但是就在我们吃饭的时候,上司发话说:‘这是你们吃到的最后一顿好饭了,从今之后一切都会变得严酷起来。’”后来,陆军和海军新兵们通常所吃的早餐就是凉米饭加咸菜以及一杯冰冷的茶,而且要极快地吃完,以便赶回去继续军事操练。午餐可能是米饭加上一点肉或鱼,晚饭则不过是一碗汤加上一点点米饭和蔬菜。


      5楼2013-08-27 11:46
      回复

        --------------------日军的饮食是一个完整而且科学的体系,是经过 半个多世纪的研究
        和验证定下来的,比国军要先进了几十年。


        7楼2013-08-27 11:47
        回复
          抗战期间日本伙食标准
          1938年4月15日,日本陆军发布了《军人战时给予规则细则改正》,对军人在
          口粮定量标准进行了修正。日本军方根据近一年以来在中国的实际作战经验,提高了日军士兵伙食和肉类的定量标准,如此制定了日军之后7年多的标准伙食。
          日军基本伙食定量为:
          精米660克(约等于13两)
          精麦210克(约等于4两)
          鲜肉210克
          蔬菜600克
          泽庵60克
          酱油0.08升
          味增75克
          盐5克
          砂糖20克
          茶叶3克
          清酒0.4升或者甜食120克
          香烟20支
          特殊定量(主要用于战斗期间)
          精米580克
          饼干或者压缩干粮230克
          罐头肉150克或者干肉60克
          干菜120克
          梅干或福神渍45克【你可以把福神渍想象成糖醋榨菜】
          酱油粉30克或者浓缩酱油40克
          味增粉30克
          盐5克
          砂糖20克
          茶叶3克
          营养食品45克
          清酒,甜食,香烟同上面一致


          8楼2013-08-27 11:47
          收起回复
            替换定量
            另外还有一种替换定量,主要针对战时物资不足提供上面两种定量的替换。
            以主食为例,精米870克或者
            面包1020克 或者饼干690克 或者压缩干粮60克
            或者精谷物900克,也就是说这里面五种都是可以替换的。
            肉类则包括:熏肉80克或者鸡蛋180克
            腌菜包括:盐渍或
            糠渍酱菜120克
            调料类为:味增150克或者盐0.08升或者调味汁0.08升
            可以说,日军战时的饮食水平是相当高的,不但主食定量很高,而且有大量肉类作为副食,同时
            还 提供了适合日本人口味的腌菜,味增,甜食等各种东西。
            日军战时的口粮基本兼顾了日常行军和战斗期间人体所必须的热量,维生素,蛋白质需要
            ,更接近于日本人平时的餐饮习惯,同西方军队有着极大的不同,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的。


            9楼2013-08-27 11:47
            回复

              --------------平时精米的运输通过汽车,轮船,火车,每次运输量是很大的。对于这种
              山地地形,日军就只能使用马匹运输,运输量就大为减小了。日本士兵用大米饭逗中国的小孩子,当时大米饭对小孩是很有吸引力的,因为连中国士兵也吃不上大米。


