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吧 关注:4,722贴子:16,808
  • 2回复贴,共1

海明威一生受过多少伤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欧纳斯特·密勒·海明威生于一八九九年七月二十一日,一家六个孩子,他是第 二个。他母亲让他练习拉大提琴;他父亲教他钓鱼和射击。童年似乎没有创伤。中 学是一九一七届的,他是一个热情的、好竞争的标准美国男孩;学习成绩好,体育 运动全面发展(游泳、足球、射击,还偷偷地到当地体育馆去学拳击),参加辩论 团,学校乐队里拉大提琴,编辑学校报纸《吊架》,还给文学杂志《书板》投稿, 写短篇小说(已经初具日后成熟的风格的苗头),写诗。他有时中途搭别人的车, 出去旅行。有一次在禁猎区打鹭鸟,事后躲藏起来,免受法律制裁。某些批评家认 为,海明威离家出游说明他童年过的是正常的生活;但在别外一些批评家看来,则 象征他早年反判像树园的生活方式,反映他家庭生活中关系紧张。 

他父亲与母亲的兴趣一定截然相反,所以引起他身上相克的反应和某种敌对性 。姐姐玛茜琳尼·山福德大他两年,但同海明威一起长大,说他父母亲“互相笃爱 ”,但承认他们“常常相互感到厌烦”。他母亲格雷丝·霍尔·海明威是公理教会信 徒,宗教观念强(她给四个女儿取了圣徒的名字),但也是一位有艺术修养的女人 ,她把家庭环境布置得如同教堂组织的文化沙龙。他父亲克拉伦斯·艾德家兹·海明 威是一个杰出的医生,热心的、有训练的运动员,又是一个专业的研究自然界的人 ,他引起他儿子对于户外活动的爱好。夏天,他们居住在密执安北部近彼托斯基湖 畔的房子里,海明威医生有时候带他儿子一起出诊,横过华隆湖到奥杰布华族印第 安人居住地去;他们经常一起钓鱼和打猎。他们关系密切,虽然他父亲严于律己, 甚至比海明威太太更严格,更具有清教精神。 

他双亲各自对他的影响至少粗粗看去是清楚的。他对户外活动的爱好,作为运 动员的训练和勇敢,从来没有减退过。他喜欢音乐(虽然讨厌学大提琴)和美术, 也一如既往。他珍爱巴哈和莫扎尔特,说他从“研究和声学与对位法”之中学到写 作方法;又说“我从画家身上学到的东西同从作家身上学到的东西一样”。从海明 威在像树园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现有的材料看来,没有一点能说明他日后不是一个正 常的成年人。然而,我们看一看这位自传性异常突出的作家的创作,就发现那些以 涅克·阿丹姆斯为主人公的、关于那一段时间的故事(《印第安帐篷》、《医生与 医生妻子》、《某件事情的结束》、《三天大风》、《战斗者》与《杀人者》), 写的却是暴力与恐惧、混乱与失望的主题——还有孤独;他的同学指了,孤独与多 才多艺是海明威当年最突出之点。 

他毕业前两个月,美国参战。卡洛斯·倍克尔写道:“他面临的几条路是上大 学、打仗和工作,”海明威选择工作。他左眼有毛病,不适宜去打仗。一九一七年 十月,他开始进堪萨斯市的《星报》当见习记者,这家报纸是美国当时最好的报纸 之一。六个月之中,他采访医院和警察局,也从《星报》优秀的编者G·G·威灵顿 那里学到了出色的业务知识。海明威在《星报》头一次知道,文体象生活一样必须 经过训练。《星报》有名的风格要求单上印道:“用短句”,“头一段要短。用生 动活泼的语言。下面说,不要反面说。”海明威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学会把写新闻 的规则化成文学的原则。 

但是,战争的吸引力对海明威越来越大,他于一九一八年五月后半月开始这场 探险。头两个月,他志愿在意大利当红十字会车队的司机,在前线只呆了一个星期 。在这个星期最后一在的下半夜,海明威在意大利东北部皮亚维河边的福萨尔达村 ,为意大利士兵分发巧克力的时候,被奥地利迫击炮弹片击中。他旁边的一个士兵 打死了,就在他前面的另一个士兵受了重伤。他拖着伤兵到后面去的时候,又被机 关枪打中了膝部;他们到达掩护所的时候,伤兵已经死去。海明威腿上身上中了两 百多片碎弹片,他在米兰的医院里住了三个月,动了十几次手术,大多数弹片都取 了出来。他受伤的时候,离他十九岁生日还差两上星期。 



