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吧 关注:12,451贴子:269,495
  • 54回复贴,共1

对赵构到底有没有下过班师诏和十二道金牌的辨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许多人都对赵构有没有下过班师召心存疑虑。因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对此记载不太明确,针对岳飞班师的情况,要录所记载的是“飞既得京西诸郡,会诏书不许深入,其下请还,飞亦以为不可留。”
从这里看来,似乎是岳飞自己认为要退兵,而赵构的诏书仅仅是“不许深入”而已,而《三朝北盟会编》记载也和此类似。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三朝北盟会编在其单篇《岳侯传》里面记载着“忽一日,金牌十二道,令班师,赴阙奏事”。那么事实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笔者试图依靠现存的史料来拨开事实的真相。
可以证明赵构有班师诏书的决定性的证据,也是赵构的诏书,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这封诏书:
得卿十八日奏,言措置班师,机会诚为可惜。卿忠义许国,言词激切,朕心不忘。卿且少驻近便得地利处,报杨沂中刘锜共同相度,如有机会可乘,约期并进。如且休止,以观敌衅,亦须声援相及。杨沂中已于今月二十五日起发,卿可照知。遣此亲札,谅宜体悉。

从这封诏书中不难看出,岳飞在七月十八日回了一封言辞激切的奏折“言措置班师,机会诚为可惜”。但是有许多怀疑者认为,是岳飞“言措置班师”,而赵构认为“机会诚为可惜”。而联系到赵构后来的几封诏书中有让岳飞“择利并进”的命令,如此一看,似乎也解释的通,并且还能看出赵构其实是想把这一仗继续打下去的,那么实施是否果真如此?
首先我们可以简单浏览几封赵构当时给岳飞的诏书:
览卿奏,(已阅)知已遣兵下郑州,自许、陈、蔡一带形势皆为我有……(复述奏章概要)想卿忠义许国之心,必期殄灭残虏,加叹无以。(表扬)然贼计素狭狙诈,虽其奸谋不能出卿所料,更在明斥候……(命令)
览卿七月五日及八日两奏,(已阅)闻虏并兵东京,及贼酋率众侵犯,已获胜捷。(复述奏章概要)卿以忠义之气,独当强敌,志在殄灭贼众,朕心深所倾属。(表扬)已遣杨沂中悉军起发,自宿亳前去牵制,闻刘锜亦已进至项城。卿当审料事机,择利进退……(命令)
览卿奏,(已阅)八日之战,虏以精骑冲坚,自谓奇计。卿遣背嵬游奕迎破贼锋,戕其首领,实为隽功。(复述奏章概要+表扬)然大敌在近,卿以一军,独与决战,忠义所奋,神明助之,再三嘉叹,不忘于怀。比已遣杨沂中全军自宿泗前去,韩世忠亦出兵东向。卿料敌素无遗策,进退缓急之间,可随机审处……(命令)
览卿奏,(已阅)兀术见聚兵对垒,卿欲乘时破灭渠魁。(复述奏章概要)备见忠义之气,通于神明,却敌兴邦,唯卿是赖。(表扬)已令张俊自淮西,韩世忠自京东,择利并进。若虏势穷蹙,便当乘机殄灭,如奸谋诡计尚有包藏,谅卿亦能料敌……(命令)
刘锜在顺昌屡捷,兀术亲统精骑到城下……(复述奏报概要)卿可依累降处分,驰骑兵兼程至……(命令)
近据诸探报及降虏面奏,皆云……(复述奏报概要)卿切须站稳自固……(命令)
---------------------------------------------------------------------------------
一个人写文章,特别是公文,他习惯的格式是不太会进行特别大的变化的,所以从赵构历次诏书来看,他的诏书格式也是非常明确的,即“复述奏章概要+下命令”,复杂一点的,就是“已阅+复述奏章概要+表扬+下命令”。
那么再回头来看赵构的这封诏书,意思就一目了然了:
“得卿十八日奏,(已阅)言措置班师,机会诚为可惜。(复述奏章概要)卿忠义许国,言词激切,朕心不忘。(表扬)卿且少驻近便得地利处,报杨沂中刘锜共同相度,如有机会可乘,约期并进。如且休止,以观敌衅,亦须声援相及。杨沂中已于今月二十五日起发,卿可照知。遣此亲札,谅宜体悉。”(命令)

