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便已知自己要得罪不少安意如的粉丝了。
其实,我开始对这本书还是很喜爱的,吸引我的是它那古香古色的线装外形和美轮美奂的书皮。比起那些花里胡哨的言情小说的封皮,它那泼墨似的画面似乎渲染着无尽的淡雅和优雅的清香。
可谁知只是个绣花枕头!
我之所以不喜欢书的内容,倒不是因为安意如剽窃而对她本人有什么不满,而是因为它内容上不够严谨,文采又过于华丽。
原先看过百家讲坛出的一本《我是人间惆怅客(杨雨著)》,和这本书一样,讲的也是纳兰性德的一生和他的名词。要说搞研究的文人和空抒情的作家就是不同,同样是面对一篇抒发对爱人之怀恋的作品,杨雨会谨慎地猜想他是写给初恋的,再提出一种说法是他的初恋是他的表妹(后来进宫当了妃嫔),接着引经据典,结合历史分析,得出结论说这种说法不成立。又猜想初恋是他的丫鬟之类的。而安意如呢?直接就是一句“恋人入宫当了妃嫔,也许后来为了他郁郁而终”。我并不是强求安意如要在她的赏词短篇中做些历史考证分析,但她也不能将道听途说的错误历史当做素材,去搓出悲伤的泡泡,惹人泪下。类似的错误还有不少,使我对这本书失去了耐心。
除了内容上有漏洞之外,我个人还不喜欢她的文风。我知道在当代作家中,安意如算是以情感丰厚、文采斐然而出名的了。但我认为,女性作家的情感本身就细腻,若是像安意如这样把本身就浓郁的情感再进行一番萃取,那所产之物必将会因为太过浓情而难以接受。正如嚼一块馒头,乍尝无味,后来能隐隐品出甜味,反而叫人满足。而若是嚼一大块水晶饼,那满口的甜腻定然叫人受不了。安意如的文章,正如水晶饼。读她的文字,总觉得迷乱。在那在充斥着太多华丽的语句中,她的真情实意反而无处可寻。
我相信,安意如本人一定很喜欢纳兰性德的词,并且想要从那朦胧的情感深处挖掘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正如她本人所言“读一首词不是考古,而是在感受,词义是表象,词境才是内质”。但是在词义都不理解的情况下空谈意境,就显得愚蠢可笑了,而且颇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
比如这一句:彼时柔弱花枝未得承受将来盛放的重量,可惜你我不知。
我读一遍,没懂,再读一遍,还是没懂,再读一遍,好像懂了。我朦胧地感知她这朦胧的病句,像是说年少之恋终将有花无果。好吧,一句话我能耐着性子猜,但整本书都是这般言语,实在是难以接受。
我明白,安意如之所以可以这么红,一定是因为还有很多人喜欢她的文章、她的文采、她的抒情方式。只是我不敢苟同罢了。
不好意思,这是我所接受不了甜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