              10楼2013-08-27 11:48
              收起回复
                抢个楼
                   --来自助手版贴吧客户端,目的是凑15字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3-08-27 11:48
                回复
                  2025-11-07 09:24: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主**米:所谓精米就是精磨后的精白大米,是指去到糠皮和糊粉层的大米。日本古代农业技术是比较落后的,粮食产量也不高。普通农民为了糊口,只能吃舂过一次糙米。糙米的口感和精米有明显不同,糙米去壳后仍保留存些许外层组织,故而口感较粗,质地紧密,煮起来也比较费时,但比较容易填饱肚子。
                  在古代日本,能够吃到加工过2,3次以后的精米的,只有少数贵族,大名以及一等武士(大名身边的亲信内臣)。
                  直到18世纪,由于日本国内稻米连续丰收,人口又不多,导致粮食过剩。此时日本人敢于浪费一些粮食,普遍将糙米精加工搞成精米,连普通的武士和农民也开始吃了。精米的口感很好,一吃就爱吃,越吃越爱吃。不知不觉中,日本国内开始了一个所谓精米热。老百姓把精米尊称为银舍利子。遗憾的是,日本并不是每年都有这样的丰收,大部分年份普通老百姓只能吃糙米,少量精米只能留在接待客人或者重要宴席的时候吃一下。
                  精米是贵族和大名的食物,也是身份的象征。但可笑的是,由于大名们长期吃精米,吃不到糙米的米糠上面富含的许多维他命、矿物质与膳食纤维,导致普遍出现可怕的脚气病(缺乏维生素B导致)。在不知道维生素为何物的古代,脚气病是一种无法控制的绝症,一些大名还因此丧命。
                  日本近代明治维新以后,军人成为全国最重要的人,自然不能吃农民的糙米,而必须吃最好的精米。这样一来反而给日军官兵带来极大的麻烦。据统计,甲午战争中,有百分之二十的日军死亡病例,是因为脚气病导致的。
                  随后的八国联军侵华中,参战的2万日军只有300多人战死,900多人受伤,但居然有2300多人患上脚气病不能作战。
                  直到西方医学家在1912年发现了脚气病致病原因以后,日军才恍然大悟。他们本来想将精米完全改为糙米,但已经吃惯了口感极佳精米的日军官兵几乎全部强烈反对。当时日本农村很多年轻农民尚且不能经常吃到精米,在残酷的新兵训练中,他们唯一的乐趣就是吃精米饭。现在如果连这点乐趣也没有了,那真的只能毫无乐趣,形同苦行僧了。
                  况且精米做饭还有用水较少,易于长期存放的特点,所以日本官兵们以这两个借口去闹,看起来是很有道理的。
                  日本军部无奈,只好下令禁止官兵以精米作为主食,每天吃的精米中,必须加上百分之三四十的糙米或者大麦。
                  可以看到,日军一天定量中精米高达13两,精麦也高达4两,光是主食就已经有870克,接近一公斤了。这个标准是相当高的!
                  现在北朝鲜陆军士兵因为国内严重的农业问题,平时吃饭几乎没有副食,所以主食量特别高,也不过每天只有800克。二战中,日军的标准
                  比现在的北朝鲜士兵还要高,但日军 却有着相当丰富的副食,这些副食本身有着很高的热量。


                  12楼2013-08-27 11:48
                  收起回复
                    精麦
                    至于精麦,一部分是日本自产的麦子,另一部分则从美国和欧洲进口。当时日本每年和美国有大量的贸易,这也是美国在抗战开始后,不同意经济制裁日本的原因之一。
                    大麦不是单独吃的,而是混在精米中煮,目的很简单,就是防止脚气病。

                    --------------这种饼干口感同现在超市出售的饼干相比,自然要差多了。不过还是很压饿的,是很实际的食物。但作为日本人,还是很喜欢吃热饭的。只要有条件,他们尽量还是把米饭烧熟,哪怕
                    是在泥泞不堪的前线。


                    13楼2013-08-27 11:48
                    回复
                      吃不饱怎么打胜仗?


                      14楼2013-08-27 11:48
                      回复
                        饼干
                        饼干,这里的饼干不是今天的压缩饼干,而是普通的饼干,类似于今天中国市面上那种饼干。在918事变之前,日军的饼干同美国军队的饼干没有什么不同,甚至原料面粉都是从美国进口的。
                        可是美军的作战区域,却和日军有着明显的不同。日军当时的作战区域已经定为中国大陆地区,尤其是中国的北方,东北,华北地区。这些地区水资源不足,很多地方缺水。而美国面粉的特点是粘性不足,容易吸收水分。所以日军士兵在日俄战争中大量吃这种饼干的结果就是,非常口渴,但又找不到干净的水源,导致战斗力大减。
                        同时,中国的公路水平差,运输车辆,无论是汽车还是马车在路上都会剧烈颠簸。这些粘性不足,相对较脆的饼干很容易在运输途中就脆裂,导致无法整块食用。
                        而且中国东北华北地区秋冬季比较寒冷,华中地区又多阴雨天气,这种饼干容易吸水,一旦遭遇雨雪哪怕吸一点水以后也会溶解成面团,根本无法食用。
                        其实这些也都是其次的,日军官兵在日俄战争开始大量食用饼干,他们最抱怨的是饼干口感非常不好,吃饼干如同嚼蜡。日军官兵普遍厌恶这种美国面粉制作的饼干,甚至私下用饼干向东北的中国老百姓换大米食用。
                        日俄战争结束以后,日本军方针对这些问题,改为进口粘性高,营养更丰富,口感也比较好的欧洲面粉。用这种面粉成的饼干基本解决了以上的问题,满足了作战需要和日本人的口感。
                        同时,这种饼干同当时日本民间饼干也有一定的区别,为了补偿士兵消耗的体力,饼干烤制的时候还加入了芝麻,米粉,土豆粉等材料。
                        饼干由于不需要烧煮,也是二战中日军士兵作战时最长吃的主食。日军制作的饼干,每块100克左右,6块为一天的主食量,战时包装为60块一铁箱。

