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军抗战十大名将
一、杜聿明(1904—1981)
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生于陕西米脂县东区吕家碱杜家湾。
1937年,国民政府建成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杜聿明被委任第一任团长。此前,1932年杜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旅旅长(后为第二十五师副师长)。1933年2月,日寇兵分三路进攻热河,第二十五师奉命从徐州、蚌埠一带开往通县集结阻击敌人。3月9日,第二十五师抵达石匣镇,杜聿明与师长关麟征到古北口与东北军接洽防务,占领古北口南城东西两侧高地。3月10日,日军西义第一军第八师团及骑兵第三旅团进占古北口关口,向第二十五师阵地进攻。关麟征在指挥张耀明第七十五旅反攻争夺一高地时负伤,杜聿明代理师长职务,指挥全师官兵继续与日寇浴血战斗。
“八•一三”淞沪抗战时,杜聿明率装甲兵团第1营的2、4两连,在上海汇山码头协同步兵阻击企图登岸的日军,经过激战,日军登岸的企图终未得呈。
1938年12月,装甲兵团撤至湖南湘潭整训,不久扩编为第200师,杜聿明任师长。同年12月,第200师扩编成新编第11军,杜任副军长,移驻广西全州。不久,改番号为第5军,杜升任军长,下辖戴安阑第200师,邱清泉新编第22师和郑洞国荣誉第1师。
1939年11月17日,为截断我西南国防交通线,日寇在防城、北海登陆,进占钦州,发起对华南的攻击。
11月24日,号称“钢军”的日军板垣第5师团之中村正雄12旅团进占南宁,一个月后,又攻陷桂南战略要地昆仑关。12月16日,杜聿明奉命率第5军反攻昆仑关。杜聿明向重庆统帅部提出自己的建议“乘敌孤军深入后援未及之时,集结优势兵力,配合地方民众,迅速反攻,以击破侵敌而恢复国际之重要交通。”
12月16日晨,杜聿明奉命率第五军对邕宾路的正面攻击,在光行攻破昆仑关及八塘附近之敌。杜召集集团长以上会议,宣读作战部署。
12月18日拂晓反攻开始,在战车、炮火掩护下,第5军对昆仑关守敌发起猛烈攻击。郑洞国荣誉第1师担任主攻,与日寇展开白刃战,首先占领了仙女山。当夜各部乘胜进行夜袭,占领了昆仑关。可是,19日午后,日军在大批飞机掩护下发动反攻,昆仑关又被敌夺去。此后,双方反复争夺,伤亡惨重。杜聿明亲临前沿阵地指挥战斗,他运用灵活战术,机动作战,随时调整作战部署,成功地包围了昆仑关敌。日军凭着“钢军”武士道精神和所占优势地形,顽固抵抗。杜聿明经过缜密的分析,决定采取“要塞式攻击法”,稳扎稳打,缩小包围圈,一口一口地吃掉敌人。从23日起,敌虽增援2个大队的兵力,旅团长中村正雄亲自督战,也不能挽回败局,反被当场击毙。第5军相继攻克同兴堡、罗塘堡、653高地。第200师师长戴安澜亲自督军奋战昼夜,前赴后继,终于夺取了界首阵地。杜聿明情不自禁欢呼:“昆仑关大门打开了!”31日,邱清泉新22师以凌厉攻势突入昆仑关,这次战役遂以中国军队的重大胜利而告结束。日军1个旅团长、2个联队长、3个大队长被击毙,班长以上军官死亡达85%以上,士兵死亡4000人,被俘100余人。旅团长中村正雄临死前
在日记本上写道:“帝国皇军第5师团第12旅团,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获得了‘钢军’的称号,那是因为我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但是,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支比俄更强的军队……”捷报传出,举国欢腾,全国各地记者纷纷前来采访。当时《中央日报》在题为《记杜聿明将军》的文章中称“我国机械化部队开始歼敌,则杜将军聿明督率始,在昆仑关大捷后,敌人开始认识到,我国军队已踏入世界近代军队行列。”
41年2月,杜聿明作为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成员,赴缅甸、印度、马来西亚作军事考察。杜聿明在考察报告书中指出:日本截断滇缅公路,是为了达到夺取英殖民地,又封锁中国的目的,英两军为确保仰光海港,应集结主力在缅甸边境预先构筑阵地采取决战防御。当时正在缅甸的英国驻新加坡总督波普汉中将看了这份报告书,不觉大吃一惊,问杜:“象你这样富有理智而又刚强果断的将领,中国有多少?”杜聿明自豪地回答:“俯拾皆是。”波普汉中将听后,两脚一并,给杜聿明行了个军礼,说:“那末,胜利属于你们!”
