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聚会吧 关注:523贴子:56,461

国军10大抗日悍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央军抗战十大名将 
一、杜聿明(1904—1981) 
  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生于陕西米脂县东区吕家碱杜家湾。 
  1937年,国民政府建成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杜聿明被委任第一任团长。此前,1932年杜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旅旅长(后为第二十五师副师长)。1933年2月,日寇兵分三路进攻热河,第二十五师奉命从徐州、蚌埠一带开往通县集结阻击敌人。3月9日,第二十五师抵达石匣镇,杜聿明与师长关麟征到古北口与东北军接洽防务,占领古北口南城东西两侧高地。3月10日,日军西义第一军第八师团及骑兵第三旅团进占古北口关口,向第二十五师阵地进攻。关麟征在指挥张耀明第七十五旅反攻争夺一高地时负伤,杜聿明代理师长职务,指挥全师官兵继续与日寇浴血战斗。 

  “八•一三”淞沪抗战时,杜聿明率装甲兵团第1营的2、4两连,在上海汇山码头协同步兵阻击企图登岸的日军,经过激战,日军登岸的企图终未得呈。 
  1938年12月,装甲兵团撤至湖南湘潭整训,不久扩编为第200师,杜聿明任师长。同年12月,第200师扩编成新编第11军,杜任副军长,移驻广西全州。不久,改番号为第5军,杜升任军长,下辖戴安阑第200师,邱清泉新编第22师和郑洞国荣誉第1师。 
  1939年11月17日,为截断我西南国防交通线,日寇在防城、北海登陆,进占钦州,发起对华南的攻击。 

11月24日,号称“钢军”的日军板垣第5师团之中村正雄12旅团进占南宁,一个月后,又攻陷桂南战略要地昆仑关。12月16日,杜聿明奉命率第5军反攻昆仑关。杜聿明向重庆统帅部提出自己的建议“乘敌孤军深入后援未及之时,集结优势兵力,配合地方民众,迅速反攻,以击破侵敌而恢复国际之重要交通。” 

  12月16日晨,杜聿明奉命率第五军对邕宾路的正面攻击,在光行攻破昆仑关及八塘附近之敌。杜召集集团长以上会议,宣读作战部署。 

  12月18日拂晓反攻开始,在战车、炮火掩护下,第5军对昆仑关守敌发起猛烈攻击。郑洞国荣誉第1师担任主攻,与日寇展开白刃战,首先占领了仙女山。当夜各部乘胜进行夜袭,占领了昆仑关。可是,19日午后,日军在大批飞机掩护下发动反攻,昆仑关又被敌夺去。此后,双方反复争夺,伤亡惨重。杜聿明亲临前沿阵地指挥战斗,他运用灵活战术,机动作战,随时调整作战部署,成功地包围了昆仑关敌。日军凭着“钢军”武士道精神和所占优势地形,顽固抵抗。杜聿明经过缜密的分析,决定采取“要塞式攻击法”,稳扎稳打,缩小包围圈,一口一口地吃掉敌人。从23日起,敌虽增援2个大队的兵力,旅团长中村正雄亲自督战,也不能挽回败局,反被当场击毙。第5军相继攻克同兴堡、罗塘堡、653高地。第200师师长戴安澜亲自督军奋战昼夜,前赴后继,终于夺取了界首阵地。杜聿明情不自禁欢呼:“昆仑关大门打开了!”31日,邱清泉新22师以凌厉攻势突入昆仑关,这次战役遂以中国军队的重大胜利而告结束。日军1个旅团长、2个联队长、3个大队长被击毙,班长以上军官死亡达85%以上,士兵死亡4000人,被俘100余人。旅团长中村正雄临死前 

在日记本上写道:“帝国皇军第5师团第12旅团,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获得了‘钢军’的称号,那是因为我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但是,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支比俄更强的军队……”捷报传出,举国欢腾,全国各地记者纷纷前来采访。当时《中央日报》在题为《记杜聿明将军》的文章中称“我国机械化部队开始歼敌,则杜将军聿明督率始,在昆仑关大捷后,敌人开始认识到,我国军队已踏入世界近代军队行列。” 
   
      41年2月,杜聿明作为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成员,赴缅甸、印度、马来西亚作军事考察。杜聿明在考察报告书中指出:日本截断滇缅公路,是为了达到夺取英殖民地,又封锁中国的目的,英两军为确保仰光海港,应集结主力在缅甸边境预先构筑阵地采取决战防御。当时正在缅甸的英国驻新加坡总督波普汉中将看了这份报告书,不觉大吃一惊,问杜:“象你这样富有理智而又刚强果断的将领,中国有多少?”杜聿明自豪地回答:“俯拾皆是。”波普汉中将听后,两脚一并,给杜聿明行了个军礼,说:“那末,胜利属于你们!” 
 