                        ---------------------膨化糙米没有味道,吃它只是为了活命而已。至于营养口粮有很多包装,下图就是
                        其中一种。由于中国人和日本人的饮食不像白人那种吃肉吃奶动物那样高油高脂肪,所以往往需要营养口粮给与补充。

                        压缩干粮
                        日军的压缩干粮在整个二战中算是独树一帜。
                        日军制式压缩干粮为1931年正式定型的,研发期间由于遭遇很多技术难题,前后居然用了7年之久。
                        压缩干粮的主要原料是脱水膨化糙米,也就是普通糙米经过压榨膨化而成。这种膨化糙米易于保存和食用,无需再次烧煮,淀粉含量高,是很好的压缩食品,在当时世界其他国家是没有的。
                        不过,膨化糙米的致命缺点在于根本没有味道,必须食用各种有味道的副食和甜食调味后才可以吃。
                        不然,真的只能捏着鼻子往下咽了。
                        营养口粮
                        营养口粮类似于今天解放军的精力口粮,主要用于弥补体内大量的热量消耗。根据日军战前研究,在极端情况下,日军普通士兵一天消耗热量可能超过4000大卡。如果连续持续这样的消耗,单靠日军的正常伙食,恐怕无法有效弥补热量的损失。
                        这也是营养口粮被日军发明的原因。
                        日军的营养口粮有很多种,但原料大体相同,都是以奶粉,酵母,麦芽糖,葡萄糖压制而成的高热量食物。以1号营养口粮为例,它还添加了可可粉,食用椰子油,每块仅重8克,热量却高达600卡,一天吃10块就足以满足任何的热量消耗。
                        除了1号以外,还有
                        2号,3号等好几种。


                        15楼2013-08-27 11:50
                        收起回复

                          --------------------日本人也很喜欢鲜肉,他们每到一处就把中国农民的牛,猪,羊,鸡,鸭扫荡一空。日军相当喜欢吃中国的鸡肉,也许是因为中国农民养鸡很多的原因。电影《地道战》中,民兵队长从地道出来的时候,上面的鬼子正在兴冲冲的煮一只鸡。这个鬼子很贪心,让一个伪军替他把鸡毛拔完以后,就赶伪军出去,不远跟他分享鸡肉。结果这个伪军反而因此保住了性命。日本的军用罐头都是采用这种大和煮的方法,也就是将肉和土豆,牛蒡,胡萝卜一起煮,并且放入少许砂糖,酱油调味。

                          【大和猪
                          副食
                          肉类包括:鲜肉,罐头肉,干肉,也包括鸡蛋
                          鲜肉
                          鲜肉顾名思义是新鲜的肉食,日军在作战期间,如果作战区域比较靠近自己的控制区和补给线,比如短时间的扫荡战,控制区内的调动行军,一般可以
                          供给新鲜的肉食。
                          这些新鲜的肉食就五花八门了。由于日本本土远离中国大陆,所以从国内运送鲜肉显然不现实,也没有这个必要。鲜肉基本都在中国大陆本地征收(也就是抢夺),日本人在汪伪政权控制区主要采用所谓购买的方式,也就是用基本一钱不值的军票向老百姓,商人,甚至汪伪政权进行购买。在国军控制区,日军基本就是赤裸裸的抢劫,一旦遭遇老百姓反抗往往就杀人放火。
                          东史郎在日记中写出了一些日本兵的心声:在我们眼中,中国人还不如一头猪。杀死一头猪至少可以吃肉,杀死一个中国人,有什么用?
                          所以日军的鲜肉种类很多,有中国农民饲养较多的鸡鱼猪肉,也有随意杀死中国农民的耕牛得到的牛肉,以及中国北方较多的羊肉,南方较多的鸭肉等等。
                          总体来说,日军通过这种手段,在鲜肉供应方面还是问题不大的。
                          除非他们驻扎的地方实在过于贫穷,比如山西山东的一些山区,河南饥荒区域。当地老百姓连饭也吃不上,吃肉就更不用说了。这样一来,这些地方的鲜肉多通过兵站从其他临近的日占区调运,因为总有比较富裕的地方。


