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K 3001(H)坦克的设计从各方面来看都是循规蹈矩的,在外形上与PzKpfw Ⅳ相似。不过在布局上它有7对中等直径的负重轮。费迪纳德·宝什博士把他设计的VK 3001(P)坦克称为“豹”,外形与VK 3001(H)相似,但运用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构思。这个设计有个纵向扭力杆和一个由油转换成电的装置,主发动机带动一台发电机,发电机再为电动机提供驱动履带的动力。这个主意不是什么独创,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使驾驶坦克这个复杂问题变得大为简单,但是,这也意味着大量能量的损耗,还带来了其他一些严重的缺陷。
亨舍尔·索尼公司的4辆VK 3001(H)样车先后于1941年3月和4月分两批制造出来,它们配备有原安装在早期的PzKpfw Ⅳ坦克上的长身管的口径75毫米慢速KwK 43 L/43火炮。当时这种火炮都为重型坦克设计所采用。从机械技术来说,这个坦克设计的确是完美的,但是试验在不断进行,从春天延续到夏天,随着同类的PzKpfw Ⅳ坦克在战场上难以适应的报道慢慢地从苏联战场上泄露出来,对这种坦克的怀疑也开始蔓延开来了。
PzKpfw Ⅳ坦克前部钢板厚度只有30毫米,它们遇到苏联坦克时显得非常脆弱。同时,这种坦克配备口径75毫米的L/24火炮,以大约每秒385米的初速发射6.75千克装有穿甲帽的炮弹,穿透不了敌军坦克45毫米厚并带有斜度的前部钢板,除非在自杀性近距离以内。
1941年11月20日,德国工程技术调查组查看了缴获的基本上完好无损的一辆苏联新式T-34坦克,他们仅剩的乐观看法便烟消云散了。仅仅过了几天,VK 3001/VK 3601坦克的发展计划便放弃了,他们把所有的资源转而用于研制重型坦克。这种坦克要具有更强的防护能力,配置一门在1500米距离上穿透100毫米钢板的大炮,这样就能在敌军坦克有效射程之外将它们击毁。
从事后情况发展来看,这个决定是否完全明智还是值得商榷的。后来,29.5吨重坦克研制计划还是恢复了,由曼纳公司提出的设计最终成为PzKpfw Ⅴ豹式Sdkfz 171坦克。许多人认为除了开始时有些令人失望以外,这种坦克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性能最全面的。这就引起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虎式坦克是否应当在当时投入生产以便到俄罗斯参战?或者这是否是为了尊重希特勒个人对坦克大小和重量所公开表示的意见而作出的选择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