另外,虽然岳飞有许多重要奏章都消失不见,但是十八日奏依然有部分存在,我们来看这封奏略:“契勘金虏重兵尽聚东京,屡经败衄,锐气沮丧,内外震骇。开之谍者,虏欲弃其辎重,疾走渡阿。况今豪杰向风,士卒用命,天时人事,强弱已见,功及垂成,时不再来,机难轻失。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图之。”
如果按照某些人的说法,岳飞是主动逃走而不理赵构的命令,那么请问如何解释岳飞这十八日奏里的内容?
综上所述,岳飞在七月十八日的时候,绝对收到了一封赵构于八日左右发出的措置班师诏书。至于那封诏书的最终去向,相信秦相爷是绝对脱不了干系的。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3-08-13 12:04回复
    回过来说一说十二道金牌的事情。
    前面已经说了,记载了十二道金牌的内容,是《三朝北盟会编》的孤证。那么如何证明这十二道金牌呢?还是要回到《十八日奏略》上来。
    岳飞收到十八日的措置班师诏书以后,回了慷慨激昂的十八日奏,很明显,当时岳飞并没有想到要班师,而是想据理力争,争取时间,可是为什么在岳飞回了诏书的第三天,也就是七月廿一日,做出了这个让他遗恨终生的班师决定?而赵构后来的那些催战诏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很明显的,七月廿一日当天岳飞绝对收到了赵构的班师诏书,否则岳飞无论如何都会等赵构回了十八日奏再班师的,所以到底有没有十二道金牌,现在已经无法用绝对的证据去证明了,但是催促岳飞班师的诏书,绝对是比十八日诏书的“措置班师”更严厉、更无法违抗的诏书。我们只能这样推断,如此严厉的、不可违抗的诏书,应该就是那臭名昭著的十二道金牌。
    而赵构后来那些要岳飞择利并进的诏书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封诏书:
    览卿奏,八日之战,虏以精骑冲坚,自谓奇计。卿遣背嵬游奕迎破贼锋,戕其首领,实为隽功。然大敌在近,卿以一军,独与决战,忠义所奋,神明助之,再三嘉叹,不忘于怀。比已遣杨沂中全军自宿泗前去,韩世忠亦出兵东向。卿料敌素无遗策,进退缓急之间,可随机审处,仍于刘锜相约同之。屡已谕卿,不从中御,军前凡有所须,一一奏来。七月廿二日。

    这封诏书的内容,对我们这个话题来说已经没太大意义了。关键在于时间。
    从该诏书的时间来看,这封诏书是针对岳飞八日捷奏的,但回的时间是七月廿二日。按照计算,当时奏折诏书来回时间应该为二十天左右,而赵构应该于七月廿日左右收到这封捷报,在接连收到刘锜的顺昌大捷奏报、岳飞的郾城大捷奏报、王贵的颍昌大捷奏报以后,这时的赵构已经清醒的认识到这一仗真的可以在金人身上占到便宜了。于是回了这封诏书,以及后面的几封诏书,命令岳飞“择利并进”。
    但这二货忘记自己之前严令岳飞班师的诏书已经发出去了。令人搞笑又惋惜的是,这封诏书发出的时间,正是岳家军班师的第二天。看到这里不禁要想,如果当时有电话电报的话,历史是不是就会不一样了?
    所以,结合岳飞班师这件事和赵构这几封诏书并不能证明他是个有雄才大略,矢志抗金的明君,而是他看到有便宜可占以后,想要捞一把好处的小人物心态。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3-08-13 12:32
    收起回复
      2025-08-17 19:43:3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如你所说,后来赵构也来了精神头了。那岳家军暂时停下撤军,与中央及其他友军取得联系重新组织,再图进取不行吗?就差这一两天形势就不可逆转了吗?为什么大家都钻这牛角尖那?


