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与“爱情”,作为艺术创作中“战争”题材作品永恒的母题,在《记忆的证明》中无疑得到了深刻的阐释。这种深刻,集中体现在了编导情节构思的引人入胜和演员角色塑造的立体丰满。
首先,就结构而言,《记忆》一剧呈现出的状态,诚如它的剧名一样,是一种“记忆的碎片”形式,通过多人叙述和时空转换后,剧情表现得时而零散、时而集中;但总体结构还是一种倒叙的方式,所以人物事件大的命运、最后的结局已提前示众。在这种背景下,要把一个故事说好,继续吸引观众的眼球,无疑是在考验编导的功力,而《记忆的证明》却做到了。编导将精力落在了细节的设计处理上,并巧妙地以一个“谁出卖了他们”的悬疑贯穿始终,使剧情在看似显山露水处又曲径通幽。
全剧的第一个高潮,应该是海难事件。这个突发事件的设置,很好地使《记忆》一剧的开篇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在这个事件中,萧汉生的热血、周尚文的理性和夏明远的精明以及其他主要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自然地在众多战俘和劳工中脱颖而出;更为重要的是,这个事件最后关头众人的团结一心,也极其鲜明地昭示出了日后劳工暴动的可能和必然。
仓津岛上,劳工们与日军工程总监冈田的第一次碰面,充满了戏剧张力。周尚文,这个全剧核心人物的表现,完全颠覆了我们以往影视作品中对于“抗战英雄”的理解和定义。面对冈田精神和暴力的双重镇压,作为中国军人的他似乎是以一种温和甚至是驯服的态度接受了敌人的压迫。然而他的一句“弟兄们,我们要活下去”的召唤,在振聋发聩处凸显出了这个角色无上的人格魅力:“活”无疑比“死”更需要勇气!以柔克刚,这是属于周尚文的人生哲学,尽管这种处世方式在那种特定的环境下,带给了他和那群劳工太多的痛苦和遗憾,甚至为此一次次地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这个出生于书香世家、接受过当时中国最好军事教育的儒将,还是凭着与冈田的斗智斗勇尽可能地保全了同胞的性命和民族的尊严,直至最后他的舍生取义——第一个喊出“活下去”的人,却亲手了结了自己的生命。矛盾,似乎是周尚文这个角色最好的诠释:他的血性因着修养显得文弱,他的抗争因着理智幻成了畏缩;他可以阻止萧汉生、夏明远的轻举妄动,却不能无视小瘦猴、大个李的无辜惨死;对于棋逢对手的冈田,他曾寄托过渺茫的希望,却无法说服自己真正相信敌人的承诺……这样一个有着明显人性弱点的角色形象,无疑是真实而又感人的:他未必伟大,但绝对崇高,这恐怕也是编导和演员在角色塑造上的初衷吧。
爱情,并不是《记忆》一剧的主线,题材的沉重决定了浪漫的稀缺。但在《记忆》中,我们还是能看到三条爱情明线:萧汉生和闪红石、冈田幸智和宫崎美惠子、萧忆和青山小百合。比之其他同类作品,《记忆》在表现“战争对爱情戕害”的这一命题上,高明了许多,它赋予了本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爱情”不同的含义,并使其巧妙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进一步刻画了人性。
在三段感情中,萧汉生和闪红石的爱情无疑是最高贵、最感人的。对于一个韩国演员饰演八路军连长,并没有觉得突兀;毕竟在抗战这一点上,朝鲜和中国有着太多共通之处。唯一令人惊叹的是,编导和演员对于这段感情的处理,拿捏的分寸实在无懈可击。从古至今,似乎爱情的最高境界就是“生死相许”,但对于萧汉生和小石头而言,灰暗的苦难生活中出现的那一抹爱情亮色,注定要在悲壮中演绎缠绵;尽管生存的艰难早凌驾在了甜蜜的浪漫之上,他们还是本能地用生命维护着所爱。小石头的死,让我们看到了萧汉生的不顾一切,也从某种意义上丰富了这个角色的内涵。作为一个血性男儿,萧汉生为心爱女子惨死复仇的举动,同他在劳工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在组织暴动失败后大义凛然,是一样的可贵。