一、杜聿明(1904—1981)
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生于陕西米脂县东区吕家碱杜家湾。
1937年,国民政府建成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杜聿明被委任第一任团长。此前,1932年杜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旅旅长(后为第二十五师副师长)。1933年2月,日寇兵分三路进攻热河,第二十五师奉命从徐州、蚌埠一带开往通县集结阻击敌人。3月9日,第二十五师抵达石匣镇,杜聿明与师长关麟征到古北口与东北军接洽防务,占领古北口南城东西两侧高地。3月10日,日军西义第一军第八师团及骑兵第三旅团进占古北口关口,向第二十五师阵地进攻。关麟征在指挥张耀明第七十五旅反攻争夺一高地时负伤,杜聿明代理师长职务,指挥全师官兵继续与日寇浴血战斗。
“八•一三”淞沪抗战时,杜聿明率装甲兵团第1营的2、4两连,在上海汇山码头协同步兵阻击企图登岸的日军,经过激战,日军登岸的企图终未得呈。
1938年12月,装甲兵团撤至湖南湘潭整训,不久扩编为第200师,杜聿明任师长。同年12月,第200师扩编成新编第11军,杜任副军长,移驻广西全州。不久,改番号为第5军,杜升任军长,下辖戴安阑第200师,邱清泉新编第22师和郑洞国荣誉第1师。
1939年11月17日,为截断我西南国防交通线,日寇在防城、北海登陆,进占钦州,发起对华南的攻击。
11月24日,号称“钢军”的日军板垣第5师团之中村正雄12旅团进占南宁,一个月后,又攻陷桂南战略要地昆仑关。12月16日,杜聿明奉命率第5军反攻昆仑关。杜聿明向重庆统帅部提出自己的建议“乘敌孤军深入后援未及之时,集结优势兵力,配合地方民众,迅速反攻,以击破侵敌而恢复国际之重要交通。”
12月16日晨,杜聿明奉命率第五军对邕宾路的正面攻击,在光行攻破昆仑关及八塘附近之敌。杜召集集团长以上会议,宣读作战部署。
12月18日拂晓反攻开始,在战车、炮火掩护下,第5军对昆仑关守敌发起猛烈攻击。郑洞国荣誉第1师担任主攻,与日寇展开白刃战,首先占领了仙女山。当夜各部乘胜进行夜袭,占领了昆仑关。可是,19日午后,日军在大批飞机掩护下发动反攻,昆仑关又被敌夺去。此后,双方反复争夺,伤亡惨重。杜聿明亲临前沿阵地指挥战斗,他运用灵活战术,机动作战,随时调整作战部署,成功地包围了昆仑关敌。日军凭着“钢军”武士道精神和所占优势地形,顽固抵抗。杜聿明经过缜密的分析,决定采取“要塞式攻击法”,稳扎稳打,缩小包围圈,一口一口地吃掉敌人。从23日起,敌虽增援2个大队的兵力,旅团长中村正雄亲自督战,也不能挽回败局,反被当场击毙。第5军相继攻克同兴堡、罗塘堡、653高地。第200师师长戴安澜亲自督军奋战昼夜,前赴后继,终于夺取了界首阵地。杜聿明情不自禁欢呼:“昆仑关大门打开了!”31日,邱清泉新22师以凌厉攻势突入昆仑关,这次战役遂以中国军队的重大胜利而告结束。日军1个旅团长、2个联队长、3个大队长被击毙,班长以上军官死亡达85%以上,士兵死亡4000人,被俘100余人。旅团长中村正雄临死前
在日记本上写道:“帝国皇军第5师团第12旅团,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获得了‘钢军’的称号,那是因为我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但是,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支比俄更强的军队……”捷报传出,举国欢腾,全国各地记者纷纷前来采访。当时《中央日报》在题为《记杜聿明将军》的文章中称“我国机械化部队开始歼敌,则杜将军聿明督率始,在昆仑关大捷后,敌人开始认识到,我国军队已踏入世界近代军队行列。”
41年2月,杜聿明作为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成员,赴缅甸、印度、马来西亚作军事考察。杜聿明在考察报告书中指出:日本截断滇缅公路,是为了达到夺取英殖民地,又封锁中国的目的,英两军为确保仰光海港,应集结主力在缅甸边境预先构筑阵地采取决战防御。当时正在缅甸的英国驻新加坡总督波普汉中将看了这份报告书,不觉大吃一惊,问杜:“象你这样富有理智而又刚强果断的将领,中国有多少?”杜聿明自豪地回答:“俯拾皆是。”波普汉中将听后,两脚一并,给杜聿明行了个军礼,说:“那末,胜利属于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