      3楼2013-08-13 18:05
      收起回复
        有朋友说,金佗粹编里面也有记载十二道金牌,所以三朝北盟会编不算孤证。本来是这样的,但是由于岳珂在金佗粹编里对岳飞某些描述略有夸张,而一些地方也确有错讹,所以岳黑是一直对《金佗粹编》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只认金佗粹编里赵构的诏书,所以在此仅以现存诏书、奏章试辩之。


        4楼2013-08-14 08:15
        收起回复
          莫尔中庸9: 回复 武穆传奇 :你能把绍兴十年五月下旬以来赵构给岳飞的所有诏书按时间顺序列一下吗?不仅仅是这一些吧?另外此次对金作战战略方针是什么?
          =============================================================================
          直接上干货:
          赵构亲札:览卿六月二十二日奏,得顺昌府陈规所申,见亲提兵前去措置。可见卿忠义许国之诚,嘉叹不已。今虏兵难退,若不乘时措置,恐他时愈见费力。已令张俊措置毫州,韩世忠措置宿州、淮阳军,卿可乘机进取陈、蔡,就闰六月终,一切了毕。候措置就绪,卿可轻骑一来相见。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3-08-16 11:13
          收起回复
            览卿奏,知已遣兵下郑州,自许、陈、蔡一带形势皆为我有。又大军去贼寨止百余里。想卿忠义许国之心,必期殄灭残虏,加叹无以。然贼计素狭狙诈,虽其奸谋不能出卿所料,更在明斥候,谨间谍,乘机择利,必保完全。兵事难以预度,迟速进退,朕专付之卿也。已差中使劳卿一军,未到间,卿有所欲,前期奏来。入觐无早晚,但军事可以委之僚属,即便就途。
            瞧瞧,之前一直不许岳飞觐见,攻下郑州以后,赵构觉得足够了,然后要岳飞在劳军使者没到之前无论想要干什么,都要提前禀奏。这个乘胜追击最好的时机,赵构却让岳飞把军事委派给僚属,马上回临安去。
            可以说,赵构的立场是坚定的,他的目标始终没变,就是在江南做一个安乐皇帝。
            再看看这封
            览卿奏,八日之战,虏以精骑冲坚,自谓奇计。卿遣背嵬游奕迎破贼锋,戕其首领,实为隽功。然大敌在近,卿以一军,独与决战,忠义所奋,神明助之,再三嘉叹,不忘于怀。比已遣杨沂中全军自宿泗前去,韩世忠亦出兵东向。卿料敌素无遗策,进退缓急之间,可随机审处,仍于刘锜相约同之。屡已谕卿,不从中御,军前凡有所须,一一奏来。
            回过头来看看这封诏书,赵构看似给了岳飞很大的权力,但有一句话很值得商榷。“仍于刘锜相约同之。”
            看看,整封诏书说得慷慨激昂,什么随机审处、不从中御,不仔细看以为赵构让岳飞一个人说了算,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但是最终结果是什么?岳飞有行动,必须与刘锜“相约同之”。这就好比一个领导跟下属说,你爱怎么干就怎么干,我绝对不来管你。然后转身给你委派个副手,要你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跟这个副手保持同步。这不扯淡么?
            =================================================================================
            所以很明显,无论如何,赵构当时确实想占些小便宜,但他绝对没有让岳飞打过黄河去的决心和魄力。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3-08-16 16:52
            回复
              你知道历史是什么吗?历史是谁写的吗?麻烦你认真读下满江红,历史岳帅写不了,但满江红改不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02-18 01:16
              回复
                那些人不是文盲就是脑蚕,言“措置班师,机会诚为可惜”这是一句话,说的是岳飞奏言,不能分开理解


                15楼2019-02-26 13: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