相比之下,冈田和宫崎的爱情显得自私而又怯懦。剧中,编导令人信服地为这段感情设计出了一条由单纯、美好转向欺骗、利用的轨迹,逐渐撕去了冈田这个人物外表温情的面纱,暴露出他骨子里的狡猾和卑下。如果说山花隆美之流所犯的暴行令人发指的话,冈田面对中国劳工和面对自己所爱的女人,一样的虚伪则令人齿寒。虽然他的道貌岸然和工于心计,使自己逃避了法律的制裁,却也种下了众叛亲离的恶果:小百合,他的外孙女亲手揭开了他内心的伤疤;幸一,他从来不知道的弱智儿子落水身亡;美惠子,这个曾经与他最亲密的女人,最终背离了对他的情感。作为一名军人和一个男人,他输给周尚文的,不止是一盘棋。
让人稍感欣慰的是,萧忆和小百合的爱情,见证的是在和平年代宽松的环境下年轻人相知相恋的单纯。两个背负国恨家仇的年轻人,因为彼此真诚的爱恋,冲破了罗密欧与朱莉叶式的宿命——这自然是一大看点,但编导设计这段爱情最主要的目的在于推动剧情的发展。我们看到,正是这段爱情,串起了历史和现实,并克服万难最后找到了那段记忆的证明;同样也是这段爱情,促成了剧中许多重要细节的设置,比如老年冈田以此为借口再一次成功地欺骗了宫崎。而我们也从这段纯真的感情中,从萧忆和小百合的努力中,看到了中日两国未来的希望。
附注说明:此文与前文《拈花央视论坛精品旧文(一):记忆的证明》均为该剧在央视一套首播时,拈花原创发表于央视论坛的精品评论。其中,该篇更为央视网站首页推荐。此后,在新浪论坛亦曾发布;拈花博客业已收入。除此之外,其他地方出现的该文,应属转贴、引用。
欢迎光临拈花博:http://blog.sina.com.cn/nianhuake
首先,就结构而言,《记忆》一剧呈现出的状态,诚如它的剧名一样,是一种“记忆的碎片”形式,通过多人叙述和时空转换后,剧情表现得时而零散、时而集中;但总体结构还是一种倒叙的方式,所以人物事件大的命运、最后的结局已提前示众。在这种背景下,要把一个故事说好,继续吸引观众的眼球,无疑是在考验编导的功力,而《记忆的证明》却做到了。编导将精力落在了细节的设计处理上,并巧妙地以一个“谁出卖了他们”的悬疑贯穿始终,使剧情在看似显山露水处又曲径通幽。
全剧的第一个高潮,应该是海难事件。这个突发事件的设置,很好地使《记忆》一剧的开篇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在这个事件中,萧汉生的热血、周尚文的理性和夏明远的精明以及其他主要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自然地在众多战俘和劳工中脱颖而出;更为重要的是,这个事件最后关头众人的团结一心,也极其鲜明地昭示出了日后劳工暴动的可能和必然。
仓津岛上,劳工们与日军工程总监冈田的第一次碰面,充满了戏剧张力。周尚文,这个全剧核心人物的表现,完全颠覆了我们以往影视作品中对于“抗战英雄”的理解和定义。面对冈田精神和暴力的双重镇压,作为中国军人的他似乎是以一种温和甚至是驯服的态度接受了敌人的压迫。然而他的一句“弟兄们,我们要活下去”的召唤,在振聋发聩处凸显出了这个角色无上的人格魅力:“活”无疑比“死”更需要勇气!以柔克刚,这是属于周尚文的人生哲学,尽管这种处世方式在那种特定的环境下,带给了他和那群劳工太多的痛苦和遗憾,甚至为此一次次地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这个出生于书香世家、接受过当时中国最好军事教育的儒将,还是凭着与冈田的斗智斗勇尽可能地保全了同胞的性命和民族的尊严,直至最后他的舍生取义——第一个喊出“活下去”的人,却亲手了结了自己的生命。