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高音。
汪峰说如果你只是扯着嗓子喊,那不是摇滚乐。我觉得这句话可以扩大一下,如果你只是炫你嗓门高,那不是好声音。
嗓门高的人多了去了,你有可能成为帕瓦罗蒂,也有可能专职为人哭丧。
光是嗓门高,有什么好拽的?
第一期,小钢炮、蘑菇头、阿里郎、姚贝娜、丁克森、小红帽,每个人都有高音表演,每个人都听起来很爽,但一期节目下来占据时间最长、导师抢人最激烈、后期话题成都最高的,还是单亲爸爸朱克。
第二期,老爷爷的rolling in the deep不够高,但是很有味道;侯磊的味道打动人的不是音调高,而是改编的好;阚立文改编那些年说实话从编曲角度只能说一般,但老男人的声线和父爱征服了所有人;真正靠嘶吼让导师转身的只有张恒远,不好意思他还唱破了。
我忍不住再打一个带点颜色的比方,在年轻男性的看片生涯中,从菜鸟到大神,从小清新到重口味,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你看纯粹的周期性运动看腻了以后,你会对强度、姿态、道具、路径、剧情等等产生逐步深入的需求,当你从表情、声音、节奏、中心思想等方面来分析评价“河蟹”的时候,你就是真正的大神了。
唱歌也一样,感谢刘欢,在第一季就为所有的观众树立或者说是普及了硬件、技巧、感情、契合程度共同作用的价值观,现在纯粹的高音只能满足硬件和技巧方面的需求,那就必然导致某方面的缺失,缺失等于空虚,空虚就是不爽。
纯粹的高音可以绞碎人的大脑,却不能搅乱人的心湖。
制造噪音不是本事,制造噪音还让别人不嫌弃,才是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