  



1楼2007-08-28 00:26回复
    42年初,中国派出远征军,以罗卓英为第一路司令长官,杜聿明为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美国将军史迪威为中国战区参谋长,指挥第5、第6、第66三个军在缅甸与英军并肩作战。杜聿明第5军为中路,其先遣部队戴安澜第200师于3月8日到达同古,9日接收英军防务完毕,18日在皮尤河与日军第55师团先头部队发生激烈的前哨战,歼其大部。杜聿明根据所获敌人文件,判断当面之敌最多不会超过2个师团,决心集中主力,击破当面敌人,进而协同英军收复仰光。杜并亲赴同古,指导200师固守同古,掩护我军主力的集中。3月20日,同古序战开始。一连数日,日军每天出动百余架次飞机对同古城进行狂轰滥炸,日第55师团集中主力猛攻第200师,并施放糜烂性毒气,我200师将士英勇抵抗,始终拒敌于城外。3月29日,自私自利的英国人抛弃了中国盟友,未打招呼就仓皇撤退,把同古的侧翼暴露给了日本人。第200师已在同古连续战斗12个昼夜,补给中断,而日军增援部队第56师团已到达同古附近,很快即可加入攻击,第200师有被歼灭的危险。杜聿明审时度势,决心放弃同古会战计划,令第200百师突围,以保全战力,伺机再与敌决战。但史迪威坚决反对,仍坚持以不足的兵力向敌攻击,双方争执至闹翻。在杜聿明看来,史迪威好大喜功,一心指望打大仗出风头,第200师是中国的精锐部队,也是杜聿明的本钱,拿别人的本钱作赌注当然不心痛。杜聿明未理睬史迪威的命令,命令新22师在南阳车战发动佯攻,掩护第200师撤退。第200师成功突出重围后,杜聿明令新22师在斯瓦河南北岸构筑逐次抵抗阵地,以掩护主力集中,准备平满纳会战。他根据当前地形、敌我战术特点及同古被围的教训等,制定了“利用隘路预设纵深阵地逐次抵抗优势敌人的攻击”的战术,这种战术虚虚实实,使敌人捉摸不清,不敢冒进。新22师以不足万人的兵力,抗击日军2个师团近5万人的兵力半月之久,毙上日军4500人,而自己只伤亡1500人。至16日,我军安全进入平满纳既设阵地。杜聿明的成功指挥,达到了以少胜众、以劣制优的目的,创下了抗日远征史上罕见的成功战例。 
      4月18日,史迪威与罗卓英决定放弃平满纳会战,重新部署曼德勒会战,计划将第5、第66军分布于长达300余公里之平曼公路上。杜聿明认为这样分散兵力,被敌人各个击破,主张要么在平满纳打下去,要么退守棠吉,守住腊戍的前方门户,反对无准备的曼德勒会战,但未受史、罗采纳,杜只得服从命令,放弃了棠吉。日军趁势占领裳吉,并于4月29日占领腊戍,从西南面截断了集结于曼德勒附近准备会战的中国远征军后方。至此,史迪威和罗卓英制定的曼德勒会战计划,还没有开始实施就宣告破产。远征军陷入三面被围困境。当天,中、英、美三方指挥官举行了最后一次联席会议,英军总司令亚历山首先宣布:英国准许中国远征军到印度避难,但入境前须申报难民身份,由英国军队矛以收容。杜聿明对这一带有侮辱性的“邀请”极为愤慨,当即站起来说:“我的部队不能接受亚历山大将军的‘好意’。既然我们从中国来,就该回中国去。我想我有自己的国家,不必上印度去做难民。我相信日本人挡不住我的道路!”说罢戴上军帽,凛然退场。4月30日,远征军各部分头实行总撤退,从此走上惨绝人寰的惨败境地。孙立人率新38师随史、罗撤往印度,杜聿明第5军遵蒋介石的命令撤向国境。各部经过之处,多是崇山峻岭、山峦重叠的野人山及高黎贡山,森林蔽天,蚊蚋成群,人烟稀少,给养困难。加以原始森林内潮湿特甚,蚂蝗、蚊虫以及千奇百怪的小巴虫到处皆是。蚂蝗叮咬,破伤风病随之而来,疟疾、回归热及其他传染病也大为流行。沿途官兵死亡相继,尸骨遍野,惨绝人寰。杜聿明亦感染重病,几乎殒命,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因重伤殉国。8月,杜聿明率残部回国,向蒋介石请求处分,蒋却反而擢升杜为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1945年10月初,杜聿明奉蒋介石之命用武力把“云南王”龙云赶下了台,得罪了龙云。于是蒋介石将杜聿明调离云南,于10月16任命他为东北保安司令官,接收东北。