矛盾,似乎是周尚文这个角色最好的诠释:他的血性因着修养显得文弱,他的抗争因着理智幻成了畏缩;他可以阻止萧汉生、夏明远的轻举妄动,却不能无视小瘦猴、大个李的无辜惨死;对于棋逢对手的冈田,他曾寄托过渺茫的希望,却无法说服自己真正相信敌人的承诺……这样一个有着明显人性弱点的角色形象,无疑是真实而又感人的:他未必伟大,但绝对崇高,这恐怕也是编导和演员在角色塑造上的初衷吧。
爱情,并不是《记忆》一剧的主线,题材的沉重决定了浪漫的稀缺。但在《记忆》中,我们还是能看到三条爱情明线:萧汉生和闪红石、冈田幸智和宫崎美惠子、萧忆和青山小百合。比之其他同类作品,《记忆》在表现“战争对爱情戕害”的这一命题上,高明了许多,它赋予了本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爱情”不同的含义,并使其巧妙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进一步刻画了人性。
在三段感情中,萧汉生和闪红石的爱情无疑是最高贵、最感人的。对于一个韩国演员饰演八路军连长,并没有觉得突兀;毕竟在抗战这一点上,朝鲜和中国有着太多共通之处。唯一令人惊叹的是,编导和演员对于这段感情的处理,拿捏的分寸实在无懈可击。从古至今,似乎爱情的最高境界就是“生死相许”,但对于萧汉生和小石头而言,灰暗的苦难生活中出现的那一抹爱情亮色,注定要在悲壮中演绎缠绵;尽管生存的艰难早凌驾在了甜蜜的浪漫之上,他们还是本能地用生命维护着所爱。小石头的死,让我们看到了萧汉生的不顾一切,也从某种意义上丰富了这个角色的内涵。作为一个血性男儿,萧汉生为心爱女子惨死复仇的举动,同他在劳工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在组织暴动失败后大义凛然,是一样的可贵。
相比之下,冈田和宫崎的爱情显得自私而又怯懦。剧中,编导令人信服地为这段感情设计出了一条由单纯、美好转向欺骗、利用的轨迹,逐渐撕去了冈田这个人物外表温情的面纱,暴露出他骨子里的狡猾和卑下。如果说山花隆美之流所犯的暴行令人发指的话,冈田面对中国劳工和面对自己所爱的女人,一样的虚伪则令人齿寒。虽然他的道貌岸然和工于心计,使自己逃避了法律的制裁,却也种下了众叛亲离的恶果:小百合,他的外孙女亲手揭开了他内心的伤疤;幸一,他从来不知道的弱智儿子落水身亡;美惠子,这个曾经与他最亲密的女人,最终背离了对他的情感。作为一名军人和一个男人,他输给周尚文的,不止是一盘棋。
让人稍感欣慰的是,萧忆和小百合的爱情,见证的是在和平年代宽松的环境下年轻人相知相恋的单纯。两个背负国恨家仇的年轻人,因为彼此真诚的爱恋,冲破了罗密欧与朱莉叶式的宿命——这自然是一大看点,但编导设计这段爱情最主要的目的在于推动剧情的发展。我们看到,正是这段爱情,串起了历史和现实,并克服万难最后找到了那段记忆的证明;同样也是这段爱情,促成了剧中许多重要细节的设置,比如老年冈田以此为借口再一次成功地欺骗了宫崎。而我们也从这段纯真的感情中,从萧忆和小百合的努力中,看到了中日两国未来的希望。
附注说明:此文与前文《拈花央视论坛精品旧文(一):记忆的证明》均为该剧在央视一套首播时,拈花原创发表于央视论坛的精品评论。其中,该篇更为央视网站首页推荐。此后,在新浪论坛亦曾发布;拈花博客业已收入。除此之外,其他地方出现的该文,应属转贴、引用。
欢迎光临拈花博:http://blog.sina.com.cn/nianhuak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