                          16楼2013-08-27 11:50
                          收起回复
                            “国军真没用,一对一打不过日本人”这句话年轻人常说?怎么从开头就在造假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3-08-27 11:51
                            收起回复
                              2025-11-07 09:18: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调味料
                              日本料理虽然清淡,日本人其实还是很喜欢吃
                              有滋味的东西,所以日军的调味料是很多的。
                              味增:
                              味噌是一种调味品,日式大豆酱,以营养丰富味道独特而风靡日本。味噌最早发源于中国,它是豆类通过霉菌繁殖发酵而制成的,同中国的豆瓣酱、黄豆酱、豆豉等非常相似。据说,它是由唐朝鉴真和尚传到日本的。
                              在日本,主要以味噌汤的方式食用味噌,此外在蒸鱼、肉、蔬菜时加入味噌、糖、醋等拌和的调味料,能使菜的味道更鲜美,经常食用有利于身体健康。据说日本人的长寿就与经常食用味噌有关。味噌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脂肪、糖类以及铁、钙、锌、维生素B1、B2和尼克酸等营养物质。日本人对味噌的喜爱程度可以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如果缺少味噌,日本料理的风味会逊色不少。日本面条每年销售在100亿份以上,其中至少有50%是味噌风味。当时日本的调味品市场有着世界各地的调味料,但味噌对日本人而言是不可缺少的。
                              由于味增每天都要消耗不少,日军野战部队一般以70公斤一桶来运输。在最前线由于方便运输,则采用15公斤的小桶,一个辎重兵就可以抗动了。
                              日军也装备一些可以速溶的味增粉,以作为一线激战时候使用。这种粉用防水纸包装,每包分量为30克,正好是一天的分量,可以由单兵自己带着,这样携带和煮食都方便的多。
                              除此以外,还制作了块状味增,罐头装味增等,总之各种花样都有,针对各种作战情况。
                              酱油:
                              酱油也是日本人每餐必备的调味料。真正的液体状的酱油出现在北魏公元220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中,称作“酱清”、“豆酱清”、“酱汁”、“清酱”。
                              在公元755年以后,中国酿造酱油技术由鉴真大师传入日本。日本酱油同中国酱油一样,都是使用大豆(或脱脂大豆),小麦(或麸皮)为原料酿造,是标准的酿造酱油,对人体不但没有危害,反而会有很多营养补充。
                              日本酿造酱油的周期比较长,一般在6个月以上。日本人的口味是比较淡的,所以酱油作为日本人主要的调味料之一,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日本战时酱油使用15.5公斤的大桶装盛,由于携带的原因,酱油也制作出了酱油粉和所谓浓缩酱油。酱油粉又称粉末酱油,是以鲜酱油为基本原料,添加其它辅料,利用原料风味的相乘作用通过调香、调色、调鲜,喷雾干燥而成的一种固体酱油。酱油粉采用罐头包装,里面一般装有4袋750克酱油粉,或者5袋600克酱油粉。
                              浓缩酱油是固体酱油,也是以罐头装盛,每个罐头重423克,一箱装32罐。因为罐装易携带,它是一线作战时候主要使用的酱油。食用时候,只要用水化开就成为液态酱油。

                              -------------------日本人离不开味增,上图是味增豆腐汤。因为每个母亲制作味增的方法都有少许不同,所以远在海外的日本人都以怀恋味增的味道来表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酱油也是这样,日本酱油全部是
                              酿造酱油,而中国现在则到处都是对人体有害的化学酱油。在国外超市,大部分酱油都是 日本的,中国酱油除了中国人以外,老外基本不购买。下图是日军的酱油桶。


                              19楼2013-08-27 11: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