    2楼2007-08-28 00:27
    回复
      2025-08-15 22:48:3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靠,你倒是说明白啊,是百度~


      21楼2007-08-28 01:08
      回复
        哈哈,你急什么?


        22楼2007-08-28 01:10
        回复
          陈明仁 

          (1903-1974),湖南醴陵人,黄埔一期 

          抗日名言:回龙山战役前,将军对中美将领立军令状:“三天内不拿下回龙山,誓不为人”。抗战中这么NB的将领恐怕只有陈一人


          23楼2007-08-28 01:12
          回复
            卫立煌 (1897.2.16~1960.1.17),字辉珊,又字俊如。安徽合肥人


            24楼2007-08-28 01:12
            回复
              孙立人(1900~1990),抗日名将,字仲伦,安徽庐江人。孙立人指挥新三十八师如下山猛虎般扑向胡康河谷。10月29日占领新平洋,12月29日攻占于邦。当被俘的日军被带到师长孙立人将军的面前时,孙立人厌恶地皱皱眉头,不假思索地命令参谋:“这些狗杂种!你去审一下,凡是到过中国的,一律就地正法。今后都这样办。”命令被迅速执行。曾在中国战场上犯下累累罪行、手上沾满中国人的鲜血的日军第18师团在劫难逃。结果!缅甸会战中投降的1200名日军士兵以及军官,统统被孙将军以活埋的方式杀掉。唯一生还的是一个叫山田进一的下士,因为经过审讯孙将军得知他是台湾人。


              25楼2007-08-28 01:14
              回复
                郑洞国 

                (1903-1990)湖南石门人,黄埔一期 

                抗日名言:将军到印度统军时在授旗仪式上如是说:人在旗在,军旗指到哪里,就与日寇血战到哪里


                26楼2007-08-28 01:15
                回复
                  2025-08-15 22:42:3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王耀武 

                  (1904-1968),山东泰安人,黄埔三期 

                  精锐阵容:74军(号称国军五大王牌主力之首的整编74师前身)


                  27楼2007-08-28 01:16
                  收起回复
                    戴安澜 (1904-1942),又名衍功,安徽无为人,黄埔第3期步科。戴召集全师营以上军官开会作决死动员:“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的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并宣布了如下命令:“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由步兵指挥官替代,各级照此办理。”


                    28楼2007-08-28 01:18
                    回复
                      胡琏 (1907-1977),陕西华县人,黄埔四期步兵科 。1945年,胡琏奉命增援雪峰山战场,老同学要为胡设宴洗尘。胡琏则表示:“军务在身,兵贵神速,救兵如救火,等打败日本鬼子后,长沙再见,共叙友情。”一时传为佳话


                      29楼2007-08-28 01:20
                      回复
                        张灵甫: 
                        (1903-1947)原名钟灵,字灵甫,因杀妻入狱,出狱后干脆以字代名,重新做人。陕西长安人,黄埔四期步


                        30楼2007-08-28 01:21
                        回复
                          此贴不能沉,因为我记得我是中国人。


                          来自手机贴吧31楼2012-01-05 04: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