1楼2007-08-17 13:15回复
    灾难发生在一九二二年末他参加洛桑和平会议的时候。他约定叫哈德莱带一只 手提箱去迎他,哈德莱几乎把他所有的手稿都装在这只箱里(少部分邮寄)。在巴 黎的里昂车站,她把手提箱放在车箱里,未加提防,过了一会儿回来,发现箱子不 见了。几年以后,海明威给卡洛斯·倍克尔的信中说道:这件事使他痛苦万分,他 “恨不得去做外科手术,免得去想它。”海明威没有办法,只好重起炉灶,这回获 得惊人的成功。一九二三年,他几篇作品被刊物采用。哈丽特·蒙罗在《诗歌》( 一九二四年一月号)上发表他站首短诗;玛格瑞特·安德生和琴·希普在《小评论》 (一九二三年四月)上发表了他六个短篇(共十八个短篇,原拟于次年一月发表, 总题为《在我们的时代里》;一九二三年夏天,罗伯特·麦卡门发表海明威第一部 作品《三篇故事和十首诗》(三篇故事是《在密执安》、《我的老头子》和《不合时宜》)。 

    虽然前途好象有把握,路上却有现实的障碍。哈德莱怀孕了,两夫妇几乎没有 钱。他们同意回多伦多住两年,挣够了钱再到巴黎来,到那时候他可以致力于写作 。他们在一九二三年八月离开巴黎。约翰·哈德莱(“勃姆比”)·海明威生在十月 ,但到了一九二四年一月,海明威夫妇已经回到巴黎和蒙巴那斯,安居在戴尚圣母 院的一套公寓房子里。海明威走向成功的步子又耽误了,因为他得拿出一部分时间 来干活养家。他不去过蒙马特尔区的游堕生活,吃不饱肚子,这在《流动宴会》里 都有记载,但他坚持写作。正如斯泰因所观察的,“他十分认真地写作,想当作家 。” 

    突破是在一九二五年——也许是靠两位有影响的支持者帮忙。司各特·菲兹杰 拉德还没有认识海明威的时候,艾德蒙·威尔逊已经给他看过海明威的作品,菲兹 杰拉德印象很深,并催促斯克利布纳公司的麦克斯威尔·珀金斯去约稿。珀金斯写 了信,但因为误和邮递方面的错误晚到了十天,海明威已经接受了安徒森的出版者 波尼和利夫赖特公司二百元的预支稿酬,出版他的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 ,其中包括同名集子中发表的早期的速写,还接受出版公司对于他下两本书的权限 。 

    从经济收入上说,《在我们的时候里》是失败的,下一本书,即讽刺模拟安徒 森作品的《春潮》,也是失败的,但是海明威引起艾伦·泰特、保尔·罗孙匪尔德和 路易斯·克罗纳伯格等美国重要评论家的注意,他们都认为海明威是美国文坛新出现的声音。然而,又是菲兹 杰拉德对海明威的才能讲得最有说服力。菲兹杰拉德在《如何浪费材料——评我的 同代人》一文中,攻击那些已取得稳固地位的作家——尤其是亨·路·门肯和安徒 森——认为他们“强调发掘美国的‘意义’”,是“不真诚的,因为他们自己身上 并没有这种需要。”菲兹杰拉德说,侨居国外的人倒是有这份好处,能够为自己形 成一种“不会败坏的风格”,表现净化了的热烈感情。菲兹杰拉德以海明威和《在 我们时代里》为主要的例子,说明这位作家“具有新的气质”,而且具有上述两个 方面的特点。菲兹杰拉德的文章发表在五月,五个月以后,海明威证实了菲兹杰拉 德的赞扬是很有道理的。 

    一九二六年十月斯克利布纳公司出版了《太阳照样升起》,不到三十岁的海明 威成了有定评的文学家。作为一位作家第一部长篇小说,销路不错,也博得了好评 。海明威晚年在《流动宴会》这部书回忆一九二一至一九二六年间的生活情景时, 追忆当时的梦想,刻苦的训练和灾难。梦想是牧歌式的:对哈德莱纯洁的爱,巴黎 和伏拉尔勃等美好的去处,友人的情谊。刻苦的训练——把自己写为一个挨饿的人 ,渴望成功心切,无情地律己,同时也为了形成自己的文学风格。灾难是随成功接踵而至的梦魔般的现实,它粉碎了梦想,破坏了训练,只剩下了欲望,放纵和失望 。海明威写这本书的时候,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病痛可能加剧老年人怀旧的甜蜜和痉 。然而,在某个意义讲,也说明海明威终于明白他早年在巴黎的时代,正是他作为 一个人与作为一个艺术家最为融合的年代。他发表了《在我们的时代里》、《太阳 照样升起》,尤其是一九二九年发表了《永别了,武器》的时候,他已经有了足够 的经历,形成他对人类命运的看法和极能表现这种看法的文体风格。虽然他艺术上 的发展还没有结束,但是他后来写的东西至多是技巧更为精致,更有光彩,把他已 经写过的主题加以变化罢了。 
    


    3楼2007-08-17 13:16
    回复
      2025-09-01 21:41: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59.172.76.*
      米知,他太恐怖啦好吧,命大呀,貌似两次坠机,车祸,被牛顶,被炮弹炸……


      6楼2009-02-09 11:33
      回复